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人际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中,对于友爱的研究占据重要篇幅。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性生活视阈出发,从与城邦共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视角拓展了柏拉图的友爱概念,并且提出了友爱的三种性质,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与人际和谐的追求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它有利于我们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对于促进我们主动关爱他人、对家庭亲情关系的现代理解、社会交往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的回报"等方面有着极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友爱理论,是其超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为现代人所忽略。梳理尼采的作品,可发现其多部著作均呈现出珍视朋友的浓烈情感,其友爱观颠覆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友爱典范的亲密性、确定性、稳定性,转而赋予个性、自由、可能性和距离感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因此推进了古希腊友爱理论的近代发展。尼采的友爱观固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及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非正义"等缺陷,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友善价值观的建构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关于友爱的理论一直只受到很少的关注和讨论。②这也许有些不公平。一方面是因为,在他的伦理学讨论中,他对于友爱的讨论占有最大的篇幅。在较早些的五卷本的《欧台谟伦理学》中,有一卷专论友爱;在十卷本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两卷专门讨论友爱。这足以表明,亚里士多德在著述伦理学时,对友爱问题是非常关注的。他不仅非常关注友爱的问题,而且对于它的讨论达到了对所有其他主题的讨论所未见的精致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讨论在他的伦理学讨论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是在对友爱问题的讨论中,亚里士多…  相似文献   

4.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邹泓 《心理学报》2005,37(4):502-510
从分析大学阶段的关键性发展任务出发,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分为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三个方面。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分别提出了关于这三种社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武汉市1048名大学生参与了正式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事务处理能力的四因素结构、一般人际交往能力的五因素结构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的五因素结构是较为合理的,自编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一般脉络来看,友爱(philia/friendship)问题在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表述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领域,友爱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能将城邦或政治共同体凝聚结合起来之不可或缺的伦理纽带,而这种纽带的断裂则是种种敌  相似文献   

7.
葛天勤 《哲学动态》2022,(10):49-56
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提出了一种古代自然法理论。根据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观念,古希腊自然法具有规范性、自然性和恒常性三个特征。而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关于法律的论述符合古代自然法的这三个特征。《劝勉篇》的写作受到了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反驳伊索克拉底对思辨哲学的批评也是一个重要动机。正是这两个背景,促使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8.
围绕亚里士多德技艺的美德的性质问题,学界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艺自身就是美德。第二种观点认为技艺的美德是明智。海德格尔持有第三种观点,他认为技艺的美德是智慧,而技艺又来自感觉经验的上升,如此亚里士多德才能建构从感觉、经验到技艺、科学与智慧的知识阶梯。笔者认同第三种阐释并试图循此初步展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图景。首先,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技艺,是把握了原因或本原。其次,从技艺到科学,追溯技艺的本原必然会走向科学。再次,科学是从一个本原开始进行证明,而科学的本原是由理智把握的,科学与理智的结合就是智慧。最后,这条科学之路造成了一些现代后果。  相似文献   

9.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5,28(1):107-110
本研究的前期研究确定了大学生的三种社会能力,即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各自所包含的维度。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这些能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的组合方式,概括大学生三种社会能力的类型特征。对1048名大学生的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事务处理能力可分为5种类型:主动—干练型、退缩—犹豫型、积极—刻板型、积极—犹豫型;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可分为4种类型:乐群—独立型、平和—被动型、取悦他人型和封闭—冷淡型;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可分为5种类型:积极和谐型、孤僻—冷漠型、期望友谊型、积极获取友谊型和不善表达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型的朋友“信”的情况不同,有的无“信”可言,有的靠法律来保证,有的靠道德来保证,有的则是朋友本身应有之义。朋友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是“仁道之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理性之乐”。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两位大师的伦理、政治以及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中道与幸福——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豹 《伦理学研究》2007,(5):104-108
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顺 《道德与文明》2017,(3):117-123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良法的概念以来,尽管诸多学者尝试从实质、形式和程序等三个角度建构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仍然受到实证主义法学和价值多元主义等代表性学说的冲击。为了从德治的高度捍卫良法理论,就有必要在分析两种学说基本主张的基础上,重新认知实证主义法学的分离命题,以及多元社会背景下良法理论应具备的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三、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不能把亚里士多德从实体怎样论证逻辑规律也应当怎样的唯物主义思想看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证逻辑规律过程中,除了提出了上面谈到的那些积极的思想之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正如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积极思想是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中唯物主义和接近辩证法的思想相联系一样,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通过测试57名大学生对五种问题解决策略(自由产生、类推、逐步分析、形象化重构和整合)在三种情景(人际交往、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三个维度(经常使用、有效性、易于使用)下的评估,发现大学生使用类推策略最多,自由产生策略最少。他们普遍认为这五种策略最适宜于用在学习情景中,在人际交往中的用处不大。这种结果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大学生认为几乎每一种策略都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四种思维能力,其中自由产生策略需要用到更多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它的内涵、核心理念与技术等方面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校大学生中应用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具有开发潜能、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重要功能,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治国 《周易研究》2022,(3):84-100
友爱观念是早期儒家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重要观念的创造性生成,始于孔子儒学对西周时期一种基本的宗法性政治伦理即“友”或“朋友”伦理的创造性革新和转化。接续这一努力,孟、荀儒学尽管在各自思想起点、论证逻辑和理论重心等方面有所分殊,但都坚定不移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新型友爱观念的核心精神与主要意蕴,并最终将其确立为一种优良的伦理政治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还引发了先秦时代庄子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等思想流派的争鸣或挑战。诸家争鸣或挑战,一方面从不同侧面生动地映衬了早期儒学友爱观念所凝聚的独特思想品质与趋向,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它的一些内在疑难和困境。立足于当代语境充分评估、回应这些争鸣与挑战,既有助于激发早期儒学友爱观念进一步自我转化的深刻潜能,也有助于开拓它的未来发展方向。譬如,要充分认识友爱关系中纯真情感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尊重并容纳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重新审视和调整友爱伦理与家庭伦理的互动关系,恰当定位政治活动中个体性友爱起作用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爽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1):93-94,92
本文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几种心理障碍进行剖析,并对此相应的提出几种规律。本文作者希望大学生能走出误区,重拾自我。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惑。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并从生理、思想观念、心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及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艳林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97-101,117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惑。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普遍性缺陷,并从生理、思想观念、心理、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缺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