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文中佛教术语很少,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缺少正面的推进,否定二者关系者往往对佛教经论了解不多,对于当时的佛教思潮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本文从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两个层面来具体讨论佛教的影响。《文心雕龙》中对于般若思想的高度肯定、对于"圆鉴""圆通"等分析立场的强调,体现了般若思想对于《文心雕龙》观察视角的影响。《文心雕龙》的分析方法,主要受到毗昙学的影响,刘勰通过僧祐受到了僧柔借鉴毗昙学的方法讲解经论方式的影响,并把它运用到《文心雕龙》的创作中。毗昙学关于自相、共相、摄、不摄等分析方法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相当具体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竺道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他吸收和借鉴了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成分,积极研习和弘传涅槃学,并融汇毗昙学、般若学、涅槃学三种思想发挥阐释其涅槃佛性理论,被誉为“涅槃圣”.考察《注维摩诘经》相关论述后不难发现,竺道生在论述“常”、“我”思想时的语言、论证方式、思维模式都与《阿毗昙心论》相似而与六卷本《大般泥洹经》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竺道生“阐提成佛”论虽然结论上与《大般涅槃经》相同,但是其论证方式却是继承和深化了毗昙学之“自性”学说而与《大般涅槃经》的论证方式相异.竺道生深受毗昙学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显著地体现在其佛学理论当中.竺道生之所以成为“涅槃圣”,与其惊人的哲学天赋当然是分不开的,与其对涅槃经典的钻研学习也是分不开的,但更与其深厚的毗昙学功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刘剑锋 《法音》2009,(1):23-26
在现代的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普遍重视对于中国早期佛教时期般若学和涅槃学的地位和作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般若学和涅槃学之外,当时还有另一股强大的佛学潮流,那就是毗昙学思潮。吕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已经谈到在般若学之外,还有另一股强大的佛学潮流,它比般若学传入中国的时期要早,延续的  相似文献   

5.
正道安(312-385)晚年在长安组织翻译小乘毗昙一事,在其建树颇丰的一生中,不及禅学和般若研究那么引人注目。但是,毗昙论书对佛教名相的阐述,恰恰提供了道安认为最恰当的解释经典的方法,为其学习禅学和般若提供了资粮,也是道安晚年重视毗昙翻译的重要原因。道安力图沟通毗昙、禅法与般若,给予不同的思想以恰切  相似文献   

6.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后,通过早期僧人的行医,为佛法初传作出了贡献.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中土其他医疗资源的挑战,佛教医学通过调整治疗方法及无条件救济底层民众,改变了初传时的不利状况,到唐代时更是融入了国家的救济体制.佛教医学在汉唐之际发展极大,为佛教的发展争取到了信众和统治者的支持,同时也影响了中土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许潇 《宗教学研究》2016,(1):124-128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相似文献   

8.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中国人的信仰具有重大影响。中土文殊信仰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密教对推动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主力作用。2-8世纪密教在中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真言和瑜伽密教,而文殊信仰在中土则经历初传、兴起、兴盛以及中土化等四个阶段。密教与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密教借助文殊宣传本宗教义和壮大自身的同时,又对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巨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文殊信仰随着密教的发展而逐步在中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10.
幡是引路菩萨重要的图像学特征。将幡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本是中土的传统。东晋以来,幡成为佛道二教重要法器,道教灵宝派受佛教大乘思想之影响,将幡用于引度亡魂。唐代起,佛教引路菩萨始将幡用于引魂。因此,引魂幡是佛道交涉之产物。二教虽然使用共同名称的法器,但最终还是指向各自的最高追求——成仙或往生净土。换言之,二教交融的表象之下,双方本质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