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同意之相对方的不同,可以将主要的同意形态划分为公民同意、相互同意与代理同意。公民同意适用于政治领域;相互同意适用于经济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代理同意既可能适用于政治领域,又可能适用于家庭生活领域。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同意,既有某些道德共性,又各自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文明》杂志创办十周年了,她一直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社会公德、家庭道德、道德教育、道德论坛、中外伦理思想史、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以及科技伦理学、艺术伦理学、军事伦理学、生态环境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等多种专栏,为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的丰富思想资料,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新时期道德生活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伦  相似文献   

3.
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的领域。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的影响,也包括对婚姻家庭生活、婚姻家庭道德的影响在内。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药学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优生学的产生,试管婴儿的出现,优选精子与遗传工程的应用,器官移植的推广,已经和正在给婚姻家庭生活带来许多变化,提出并改变了许多婚姻家庭道德观念。对于这种变化,有些人持宏观态度,认为它将使家庭职能逐渐削弱,一夫一妻制趋向瓦解,从而出现“人的危机”、“家庭危机”、“社会危机”。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应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高离婚率、两性关系放荡和家庭生活混乱的原因,从科学技术中去寻找,而应该归罪于日益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从社会历史前进的总趋势看,科技的发展是有利于婚姻家庭道德进步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清代家庭的同居共财的生活状态,决定了清代人的基本家庭道德观念和根本的道德选择就是以家庭利益和家庭和谐为目的。在清代人看来,家庭利益的保证就是重视忠孝,家庭和谐的前提就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和长幼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友弟恭、长幼互爱的道德原则并未被清代人所严格地遵循,清代家庭道德生活出现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道德生活领域表现出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特征,在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评价上,人们普遍存在着困惑和偏见。这促使很多人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呼声最大的如道德人格再造、道德法制化、道德制度化等等。虽然它们选取了道德建设的不同角度,但道  相似文献   

6.
在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的晚期民国时期,传统的家庭伦理,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里千千万万农民家庭最基础的道德生活规范,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生活,依然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良性作用.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德福一致"的信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一种新的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的中国化话语是以"幸"与"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与积极的层面与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的必要、伦理共体中的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的"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的"德福一致"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德福一致"信念的两大关键是: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与实现社会公义。  相似文献   

8.
家族利益至上的整体主义是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传统家庭及其道德生活的贵和、重礼特征,均是由家族利益至上的整体主义派生或引申而来的,它们在中国人以往的家庭道德生活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道德领域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视域。没有道德的介入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不完整的 ,也是难以为继的。本文围绕道德人、道德观、道德律和道德力等方面的研究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探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在道德领域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了重视和加强道德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总的来说,婚姻关系由相对宽松和自由逐步过渡到严格和规范,婚姻观念亦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男女之别"渐次过渡到婚姻及家庭生活领域内的"从一而终",并最终使"夫为妻纲"的观念初步形成.婚姻道德的提出本身是对于婚姻及两性关系的规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前提下,这种规范更多地表现为对于女性的片面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可区分为私域道德、公域道德和职业道德等三大基本领域。教师道德是跨三大道德领域的综合要求,公众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往往是希望每一个教师能够在私域有良好的个人德行修为和生活自律,成为个人修养和生活的标杆,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够在公域成为公平公正的代表和遵信守法的模范,还会希望教师能够职业垂范。在教师的道德实践中,教师根据公众的道德期待进行合理的道德角色定位,对于教师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角色定位是否准确,主要取决于能否"做出被期待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近年来郑州市公民道德状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态势,包括对社会公德的总体认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肯定,对家庭道德、网络道德的客观评判等,但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刚性规定的引领和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强化公务人员的道德表率等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公德,国内伦理学界的意见不一,关于公德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过去人们常把公德同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并列起来,看作是特殊领域的道德,这种传统的看法把公德规定得过于狭窄,因而不那么科学。公德不应归结为特殊领域的道德,而是一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是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农村和谐家庭要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培育良好的家风、确立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建设先进的和谐家庭文化等为基本内涵;推进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必须从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实加强家庭经济基础,巩固强化家庭道德基础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家庭、家族、自然村落等传统伦理实体或分化或瓦解,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各自的伦理境况存在较大差异且处于进一步分化之中,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总体的伦理状况或伦理形态。在这样的伦理形态中,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现代规则主义道德等不同的道德范式各占一席之地,彼此冲突而又相互融合。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形态,从这一伦理形态中的不同道德范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寻绎出伦理道德未来演进的主导性方向,是当前道德治理和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一般包括政治道德、经济道德、文化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因此,整个社会的良好道德的形成和各行业道德的好坏密切相连。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是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之间、医务工作者相互之间以及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医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医务工作领域内的特殊表现,而决不是同共产主义道德相脱离的另外  相似文献   

17.
关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及其层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及其层次龚群(人民大学哲学系100872)1对于“道德价值”的概念,先从概念外延上看,我认为有这样三层内容:一是指道德生活领域里具有正值意义的行为或事物,即是说,道德价值、道德领域里有价值的行为或事物。二是指道德生活领域里一切可以进...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地区选取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1155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来探讨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共涉及道德、传统、交友、个人、安全5个领域以及家庭规则、父母权威认同和自主行为水平3个层面的内容。结果显示:自主性在整个青少年期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在不同领域中和不同的层面上,各年级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自主性发展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研究的悬道德同法律、政治、艺术、宗教及社会管理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它把道德必要性的表现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层次、作为社会必要性的反映来研究。它的任务之一,是研究个人和社会集团的道德行为的社会制约性。道德社会学即注意研究道德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的相互联系,也注意研究道德同社会关系体系个别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可以把道德社会学的对象表述为‘社会及道德’体系中直接联系与反馈联系的总和。这门学科对象的结构包括:①具体社会条件对道德的这种或那种阶级及历史形态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影响;②这些形态(首先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对现有社会关系的反作用;③道德同社会调节人们行为的其他形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规律;④人的社会主义化‘机制’和社会主义化最终结果的道德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个人的道德面貌;⑤各社会集团的道德特征;⑥道德在具体生活活动环境(家庭、非正式团体、劳动集体等)中发挥作用的特点;⑦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中社会及集团异常的各种形式(消费主义道德、市侩道德、偏向行为道德等)。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有残缺的家庭。“家庭残缺”势必造成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更加凸显,比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或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低下,生活有各种问题等。他们主要表现为内心脆弱、自卑、放纵自己、沉默寡言、仇视家庭或社会、个性较强、缺乏爱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