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依依——《李商隐评传》再版代序沈立人书面已经泛黄的《李商隐评传》,放在杂乱的案头上有半年多了。去年,应杨夫人陈曼璐和他们的女儿杨晓冬之约,知道这书将再版,要我写一则序,我是非常愿意又相当惶恐地接受了的。所以愿意,因为人生难得一知己,老杨与我可谓知...  相似文献   

2.
禅说李商隐《锦瑟》诗刘伟中国之诗,众说纷纭者,无如李商隐《锦瑟》之多。历代阐释,难以数计,见情见性,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或掉书袋,排学问,旁征博引之长篇大论,往往令人如坠五里雾中,不得门径而出入;或凭臆测,钩沉索隐,胡诌一通,逞口舌以自圆其说,常常又...  相似文献   

3.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大气人生     
人生有大气,大气如人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气者,积累纯朴宽容以真诚,桀骜不驯以坚强,至死不渝以忠贞。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  相似文献   

5.
大气人生     
人生有大气,大气如人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气者,积累纯朴宽容以真诚,桀骜不驯以坚强,至死不渝以忠贞。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  相似文献   

6.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愚窃以为孔子论《诗经》而概之以"思无邪"者,乃其所题品之居《诗经》首篇者"关雎",所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中和风度也。此风度良为无邪之思兴发有则而不过所昭见,诚乃人性固有之直健笃善之实情所自然呈露。故此文所探究者,即于《关睢》所流咏之雍雅风度,体味人生如何"思"之以"无邪",进而觉悟人生之重、立人之难、齐家之基以至治国平天下之坚镇者,乃持守陶养人心本有之惇贞仁德,以为修身立人极之楷式,从而体达人生经世弘仁之真义也。  相似文献   

7.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8.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9.
意象为表意之象,是画者通过绘画具体的主观之象,使其成为典型物象,舟船的意象则更为被画者青睐。当现实中的交通工具投影到画作中时,往往投入了画者的主观情感,让了无生趣的舟船有了意象之美。国画大家张大千对舟船也甚为喜爱,绘制的舟船也随着绘画者人生的起伏、主观情感的改变承载着或欢畅、或游子、或自由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每日撕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生旅途之终点的死亡,最容易激发人的有限感,因此,它是探索永恒和不朽问题的宗教和哲学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死亡,无情地给人生划上了一道休止符。面对死神突然降临,萦绕于人的脑际的将是此生存在的终结,其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哲学圣典《易经·渐卦》中指出,“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主要是说人生贵在渐进。渐,是中华民族循序渐进、不断积聚、生生不息的一种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人生等于一次长跑,不是电光石火的片刻,不是迅雷烈风的刹那,不是眨眼即逝的瞬间,如果只图一时的风光痛快,做出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蠢事,“成功”来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历史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其进锐者其退者速,其行猛者其损者多,“欲速则不达”。有道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总幻想走捷径、搞投机而一步登天,用不了多久就会精疲力竭,败下阵来。古往今来,靠坑蒙拐…  相似文献   

13.
坐忘铭     
正心为形之主,身乃神之舍。身安则神安,心明则神明。观乎人生,碌碌于追名逐利所惑者多;安分于抱朴寡欲无累者少。所惑者乃神之昏暗不明,所累者为心之骄躁难平。然何由得少惑少累?天隐子曰:简事收心,物我两忘。如此,惑者自明,累者自清。自明自清,神静心宁。知  相似文献   

14.
陈逸鲁 《天风》2007,(21):30-32
探访病人是教牧事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少教牧同工和热心信徒却不甚了解探访病人的意义和方法,其实,探访病人也是一种学问,本文试从院牧事工的角度,分享探访病人的一些常识。探访者的角色和观念角色:探访者具有四方面的角色指导者——为生病者提供信仰、人生及医疗资讯的指导,帮助其作出决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当然,指导者当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知识,不然容易瞎子领瞎子。拉拉队员——鼓励和安慰病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人生,鼓起其对病痛的理性认识,帮助其了解疾病乃是组成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起其对生之希望,对医疗和神的医治的信心;鼓起其对与病痛做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与"为道"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为学"与"为道"的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对礼法的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道,其致思取向是"为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在于回归道,其致思取向是"为道"。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的同时,对人为的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上来源于《礼记·中庸》。《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对人生的存在结构的揭示。“致中和’嘱于人生的修养实践过程,因而,中和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如何理解“中”与“和”?如何“致中和”?朱意的理学本体论就是从体悟中和问题开始的,其“中和新说”的确立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正是在“中和新说”的基础上,朱震提出了“心统性情”的本体论架构和“居敬”与“穷理”相结…  相似文献   

17.
一位名人曾这样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是的,因为年轻,才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和成功的渴望。年轻的心澎湃激昂,年轻的歌喉,曾迎风咏唱!我不吃苦谁吃苦……。因为年轻,才有这种壮志凌云的雄心,豪情万丈的气慨。在教会圣爱的道路上,奉献灿烂的青春年华,奉献智慧及生命中全部的所有。伏求圣神仰望慈母,坦然的面对当今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人生,可以说是自有人类至少是自有宗教以来的永恒话题。宗教是否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难题,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各种宗教确实对人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的四位对谈者都是专门从事宗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就目前人们感兴趣的一些热门话题,予以宗教学方面的阐释。谈话分为几次,每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三病     
正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