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促进了辩证思维孙翠宝一、改革促进了在两极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式1.以往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强调二者对立之中的同一性。一是在一个国家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共同开发”。就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的香港、台湾的繁荣是社会主义大陆经济发展和繁荣所需要;而大陆的经济越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越巩固。二是两种制度互相利用。社会主义的中国引进外资,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解决了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同时还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从中赚到了钱,积累了财富。2.过去把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割裂开来,进而夸大政治的地位和作用,把政治与经济对立起来,甚至用政治冲击经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强调消灭贫穷、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问题,也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政治问题。3.过去不允许差别,结果造成共同贫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落后地区和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这里以差别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条件,强调差别与共同的统一性。二、改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我党在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摆脱“左”的错误,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香港、澳门、台湾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未能统一于祖国。上述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人民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积极利用外资、侨资建立“三资”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催化剂。这些都是必须正视和尊重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3.
学习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决策思想——兼论领导决策的客观性原则田心军“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为和平统一祖国而提出的科学构想。这一构想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解决港、台等问题的战略决策,在圆满解决香港问题等实...  相似文献   

4.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新样态。这一样态在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剧烈变革的同时,也使许多新自由主义者萌生数字资本主义将助推资本主义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规范性理想的正义幻象。作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潮,数字社会主义从“数字主义”“社会主义”“折中主义”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置辩,但由于未能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窠臼,最终导向失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群众的世俗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资本主义非正义问题就不可能消解。所以以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基础,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了“数字中国”理念和方案,通过“数字中国”建设,中国不仅摒弃和超越了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片面性,还创新和建构了社会主义“高阶正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考察需要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而一定时代的世界格局是世界历史的横断面。当今世界的总格局,是由三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力量形成的“两个并存”的局面。这就是由当代资本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相并存,发达和不发达两种社会状态相并存。这两个并存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矛盾运动及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致开幕词中提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为了探寻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小平同志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首先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1983年6月,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指出:“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  相似文献   

7.
(一) 这里所说的现时代,是指二次大战之后或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孤立现象,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再给人以临近死亡的印象,两种制度谁战胜谁的问题不可能在可以预见到的时期内很快解决,而是进入了一个相峙、共处的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  相似文献   

8.
﹃三互﹄原则与﹃一国两制﹄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论述的体会□刘金光●邓小平同志为解决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同时在论述香港问题时,提出了对许多重要问题的处理原则。在喜迎香港回归之际,结合贯彻“三互”原则,认真学习“一国两制”思想,...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维护新生政权合法性、回应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质疑、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等方面的需要,毛泽东建构了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这一话语既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国家制度的具体领域,也包含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具有自我完善机制等国家制度的总体特征。毛泽东在立足制度现实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制度比较、新旧制度比较、立足社会发展规律、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大背景等具体方法。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新中国制度认同,赢得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制度优势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构想的根本立足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它对规范两岸关系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面对两岸形势的新变化 ,我们要坚持以和平统一的两手策略对付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反对统一的两手伎俩。一方面通过和平谈判、发展两岸民间交流等形式“促”台统一 ;另一方面作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准备 ,“逼”台接受和平统一的方案。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成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12.
安维复同志在《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以下简称“安文”)一文中,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然而,“安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全面”认识,却出现了某些偏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与“安文”商榷。一、向“中产阶级”的趋同:马克思的预测?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并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加以说明,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作了…  相似文献   

13.
费多谢耶夫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六五年《苏联科学院通报》第九期上,这是他在今年四月全苏唯物辩证法讨论会(有六百多人参加)所做的报告的压缩。费多谢耶夫这篇文章是彻头彻尾修正主义的,只不过在论证问题时耍了一套更狡猾更虚伪的手段而已。根据《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十期有关唯物辩证法问题讨论会的长篇报道,他这个报告共分五部分:(1)辩证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2)过渡时代的辩证法;(3)现代历史过程的不平衡性和国际关系的辩证法;(4)发展的上升路线与下降路线;(5)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费多谢耶夫在本篇文章中把那篇报告的第一、第二部分合在一起(第一部分有删节),这样便只有四部分了。原报告的第五部分,费多谢耶夫把它加以扩充,单独写成一文,发表在《共产党人》杂志今年第十四期上,这篇文章的译文排作这一组文章的第二篇。我们在译本文时,把原报告第五部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略掉。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除了重弹苏共关于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等老调之外,还提出一个“新”论点,即“就世界发展的范围而言,时代的基本矛盾则是内部矛盾”,这个矛盾对个别国家来说是“外部矛盾”,其间的辩证法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时代的基本特点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发展的方向”,“决定两种对立体系竞赛和斗争的进程和结局”。这是他的一个基本观点。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大肆宣传热核战争恐怖,说什么“如果说热核战争将会废除资本主义,那末它不但不会提前反而会大大推迟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甚至“可能提出人类本身存在的问题”;说什么“社会主义不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战争也能够得到胜利,在和平条件下也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他并且再次荒谬地宣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和平形式的革命飞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谈到社会发展的上升路线(社会主义)和下降路线(资本主义)之间的所谓“辩证法”。这里他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都说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基本矛盾的运动”。他给“非资本主义发展”下了一个定义:“这是从封建制度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绕过资本主义阶段,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和形成的过程”,这一过渡是“或多或少和平地”实现的。作者在这里实质上是在宣传外因决定论,企图麻痹资本主义国家中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革命力量,束缚他们的手脚,反对他们进行反帝的斗争,从而让苏美两大国来主宰世界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在林彪、“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将我们国家引入一场浩劫之后,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索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在这个问题上,为了取代“四人帮”的胡说八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又被重新提出来了。这个问题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非常有必要搞清楚的。 这个命题在1956年最初提出时,是在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早已在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近来有的同志在革命导师那里找到三段话,试图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本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论述中,“无讨如何也引伸不出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而他自己又没有提出其他的理论根据,好象在革命导师那里根本就没有这种理论。如果真是这样,那末除了创立新的理论以外,就会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有没有理由坚持下去的问题,而在“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中也会发生搞社会主义革命有没有理论根据的问题。所以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直接的实践问题。而我认为,只要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话中抽出一段,就足以说明这个理论。它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就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也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市民社会,从它的整个历史来看,是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从1830年前后几乎同时在西欧各国兴起的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第一次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资本主义的形成原理。从那时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约一个半世纪。在这期间,这个运动在空间上也有了巨大的扩展。在世界上相当一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社会主义制度。今天,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动摇,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显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和历史潮流的倾向性,资本主义既没有力量去阻止,在思想上和道德上也不占优势了。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的重要谈话中,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以为,贯彻这三条标准,当前需要在思想上明确如下几个问题:(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资本主义本质所固有的.决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和剥削制度混为一谈,加以全盘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比如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学习和借鉴.“坐井观天”或“邯郸学步”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要求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议题。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根基,它同无产阶级要求的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从现代国家到国家完全消亡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或“(半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四个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以彻底打碎传统国家机器为首要条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是推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狭义上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的制度形式,在广义上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形式。《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现代国家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制度特征,以及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所有制上的优势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讯     
安徽省哲学学会于1991年6月6日至8日在铜陵市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来自全省各地的6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中谈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关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紧迫而又极为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永远不会过时;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新变化也决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法则,人类历史进程不断验证了这一法则的正确性。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这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上述法则,无疑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有无客观的经济依据,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