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人类意识的特点人类意识的特点究竟是什么?这是意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意识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也由于人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关于意识的特点有着种种不同的提法。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人类意识的一般特点 1、人类意识的特点是自觉性和目的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自控性和创造性。自觉性和目的性表现了人不同于动物,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仅能改变自然物的形状,而且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觉的目的。丰富性表明人类意识的广度,它不仅能反映直接的刺激,认识现实的事物,而且能反映  相似文献   

2.
后期墨家所著《墨经》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成就可观,堪与《荀子》比美。它们是先秦心理学思想的两颗明珠,值得发掘、整理。本文引文据伍非百先生著《墨辩解故》一书,对原文的理解也多受启迪。现作如下简单评介.一、关于心理和意识生命活动,心理、意识活动的实质,这是心理学的最根本问题。后期墨家的解答是非常明确的:“生:形与知处也”。(《经上》)意谓形具而知附,然后有生命活动,心理活动。这个“知”字,包括认知活动和意识活动.人的本质,生命的实质即在于人能认知、有意识。认知是“以其知(即智力)遇物(即接触客观事物)而能貌之(即描摹事物形象)”的反映过程;而意识则是意识到“已有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某些论著,对社会意识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或说得不正确.本文就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关于社会意识,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都作了这样的规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个规定从原则上说并没有错.但细究起来,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说清楚.第一,“意识”前面和“社会”两字是什么意思?是说意识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叫社会意识,还是意识反映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因而叫社会意识?第二,是否意识就是社会意识?“意识”前面加不加“社会”两字在内涵上有没有区别?按照传统的理论,存在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而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4.
六关于原始意识人类诞生后,人类意识也就产生了,随着人体不断进化、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意识也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那末人类最原始的意识是怎样的?原始意识有些什么特点,它是怎么发展的?这些问题也是意识研究中比较引人注意和颇多争论的问题。 (一)关于意识发展的起点 1、人类意识的起点是理性意识苏联学者布纳克认为,人类意识的最初阶段已经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其理由是:①任何一种劳动行为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的,②劳动活动开始之前思想上就已经存在着最后应当得到的那个对象的形象,这是制造工具的前提。原始人在尚未制造最简陋的石器以前,就必须知道他用以制造这些器  相似文献   

5.
人类技巧学习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人类技巧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关脑区的活动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在学习的早期阶段,由于神经元选择性提高,有关脑区的活动减弱;而在晚期,由于新神经元的参与,有关脑区的活动增强。脑区活动的阶段性变化还可能与学习过程中被试对任务的意识和加工策略的转变有关。在学习过程中,不同脑区之间逐渐建立联系并组成临时任务指向性系统,这一系统受到额叶等联合皮层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意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这两者是有密切关系的。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观察到,主要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人的个性特征,离开行为就无法了解。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不能无视行为,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在行为上的表现,都要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心理学不能忽视意识的研究,是不言而喻的。怎样完整地理解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有什么作用?怎样正确认识无意识过程,前意识过程和下意识过程?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谈谈我对意识问题的粗浅认识,舛误之处,请同志们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8.
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来稿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贯穿于伦理学全部发展过程中并规定和解决伦理学基本方向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其论不一。这种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伦理学界思想活跃、学术繁荣和对解决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视,同时这种观点不统一的现象也表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需要在新的深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此,本刊近两年来连续发表了多篇反映各种不同观点的探讨性文章,引起广大伦理学研究工作者和伦理学爱好者的浓厚兴趣。鉴于此类来稿较为集中,本刊版面所限,现将来稿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在研究意识问题时总是产生一个主观反映的内容问题。马克思关于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形式”的定义,指出这个内容的来源是外部世界。自觉的主观反映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在对它的研究中,贯穿着一条把主体实在的认识论方面和存在一价值方面分开的不易察觉的线,作为意识载体的人在这里好象是以两种状态——主体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有许多学者都对交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括包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什么是交往?如何掌握交往的过程?交往在儿童道德培养中的作用?父母在与儿童交往时,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条件,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活动?他们认为,交往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交往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在彼此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Hilgard)1980年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的重要文章。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六十年代初,意识问题才重新进入美国心理学界”,“意识经由机器而回到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说明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医此,希尔加德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就是: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才使得意识问题重又受到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意  相似文献   

12.
一、心理学的出路何在在心理学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乃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何在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心理学说来,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心理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一般说来,心理学把客观现实理解为在人这个主体之外存在着的天然自然、人改造过的自然和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具有哪些层次?这是近几年来认识论的研究课题。目前,综观在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即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我们认为,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仅归结为上述三种是不全面的,还应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这一层关系。人的认识是一个有多种成份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这中间,情感作为主体非理性因素的一个方面和主体的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把认识过程仅仅归为理性思维的过程,应该看到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恩格斯就明确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  相似文献   

14.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15.
(一) 马克思恩格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关于思维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所谓思维乃是现实的人在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之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人类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思维作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按照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机械运动起,而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直至人的思维、意识,恩格斯称之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这也就是说,物质是由于自己运动着的本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终发展出了思维的实体——人脑。恩格斯写道:  相似文献   

16.
关于道德结构问题,伦理学界于近几年作了不少探讨。周原冰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第六期上发表《试论道德的内部结构》一文认为:从道德活动的过程中来说,道德意识、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一切道德体系或形态的基本骨架。三者互相渗透、不能割裂。其中,道德意识活动居于统帅地位;道德实践不仅是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活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重视和加强运动意识问题的研究。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迄今在我国有关运动心理学的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对此没还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阐述,本文仅就“什么是运动意识?”以及“运动意识的特征和作用”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一、什么是运动意识?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在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意识也  相似文献   

18.
神学浅议     
一什么是神学?什么是神学?圣安瑟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神学是寻求理解的信仰”。这一定义有助于我们了解神学的本质。首先,这一定义表明神学是信仰的活动。就是说,神学是一个以信仰为中心的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承认,神学应当发生在信仰团体中。所谓信仰团体,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并有共同信仰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心理、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人是怎样反映客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映现实的。在马克思看来,不仅是感觉和知觉这些直接的感性的认识,而且人的思维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指出,就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说,决不能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这是种自然主义的历史观,这种片面的历史观,恰恰忘记了人按其本质来说,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自然界作用人,人也反作用于,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所争何事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界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自然这一伦理义务的最终根据或基础究竟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的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回答是 :对他人的伦理义务。那么 ,为什么人只对人负有伦理义务呢 ?答曰 :人是惟一的目的存在物。到目前为止 ,康德的这一论证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的理论基石。由于担心人类中心主义所理解的这种环境伦理不足以约束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 ,许多学者试图另辟蹊径 ,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具“刚性”的伦理原则 ,用于指导人们调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