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以至于很多古老城市的文脉被割断、风貌被破坏,尤其是入侵式、军事化的设计更使历史文化名城失去个性和特色。本文以商丘古城为例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古城保护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城市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惠蓉 《学海》2002,(4):43-46
推进城市现代化 ,必须重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城市旅游业、提高旅游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旅游业要重视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要科学规划 ,城市旅游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要注重保护、开发、利用名胜古迹、建筑景观、历史文化名城 ;要注重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要突出地方特色 ,放大旅游城市品牌效应 ;要注重城市非物质遗产和文化产品的开发 ;要充分利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南京和苏州作为历史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古城建筑艺术风格,南京古城建筑主要分为民国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而苏州古城建筑分为园林和临水而建的民居。同时,南京与苏州也必须面对古建筑传承和保护问题。这两座城市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古城建筑保护规划,苏州是尽量保留古城建筑群,另外建立和发展现代化新城,南京则采用不整体保护建筑群,而是把古迹和现代化建筑融合,造成新旧融合的风貌。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只有对古建筑进行完美的保护,才能突显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正>项目名称:四川省阆中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地点:四川省阆中市设计单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规划时间:2014年4月-2015年4月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畔。阆中古城,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风水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安徽徽州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基于其独一无二的风水和古城格局,以及结合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我们在阆中市城乡一体化项目中提出将阆中打造为"中国最美城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文化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现状,探索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设计意义。以南宋御街为实例,进行景观、建筑的探索与分析。要想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进行保护以及更新,须结合城市历史文脉以及街区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梳理,才能最大限度对文化进行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6.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七朝古都"、"北方水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有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其传统居住生活区和商业活动区的功能延续,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化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通过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重组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7.
阆中古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在古镇发展同质化问题愈演愈烈之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同质化的倾向。通过对阆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的基础,一一找出阆中古城同质化问题的表现,联系相关理论,研究了阆中古城要如何在之后的旅游开拓中,打破同质化倾向,保护好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分析梳理了阆中古城旅游开发中的同质化问题,并对阆中古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指导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师瑚 《美与时代》2023,(2):117-119
近年来,在文旅耦合大背景下,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作为一座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绍兴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却存在着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融合式多层次全方面的“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以创新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助推绍兴经济发展,赓续古越红色血脉。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传承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使命。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古建筑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结合正定古城的特点,分析其中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对策,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寻找古建筑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秉持长远目光,建立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以期在平衡中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正定古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规划与旅游的融合为主题,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联性,提出开展城市旅游资源评估与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与旅游体验融合、特色旅游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整合三种城市旅游与旅游融合途径,以及提供政策支持和建立合作机制、优化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协同旅游和城市发展三种融合策略,为城市发展与旅游规划提供有效的助力。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社区营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基于此,结合广东深圳城中村现状和国内外社区营造研究,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深圳城中村社区营造策略。研究发现,南头古城通过社区营造,改善了整体环境,完善了社区功能,带动了商业、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对深圳城中村社区营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能够带动城市快速发展。而今在商丘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其景观建设有待大力改善。通过对西安文化景观设计建设的分析,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景观设计手法及现代设计理念,巧妙地提炼本市的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并将其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泽群 《美与时代》2020,(2):104-10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文章通过分析台儿庄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文化品牌建设现状,指出台儿庄古城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台儿庄古城的文化品牌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组织对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其中城市公共交通又是城市内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绿色城市、高效城市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对西安市公共汽车站点现状的详细调查,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分类研究。调研了西安市大多数公共汽车站点,重点以西安市南郊省肿瘤医院站点附近交通环境为例。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绿色公交站点设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武冈历史文化古城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境西南部,南面云山,自古被称为"黔巫要塞",是湘西南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高,但现如今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的发展略显疲态。为了重现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的辉煌,并运用其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章对武冈历史文化古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武冈历史文化古城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城区内的城市景观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故而,基于澳门的发展历史与景观特征,分析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景观保护规划策略,以保持历史城区功能的多样性,更好地进行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荆州市是国家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她最大的特色是古城和水,著名的荆州古城及其水环境密不可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明月公园位于荆州古城护城河外东北角,规划以"拆建还绿,显城露水"为宗旨,对公园的生态湿地环境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体现和展示了古城周边秀美的生态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9.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象征和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标志,深刻地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广场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形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入剖析了其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特色,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废弃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用地紧张。城市废弃物的"堆积"现象,威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状况,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将韧性设计理念与城市废弃物再利用相结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态自主修复力,总结出城市废弃物在创建韧性城市中的利用原则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出有效的建议,并利用于重塑城市空间环境,降低城市环境负荷力,抵御城市环境危机,建设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