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方社会距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国显 《学海》2005,9(5):117-12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理解与亲密的程度和等级,可分为主观距离、行为距离等。造成距离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很均衡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地位差异、文化差异、空间隔离、生物差异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修道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知被多少人问过。修道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为什么?人们常讲到天主是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始越拉越选。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心灵的那份欲望。我们作为修道人是否被这一切所同化呢?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漠不关心,我们的心正在慢慢的偏离耶稣交给我们的爱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保持距离     
哲人说过,时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历史;空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天地;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有了神秘。历史是一部大书,天做封面,地做封底,距离是一支生花妙笔,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世代演绎。没有了故事,历史只是一张白纸;没有了距离,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有个词叫"亲密无间",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境界,彼此亲昵,互相依赖,完全没有距离。其实,亲密而有间,才是最佳境界,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对身边的任何人都要保持距离,领导、朋友、亲人,甚至包括爱人,都要留有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越近越好,近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造成麻烦,徒增烦恼。很多事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里面也有月满则亏的道理,把握其中的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环境心理研究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对外部环境的心理感受包括拥挤感、密度感、个人空间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需求;而对居住空间的心理感受包括归宿感、归属感、私密性要求、色彩要求等。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环境对人的影响全面考虑设计方案,从而创造出布局合理、优美宜人、富于情趣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频频发生,研究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缅甸整体的宗教格局。本文采用2015年缅甸综合社会调查(Myanmar 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运用博格达斯社会距离的概念和方法对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在缅甸的小众宗教群体中,基督教信众所受到的心理歧视最小,之后是印度教信众,伊斯兰信众排在最后;在宗教群体之间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中,性别、民族、居住地(城乡)和受教育程度均对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缅甸宗教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城市化和普及教育是促进宗教多元国家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心理距离     
人们通常用心理距离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相互理解的深浅度。心理距离越“近”,则彼此之间就越亲密,越会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熟人、关系密切的人比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要“近”。“心心相印”、“心连心”,可谓是最短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权利     
在道德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道德义务的实质,即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体的行为要求。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义务关系,因此,有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行为要求,也必然有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要求,这种行为要求,属于道德范围的,便是道德权利。道德权利的客观基础便是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利益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智慧闪现     
1.人若没有根基,一阵微风也会使他摇摆不定。2.即使天上掉下一块金饼,捡到它的也只能是跑得最快的人。3.数学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线距离未必最短。4.老路好走,但永远不会有新奇的发现和激情。5.烤火能给人温暖,但太靠近了也会灼伤人。6.奢望走捷径的人,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对空间距离的需求如何,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我们对160名成年人(男女各半)所需空间的研究,获得结果如下:1.成年人对个人空间都有一定的需求;2.成年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正前方要大于后方的距离;3.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不同;4.对个人空间距离的要求存在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可以看见两种似乎不相关联的现象:一方面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和国际联系的加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正日益缩小,世界正缩小为所谓“地球村”;另一方面,随着传统价值的衰落和社会变化的加速,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何立芳 《宗教学研究》2007,1(4):199-202
"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世道是《太平经》描述的理想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太平经》阐发了"三合相通"、"承负"、"乐生"、"好善"等思想,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体现了道教有关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团契生活     
贺安平 《天风》2001,(7):27
不知你有否觉察: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了。也许是由于忙碌吧,使人无法停下脚步来聆听他人的心声,甚至彼此不信任,不敢随便接触人,更不敢与人亲近。 今天在我们的教会也是同样:有的弟兄姊妹在一起聚会有很长的时间,竟然相互之间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  相似文献   

15.
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诚信社会。为了形成诚信文化,社会应该对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应该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政府的诚信是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保持距离     
哲人说过,时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历史;空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天地;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有了神秘。历史是一部大书,天做封面,地做封底,距离是一支生花妙笔,无数催人泪下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处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的的确确地存在着不少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大到腐败,小到每个人的私人生活,一直让人们感到烦扰与感慨,有的时候为一件小事就能酿出人命关天的大事,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戒备的情绪也在增加,那种过去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正在慢慢淡薄,道德危机正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呼唤建立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让整个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充满亲情与爱心,重树社会主义道德,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在这方面,正统的宗教道德则能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宗教是社会中的一员,在长…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冲突实质上是由于其角色的多样性及角色之间的相互冲突性所引发的,因而角色冲突是理解新闻传播者责任冲突的核心。在新闻职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新闻传播者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丛"。组织对新闻传播者角色期待的转变、自然的人与职业人相互竞争的角色要求、职业人角色要求与其他社会角色要求的竞争三者导致了新闻传播者面临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化解需要新闻传播者遵循合理的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就叫共享。"共享历来是人们的共同期望,一直是人们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当代社会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这是否意味着共享在当代社会里难以实现,只是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要求,甚至只是人们的"共想"?人们对于共享的共同期望和价值追求是否有可能实现?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只能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宣传教育中,注意道德要求的“对应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道德要求的“对应性”,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对这些特定关系的双方提出对应的道德要求,而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某一方面尽道德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更有利于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例如,家庭道德在调节夫妻关系时,就应该对夫妻双方提出“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道德要求,不能片面的只要求妻子服从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