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前程 《管子学刊》2012,(3):26-28,38
“道”、“法”、“名”都是黄老之学的重要学术范畴。但名学思想,或者说“名”这个范畴,对于黄老之学来说,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简言之,名学思想是将“道”、“法”、“名”三个范畴绾合起来,并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的纽带;“名”使“虚无之本”得以向“因循之用”进行贯彻,也使法术之治得以“名正而法顺”地实施。可以说,名学思想,或者说“名”,是我们深入认识黄老之学的另外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家在文化异域所进行的“风景图式”的修正,是具有文化参照意义的学术命题。中国山水画无疑是一种“风景画”。不过,中国画中的“风景”,已不是纯自然的“山水”。当中国山水画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时,作为审美客体的“风景”,已被中国文化的山水“对象化”。中国文化的山水,很少成为西方风景绘画的焦点再现,山水画的主旨是把纯自然的山水和主观的“我性”、“我情”合而为一,那些山水很少人文景观,那些山水的自然性恰恰是“我”借题发挥的载体和符号。更深刻地说,中国山水画通过自然山水(非人文景观)抒写“我”之“心”、“性”而形…  相似文献   

3.
唐寅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画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天赋,使的他的山水画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行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只注重表面化的“技”而忽略其深邃的“道”是当前所有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误区和缺失。“技”与“道”的严重失衡逐渐成为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一大结症。如何践行外在的“技”又要提升内在的“道”是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书法教育的“技”,书法教育的“道”,如何突破书法教育旧有体制和教条模式等几大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为书法教育“技”与“道”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相结合提出笔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刘滨 《美与时代》2014,(11):85-86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世称为“白宾虹”;而后黄宾虹转为“师造化”,又转习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逐渐形成了深邃浑厚的风格,世称为“黑宾虹”时期。  相似文献   

6.
葛洪的“玄”、“一”、“德”观点,是对老、庄道家的“道一美”思想的改造发和展,是“道一美”观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标志。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波洛克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行动艺术的先驱,他是以“滴洒“作为主要绘画手段来创作纯艺术的艺术家。他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品质十分接近于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波洛克的思想之“源”、创作的“真”、形式的“味”和目的性的“游”,与中国山水画之间有着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文集《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待出版)的前言。近现代海外道教学是海外汉学(Sin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海外汉学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的。海外道教学历经百年,早已成熟,值得赞叹,令人敬畏。海外道教学研究作为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全面而及时地了解并介绍海外道教学成果和学者,认识各国道教学的方法论特点,编写海外道教学史,进而阐述产生海外道教学成果的。“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心灵,以揭示包含于这些成果中的外国文化。外国道教学者的生活和心灵与我们存在着共性;外国学术界普遍重视翻译;外国道教学者善谈中国周边国家的道教。朱越利,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9.
老庄之道的境界和表现,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很深刻的内在关联。道家思想的介入,对中国山水画的风格、造型、用笔、色彩、审美均有重要的影响,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风貌和价值,相当大地提升了中国山水画的品位及格调,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无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绘画创作与理论对明清山水画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沈周、董其昌、“四王”等明清时期艺术家的创作,阐述黄公望对明清山水画意境、设色、技法的影响,分析后人对黄公望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沁 《孔子研究》2023,(2):135-145
在朱熹对于“体用”的论述中,“体”既可以指天理而言“本体”,亦可指事物而言“体质”。然而朱熹体用论中的双重内涵并非是漠不相关的,而是具有相互蕴含和内在过渡的关系。“本体”之中蕴含着实存,“体质”本身就是“本体”的实存,揭示出朱熹论本体与存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本体之体”与“体质之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朱熹对于“道体”的论述中,“道体”作为包含了“本体”与“体质”的最高整体性范畴,体现出本体的活动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既然是变化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亦会涉及到文艺思想领域。那末,我们怎么去看这魏晋风度的产生呢?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标志着魏晋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在经历了秦汉的辉煌帝国中国封建政治已经初步稳固和发展,到了魏晋,疆土的分裂又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道儒两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博弈,最终,道家的“出世”思想浸入中国画坛。文人士阀无不归隐山林。作画自娱。以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作支撑,说明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创作观念的影响和启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6):199-203
本文借鉴西方现象学的某些观点,深入辨析了中国山水画中"象"的内涵并指出"澄怀味象"与"澄怀观道"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同时,本文还从历时性的角度,证明中国山水画在追求终极审美目标的过程中,正是将"味象"与"观道"统一起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朱子在道体思想的论述中,提出了所谓“与道为体”思想。万物“与道为体”指道体之发见流行处,在此意义上“与道为体”可谓道体之“用”。但是,“与道为体”之“体”指形体,道之本然之体无形体,有形体之万物不能成为道体,万物只能成为道体通过此形体体现自已的一种场所。朱子为解决以上两种论点之冲突,不采取如“太极为体,阴阳五行为用”的说法,而采取“无体之体”与“与道为体”。这对待关系更胜于单纯的体用模式。这关系更具体体现于“道底骨子”思想。  相似文献   

17.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于晴 《美与时代》2023,(7):9-11
老庄哲学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即置身于虚与静的无极虚空中,此为道家修行的自我觉醒状态。后世王维论山水画言“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即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以此态度进行山水画创作。中国历代传统绘画中,“静观”可谓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美学观念,而在具体的山水画创作中,历代画家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写“静”,以各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来观照山水的“静”境。  相似文献   

19.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堪舆这个词语在人们日常谈论我国山水的时候是会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思想,在我们国家,从古至今,对于山川河流的欣赏角度都是和堪舆思想分不开的,在我们看来,中国山水画与堪舆思想是不能够分开来看的。一些专家对我们国家一些历史上的名画进行品评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堪舆思想的评价,从而探析山水画的内涵。很多古代山水画作品都与古人的堪舆观念相合。总的来说,堪舆就是人们向往自然的一种完善自我的方式和方法,而中国的山水画恰恰将这种方式和方法表现出来。我们平时在欣赏古代山水画的时候,一定要从古人的角度,利用古人的审美眼光去欣赏,通过体会古人作画时的心境,从而深入地感受山水画中的美。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中堪舆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堪舆思想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中的体现进行深入探究,最后结合相关材料对于我们国家山水画与堪舆结合得比较好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以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山水画,同时也对于堪舆思想的研究价值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