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188名男性服刑人员和155名对照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男性服刑人员在ITS量表中对父母信任因子、SSRS量表中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EPQ量表中精神质P和掩饰性L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格特质P和N呈正相关,与人格特质E和L呈负相关,对照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N和主观支持相关显著,与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质P对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男性服刑人员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少、对父母信任度低;男性服刑人员人格特质P能调节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间的关系,高精神质男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以脸萌软件制作的头像为实验材料,考察了基于虚拟头像的人格特质知觉准确性,并从可信度知觉和信任行为两个角度考察了虚拟头像与网络初始人际信任的关系。结果显示:(1)虚拟头像线索能提供对外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质的准确知觉;(2)"肤色全黑"与可信度知觉显著负相关,"中性表情"与可信度知觉及网络人际信任行为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可被宜人性特质知觉解释。研究结果拓展了已有关于虚拟头像人际知觉及其社会结果的研究,对如何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中提升信任水平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黑暗人格特质、员工关系、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对307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黑暗人格特质负向预测情感性关系,正向预测工具性关系和知识共享敌意;(2)情感性关系正向预测人际信任,人际信任负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并且情感性关系和人际信任在黑暗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工具性关系正向预测知识共享敌意,并在黑暗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敌意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从个体层面探讨了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因素,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关注组织层面影响因素的不足,为理解黑暗人格特质对知识共享敌意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7.
旨在考察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以及孤独感、人际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与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自编的老年人受骗倾向问卷对198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可以预测老年人的受骗倾向;(2)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有调节作用;(3)人际信任在孤独感调节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减少盲目信任他人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个体心理变量(人格特质、自尊)和环境变量(社会支持、生活状况)对男性吸毒者吸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男性吸毒者的人格特质、自尊、社会支持、生活状况与吸毒行为存在部分相关;(2)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质、自尊和社会支持都影响吸毒行为,人格特质又影响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影响自尊;(3)路径分析证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自尊→吸毒行为的假设关系成立。  相似文献   

9.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对765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与父亲关爱相比,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2)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4)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5)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关注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社会认同量表和感戴量表对44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1)网络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感恩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认同在感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中起加强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感恩等个体因素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影响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关系的内外归因倾向都和网络交往动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只有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动机在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为探究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原因及其心理机制,采用自尊量表、网络人际信任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微信成瘾量表对931名来自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尊与焦虑、微信成瘾显著负相关;焦虑与网络人际信任显著负相关;网络人际信任、焦虑与微信成瘾显著正相关。(2)自尊对微信成瘾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焦虑、以及焦虑和网络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对微信成瘾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对减少大学生微信成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社交媒介已日益成为人们网络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7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会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会对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Online bargaining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presented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teracting over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trust when bargaining online. Relative to face-to-face negotiations, online negoti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er levels of pre-negotiation trust and (b) lower levels of post-negotiation trust. The reduced levels of pre-negotiation trust in online negotiations (i.e., before any interaction took place) demonstrate that negotiators bring different expectations to the electronic bargaining table than to face-to-face negotiations. These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trust were found to mediate another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namely, desired future interaction. Those who negotiated online reported less desire for future interactions with the other party. Online negotiators also wer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outcome and less confident in the quality of their performance, despite the absence of observabl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outcome quality.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对32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直接正向预测手机成瘾;(2)当对象为陌生人时,中学生手机线上交流能够通过手机关系需要满足间接预测手机成瘾;(3)中学生线上交流(陌生人、熟人)能通过社会资本经手机关系需要的多重中介作用来预测手机成瘾。(4)当对象为熟人时,线上交流通过社会资本、手机关系需要预测手机成瘾的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与干预中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3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而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等临界值。(2)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4)网络社会支持对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又具有调节作用,现实利他行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中要比低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