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俗语云:“瓜熟蒂落”、“才到渠成”,意指事物历经自然发展至一定程度,就会获得最终成果。其实人生成功之路也颇具这种自然进展属性──借助“慢功”、“温火”一点点培育而成。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成功商企家蒂姆·苏厄德以其自身经历向人们展示验证了这项人生获取成功的“游戏规则”。1979年时,他仅是一个问岁的毛头小伙子,但他目标远大,渴求成功。他资历钱、无大学文凭、无经商经验,有的只是一颗热情奔放的雄心和愿努力工作的激情。他的初出茅庐之举是申请获得了一份经销Tidy打牌轿车的工作。他想获得人生成功,目标定位在成…  相似文献   

2.
告别了童年时代,青少年迎来了人生黎明风景般的青春期,这是一个“急风暴雨”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第二反抗期”、“最难接受教育的年龄期”、“最易见教育成效的年龄期”、“最危险的年龄期”。随着青春脚步的迈进,青少年在感觉到青春热血涌动的同时也体验到性意识的萌动。性意识是人对性的认识和态  相似文献   

3.
“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是不连贯的。高考的时候,甚至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都是成年人眼中的孩子,而经过短短的假期,进入大学,人们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巨大的跨度使我们不知所措,茫然中我们走上了与原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曾经优秀的变得平庸了,曾经自信的变得退缩了。请关注我们这些走上人生新阶段的大学新生吧,给我们一个渐进的成功过程。”一位大学新生燕子如是说。  相似文献   

4.
追逐幸福     
我的家乡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开门就见山.素来便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小时候,父亲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讲述了一个朴素的人生道理:人生就好像挑着担子爬山,山峰就是幸福。倘若你在半山腰累了、烦了,中途返回,那你将永远也爬不到山顶,也就意味着你将与幸福失之交臂。你必须从一开  相似文献   

5.
惜“今”     
林望交 《天风》1995,(5):32-32
人生最美好的是青春。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今”,最容易错失的也是“今”。 人生短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朋友: 大家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对“失败”一词加上“引号”的借用。我认为在中学生这个时代里没有失败一词。因为我们还是未成年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参与、锻炼、收获,都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不仅需要成功的经验,更需要失败的经  相似文献   

7.
惜“今”     
人生最美好的是青春。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今”,最容易错失的也是“今”。 人生短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时  相似文献   

8.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而寺院楹联则以其鲜明的宗教色彩独树一帜。寺院楹联虽为小品,但其短小精炼,小中见大,寓意深刻,蕴味无穷。一幅好的楹联,胜过一篇长文。不少佛教楹联涉及了宗教与人生这个题目。宗教离不开人生。人类的一切文化结晶,说到底,都是在探讨人生。佛门讲功德,谈果报,便是在探讨人生。人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个“人生”问题。这个最普通而又最长久的题目,人类已经探讨了几千年,并将永远探讨下去。峨嵋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崇高的佛教地位,“秀甲天下”的绰约风姿,富丽堂皇的梵宇琳宫,吸引了历代无数高僧大德、文人仕宦,并留有大量诗文书画,仅楹联即有千余幅,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虽时过境迁,但内中所含丰富内容与深刻哲理是永远有生命力的,对追求“人生真谛”的人  相似文献   

9.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10.
回忆的微笑     
看到绚烂的烟花,人们总说,人生也是如此,一闪之后便归于永远的寂静。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Assoonasachildisborn,hebeginstodie.”的确,“来到人间之日,便是走向死亡之时”,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总是担心因时光飞逝而不能尽情地享受。  相似文献   

11.
有道是平淡无奇,因而没有太多的人会正视平淡,也不会有太多的人珍重它。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太多的时间里与平淡结缘,成就事业之前都要度过长时间的平淡。既然平淡充盈着人生的太多里程,而谁也无法逃避,我们何不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善待它,把它当作财富来享受和体味人生呢?原本也是对平淡司空见惯的我,之所以突发这种念头,纯粹是源于我种花的一段成败经历。那是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我把人家剪掉的月季枝条插到院子四周,没想到“无心插柳”的月季没过多久,就抽出了嫩嫩的枝芽,显露出勃勃生机;而院子里那些令人心仪并享有…  相似文献   

12.
李栋 《天风》2001,(3):10-12
几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除了让我们感到震惊以外,就是对受到“法轮功”邪教戕害的生命感到痛惜。好端端的生命,瞬息之间就成了涂炭;本可以有的光明的前景,顷刻之间变得一片黑暗;正值花季年华的青春,就此永远告别了灿烂,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我们更加痛恨“法轮功”邪教对人们肉体和心灵的残害。  相似文献   

13.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最佳风景在别处。别处在哪里?在你心向往之、期望达到还没有达到的地方。 旅游时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此处风光旖旎,但最佳风景肯定会在下一个景点。这种旅游时的感受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感受。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永远是最神秘的,希冀与梦想的目标永远是最美妙的。于是我们期待着成长。  相似文献   

14.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第三讲人生的三失缺陷入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喧、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镇是对于逆境的憎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唤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唤痴这三…  相似文献   

16.
贵人     
年近耳顺,阅世渐广,积多年人生经验,我很认同这句话:要想成功,自己得行,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自己得行。这个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贵人”。  相似文献   

17.
赏析孤独     
朋友,你是否有过孤独?著名影星索非娅.罗兰常感到孤独、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我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子里。”她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她灵魂的过滤器,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在艰难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孤寂并寻找一条解决方法和出路,自会感到一种寂寞的奇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19.
人生随感     
人生是一个太值得深思、发挥和研究的题目。我们基督徒的人生是信仰的一生,每时每刻我们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人性与灵性的选择。 回想过去,我奋斗过,成功过,也失败过;爱过,也恨过;自豪过,也颓废过……。不敢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但却有那么一点点感悟。思绪在飘荡,点点滴滴的,将近六年的修院生活却是如此不堪回首。 还记得九六年初进修院时的纯真与理想,在崭新的生活起点我给自己发了一张洁白的履历表,这也是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当时,我是如何兴奋地暇想着在秋天、在冬天、在春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怎样去填写…  相似文献   

20.
学会质疑     
“家园”栏目及网站已历三载,从师兄之手又传至我这一届。当“青年思想家”网站改版,我征求导师贺立华教授的意见时,他说:“家园可否搞一话题‘质疑青春’?”他还说:“我们是没有资格宣称‘青春无悔’的一代, 那么你们呢?”这问话直指要害,让我们无处逃避;反思本是人类保持清醒的一种态度, 可长期以来我们却宁愿选择遗忘,这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既然无法逃避, 索性就去直面逼问,连同我们的青春一道,交与良心来审判。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倡扬的便是质疑的精神:一种打破思维惯性奴役的独立思考,一种不贪恋安逸享受的反思性格,一种面向自我灵魂的苛刻拷问。话题的组织,我们力求找准、抓稳、打狠,不隔靴搔痒,不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