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杰出的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王青霞扮演了大小近百个角色,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她的成功在于她对表演文学的开掘、将角色心理活动形象化、技术化,充分发挥表演造型空间。这是她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郭琳 《美与时代》2006,(4):65-66
戏曲欣赏在戏曲实践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环节,同时还是反馈的环节,直接影响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一个具有高水平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必然能造就优秀的戏曲创作者及表演艺术家。因此,欣赏能力的培养对于振兴年轻观众群逐渐缩小的戏曲艺术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目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作曲家的劳动,就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化成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对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艺术表现力是舞蹈表演的重要前提,也是舞蹈者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舞蹈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可通过强化基本功训练和表演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外部形象;通过加强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对舞蹈音乐的把握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6.
闫长现 《美与时代》2014,(5):120-120
在当今戏曲唱腔革新的时代,作为一个职业戏曲工作者,要想满足新时期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除了有较好的剧本、导演和舞台美术外,更应注重表演的“四功”、“五法”,尤其是唱腔。下面就戏曲唱腔发声方法简述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袖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水袖的表演形式都在不断完善,以更好地表现美感和配合表演需要,能够让更多的角色增添美感,可见水袖在戏曲表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塑造人物上,如果能巧妙的把人物情感融入到行动方案的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使表演和音乐充分融合,将水袖艺术的静态和动态融合,才能真正体现水袖艺术的神形魅力。  相似文献   

9.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其表演粗犷豪放,能让人领略到上古"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0.
覃莉 《美与时代》2005,(11):79-8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时间、空间的随意和假定,乃至戏曲艺术融戏剧、音乐、舞蹈为一炉的民族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戏曲中的写意性从表面上看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实质是在传统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考证戏曲的写意性必须先考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戏曲文化是中华艺术的一块璞玉,是音乐、舞蹈、表演、叙事、美术、音乐、舞台、服饰等多种艺术的有机融合,并且具有良好文化环境,与多种艺术相互碰撞。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由于特有的民族性、审美性和观赏性,戏曲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动画创作、推动动画产业发展的素材宝库。  相似文献   

12.
从现存的《孔府档案》中可以发现,孔府内的演戏活动一直延绵不断。通过研究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揭示衍圣公和他的家人们在繁缛的礼法规范之下活色生香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可以弥补一些戏曲史研究资料的不足。对于研究戏曲史上花雅争盛过程中流行于鲁、豫、冀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沿革、剧目特点、表演特色以及这些地域的戏曲文化的形成及特点,给予佐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向来不乏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就常常被搬上表演舞台,她们纵横驰骋、力保山河的动人气魄,成就了中国戏曲长廊上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令观众为之喝彩。与之比肩的,是大义凛然、英雄伟岸的男性形象。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于2014年编排上演的现代京剧《杨靖宇》正是其一,高派老生倪茂才以其扎实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光辉形象。剧本还通过杨将军的老家河南,巧妙联系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进而串起彼此之间一脉相承的民族气节——精忠报国,收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4.
谢延风 《美与时代》2014,(5):119-119
偶尔翻看一家杂志,一篇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说,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戏曲“夕阳艺术”论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扰、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影响,自上而下的绝大多数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生存状态不佳。最近几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虽然有一部分剧团走向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基层剧团因为元气损伤严重,要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尚力不从心。而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却演出繁忙,台口不断,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音与戏曲演唱同根同源,都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二者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声乐演唱当中,不能一味追求西洋美声的唱法而忽视我们传统的音乐文化,可以吸取戏曲演唱中的高位置念白、润腔技巧、舞台表演技巧等,以使民族声乐演唱得更加生动、形象、完美。  相似文献   

16.
刘丹 《美与时代》2014,(7):71-71
美是客观存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讲究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我们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它既是训练一种表演能力,也是训练一种美的表现力,更是训练学生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二夹弦属于民间戏曲之一,曾流行于整个华北地区。滑县二夹弦表演上吸取了各家之长,柔美但不失其个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滑县唯一的二夹弦传承基地——万古镇的樵邱村的二夹弦剧团却陷入生存、发展困境,亟须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二夹弦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赵明 《美与时代》2005,(12):63-65
陇剧作为甘肃省特有的地方戏曲,起源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末民初.它具有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民间色彩浓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戏苑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9.
声乐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同时又要进行必要的舞台形体表演。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动作,或者把生活中那种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的作风带到舞台上,这种演唱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立体感。如果把美好的歌唱与恰到好处的舞台形体表演相结合,就能使歌声更加传神,收到歌声与形象完美统一的效果。我国的戏曲源源流长,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有着程式化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面再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跳神女具、傩戏面具、社火面具、悬挂面具、戏曲面具等,就其功能及使用方法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演用面具,在傩祭和傩戏表演中佩戴;另一类是悬挂用面具,如吞口,于门楣、窗楹上悬挂,用来避邪和装饰。中国面具最早出现在傩祭仪式中。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和令人们痛苦不堪的疾病以及导致人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