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第一部由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精诚合作撰著、由美籍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辛冠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任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即将出版,同学界和读者见面。《明清实学思潮史》是一部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正确阐述明清实学思潮产生、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从明中叶至清代末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百余年间,由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末流和佛、道思想体系而兴起的以经世政用、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天崩地陷”的大动荡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思想主流,是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中产生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遍及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全部文化领域。它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个性、解放生产力,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道路。作者认为,这一学术思潮,与近代启蒙思想不同,与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有别。用“实学”这个传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宋应星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和晚明贬抑程朱道学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构成晚明贬抑程朱道学的社会思潮的四股力量的批判思想在宋应星的思想中都有反映。宋应星的科学思想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知识的基础。宋应星的科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所固有的长处和局限。从这点看,可以将宋应星看作中国传统科学最后一个杰出代表。和徐光启相比较,他们两人代表了在社会对传统文化反思过程中,寻找社会文化新的出路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动向。  相似文献   

3.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22,54(2):205-218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综合了欧洲文化传统的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和救世情怀这些基本要素, 他试图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标准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工具来剖析他所处的社会和身边的人, 并探索实现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途径。这一事业的价值实际上是启蒙。他从现代人的不安全感处境出发, 深刻分析了威权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的病理机制, 进而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原则的社会改革方案。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问题的解决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期启蒙论的代表人物萧萐父先生以构建中国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走进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深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近四百年的学术思潮、社会风习、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而提出这一启蒙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历史根芽和结合点。只有以这一历史结合点为逻辑起点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国现代性的源头活水。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试图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学说。通过追寻萧先生早期启蒙说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以对话的视角来分析早期启蒙论的理论特质以系统阐释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启蒙所塑造的现代性的社会图景构成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青年马克思与启蒙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关系大体上呈现为三个阶段:继承、反思和批判。青年马克思从启蒙的核心——自由问题,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启蒙哲学的影响下,经历了从本体自由到现实自由的承继阶段;在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彻底批判。这一过程具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通过对启蒙塑造的"抽象政治自由"的批判,实现了对启蒙自由观的初次反思;其二,进一步揭示和扬弃了启蒙的形而上学根基——形式化的原子个体自由,完成了对启蒙自由观的深层批判。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但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一)非理性主义倾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8.
<正> 明末清初社会批判思想运动和实学思潮的兴起,是王阳明心学由盛而式微和社会政治经济剧烈变动的必然结果。实学思潮,其“黜虚崇实”的基本特征表明其既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积极意义,也产生了贬低理性思维的作用的消极影响。本文试论证朱之瑜的思想属于实学思潮,并通过朱之瑜探讨明末清初实学思潮既未能高扬理性主义的精神,也未能超越原始儒学自然人性论和人生哲学的界限,从而不能完成启蒙和彻底批判宋明理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胡绪明  陈学明 《学海》2007,(5):83-87
《启蒙辩证法》通过对启蒙理性"抽象同一性"原则的批判,指证了"神话变成了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启蒙辩证法》通过揭秘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从而得出启蒙的逻辑作为现代性之秘密的基本判断.《启蒙辩证法》虽然将卢卡奇基于"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推进到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定向,然而这一批判仅止步于理性主义批判,尚未达到现代社会资本统治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的原则高度,对启蒙理性蜕化为工具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对现代性"副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是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中坚力量之一 ,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尤其重视批判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启蒙理性。他的基本主张和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擅长哲学理论批判。他的主要工作是 :在哲学上着力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 ,批判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批判 ,等等。阿多诺对胡塞尔的批判是他的“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相关专著《认识论的元批判》 (英文本译为“A…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阿多尔诺哲学是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具有两个原则:一是资本批判的原则,或理性批判的原则;二是道德批判的原则,或文化批判的原则。阿多尔诺把这两个原则运用于考察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和反思奥斯维辛现象,通过批判启蒙精神,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观。在此基础上,他建构了以否定概念为核心的文化的形而上学,彰显了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文化批判品格。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不仅是对资产阶级宗教观的超越,还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延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奠基,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角度廓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亦从社会思想史角度辨识宗教的社会历史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3.
殷杰  尤洋 《哲学研究》2012,(8):61-67
形而上学与认识论向来都与价值和性别无涉,然而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种关注女性道德和政治地位的认识论出现在哲学中,这就是女性主义认识论(Feminist Epistemology)。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产生跟社会领域中普遍进行的科学批判密切相关。这种批判之核心在于对传统认识论提出深刻质疑:既有从社会文化层面进行的外部批判,又有对科学本身进行的内部批判。自启蒙时代以来,社会领域中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张力:一方面,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公认模型,它所处理的是客观可度量的现象,揭示了由数学规律所统治的世界,并作为一种标准模式为科学、道德、价值等所广泛采纳;另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出现的批判思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批判思潮,它既是一次现实的政治批判,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关于前者,人们说了很多,主要是对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弊端和衰败所作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了知识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良心。当时出现的一批思想家,敢于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无所顾忌。他们对各种  相似文献   

15.
陈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明清之际正是封建专制主义急剧衰败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被浓重的迷信色彩所笼罩,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迷信观念。同时,明末清初也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大震荡催生了一批先进思想家。对于当时的迷信观念和活动,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陈确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论考》──承前启后之作舒翼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战火频繁、生产萎缩、生灵涂炭的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领域群星璀灿、人才辈出的时期。这一社会矛盾现象,在许多人心灵深处刻上了烙印,遁世厌世与经世救世思想不断碰撞,有的沉沦了,有的动摇了,而一...  相似文献   

17.
宗教批判是启蒙的主题之一,恩格斯宗教批判的理论视域经历了从激进启蒙到合理启蒙的转变。青年恩格斯的激进启蒙立场始终捍卫启蒙理性主义,表现为对基督教信仰的否定,指责基督教信仰是虚无的。在创立唯物史观以后,恩格斯则不同意对启蒙的激进化、极致化推进,不再指责宗教是虚无的,而是深入探讨了宗教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体现了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合理启蒙立场。合理启蒙视域下的宗教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一般的看法,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与王阳明心学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无可争议的鸿沟。因为众所周知,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把批判宋明理学(当然包括陆王心学)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尤其是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的猛烈抨击,更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启蒙学者中。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动,早期现代政治哲学观念群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和断裂性的发展才得以充分实现的。其中两次非常重要的断裂分别是使用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否定超验的上帝人格,以及进而使用经验的人类概念否定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这两次断裂可以被理解为早期启蒙和社会学启蒙,人类思想在趋于更为实证化和去-形而上学化的方向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清晰同时又更为暧昧地呈现出这两次重要的断裂。站在德国古典哲学末端的青年马克思也正同时站在了社会学启蒙的开端。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之后研究的转向充分说明了从早期启蒙到社会学启蒙的转变。通过这个视角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及其变革背景,可以补足既有马克思研究中有所忽视的方面。而且,从社会学启蒙视野下的马克思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及政治哲学的总体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如何看待五四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思想启蒙,则不仅关涉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评价,而且也涉及到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五四思想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后期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主要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