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生命,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静 《美与时代》2004,(10):90-92
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体育的社会美和运动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有助于形成健康人格,提高他们的全面素养.  相似文献   

4.
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荀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合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荀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得其对人类审美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点。其中大众传媒的复制性和商业化特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给美和艺术带来的通俗化、“超现实”以及美和艺术的原作地位的下降等特征都在积极地重构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但是大众传媒对审美文化并非起着唯一的塑造作用,这种作用也并非“魔弹论”所描绘的那样威力无穷,除了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如公共领域的存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人的自主性建构在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音乐的认识、愉悦、审美和教育等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竞争加剧,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由此给人带来了大量的心理问题,焦虑、紧张、压抑、烦躁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这使得人们不能不关心心理健康问题和调节手法的运用.由于音乐所具有的,为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健康情商的形成有独到之处,因此,在诸种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情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事物真实性的遵循,对设计美的追求,及抑"恶"扬"善"给人们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使得真、善、美成为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将真、善、美、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优秀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育化方式和文明形态,与体育主体具有天然的意义关系,这种意义关系在体育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长,演化为娱乐价值、功用价值及衍生价值.体育价值的文化确认表明,体育价值来源于其娱乐价值的文化格调、功用价值的文化品位和衍生价值的文化含量,由此生成鉴赏体育娱乐价值文化格调、鉴别体育功用价值文化品位和鉴定体育衍生价值文化含量的文化评判需要.体育价值的开发有多个向度,文化开发的意义是深刻而久远的.体育价值的文化开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树立提升体育价值的文化标杆;确立衡量体育价值的文化标准;塑造象征体育价值的文化标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某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人数、练习的次数、教学环境、任课教师情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师院体育学院的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学习排球技术,但由于场馆限制、课程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较单一等因素制约了学生发展,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为提高体育学院排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是社会审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审美角度审视新闻受众的定位,就是深入分析研究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审美信息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作用.由于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审美信息的受传者或传播对象,是影响新闻传播审美方式、体现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的重要群体,因而从审美角度认知新闻受众的基本定位,把握新闻受众的角色转变,对于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的审美关系,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12.
黄远 《美与时代》2005,(2):27-28
在实用艺术设计的研究中,实用性和审美性始终是作为相对应的概念来讨论的.通常人们对实用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比较容易理解,认为主要是指它的使用特征,属于人体工程学的任务和科技应用范畴;而对审美性的理解比较模糊,不自觉地认为实用艺术的审美主要是来源于单纯的美术方面形式的、艺术的表现和设计形象的艺术处理等,却忽视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形式中潜涵的、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其所必然代表的时代性的社会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体育本身,还体现在经济、人文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体育文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必将进一步被彰显出来,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表达.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的书体.每位书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这表现在他们进行书法创作时,对独特意境的追求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欣赏时令人耳目清新.  相似文献   

15.
体育并不仅是体形、体能的简单训练,它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审美视角认识体育,无疑会促进我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体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体育观众审美心理和情绪对赛场影响入手,分析研究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描述体育观众审美心理的类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针对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在赛场各个发展阶段的状况,提出了审美主、客体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及加强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特别对狂热美感型体育观众变态的审美心理,提出了校正和疏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东 《管子学刊》2010,(4):17-20
《管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融合了以人为轴心元素的美学概括,是围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自身心境的调节为主题的美学阐释。比德是人与自然物所联结而产生的特殊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固有的寄托方式。德义即君子施德于平民百姓,是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施德亲近行为。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美学问题的深层忧思,所以《管子》总是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虚静美是关于人的心境调节的美学理路。《管子》的虚静美肯定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宁静是体道悟道即艺术审美的基础条件。虚静美揭示了艺术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触及到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环节。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具象油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在创作介入方式、主题表达、视觉呈现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时尚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时尚性特征表现为"流行"与"经典"的嫁接:"流行"意味着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即审美的日常化),"经典"则是价值上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9.
将金字塔构图用于美女图上的确美,但只是美的形式之一.黄金比例虽然是一种符合完美的比例,但黄金分割到了现在的社会只是一种狭义的美,并不是广义的美.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形式美,应从多种角度去发现美讲美说美.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一个有生命力的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如下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术本身是以求真为目的的,求真的机制是想象力在理性的范导下通过知性来协调、整合感性的形式与质料。2)这种机制必然伴随有审美的价值。一旦这种价值被自觉,这种自觉就成为学术的原动力,并由于审美活动自身之原理——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与知性、理性的协调一致——极大地激发学术创造的功能。3)因此,纯正的学术人生将因为美的发生而变得有意义、有活力。4)由于学术活动的审美内涵中除了美之外还有崇高感,纯正的学者如此终其一生,将完成一种崇高的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