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是一座典型的、伟大的建筑物,其悠久的历史、庞大的形体、坚固的构型都蕴含崇高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现代人眼中,长城的崇高感越来越向优美转化,更多地被作为一个优美的建筑物来被欣赏、描绘。崇高和优美本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审美范畴,它们却在长城实现共存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禅学思想和诗歌创作在唐代发展到了巅峰。禅宗在唐代早已超出宗教范围而对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代诸种文艺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歌。在诗与禅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禅学赋予了唐诗经典意象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亮意象及飞鸟意象。月亮、飞鸟是唐诗中的经典意象。探讨唐诗中的月亮、飞鸟意象,有助于从思想内涵和审美境界两方面把握禅学对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祥强 《美与时代》2004,(10):33-35
历史悠久的皖南徽派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形式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为我们后人建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具东方人文环境特色的精神世界,它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圈中独具一格.建筑艺术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产物,它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它完全融合于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因而,皖南徽派建筑群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更能实现它独特的审美,同时,徽派建筑形式的艺术美,在审美体验中既具有"艺术感的因素"也具有"自然感的因素",这就更加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秦中谦 《天风》2008,(11):36-37
盛夏的北京,轻翔的鸽子托起了绚丽的娇阳,彩旗迎风招展,一曲《我们相聚在北京》优美的旋律回荡在空中。黄河,长江奏响了迎宾曲,大江南北锣鼓喧天,长城内外欢呼雀跃,五湖四海群情激昂,三山五岳翩然起舞。珠峰在招手致意,蜿蜒的长城张开了拥抱的巨臂,喜马拉雅山捧出了960万坛美酒,微笑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好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最能代表儒家自然美观的是孔子,最能代表道家自然美观的是道家学派.二者由于主体文化切入眼光不同,即儒家是从道德角度切入的,而道家则是从审美角度切入的,因此在自然美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又都体现出与自然亲密的关系,无论是道德感还是审美感都共通于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三都水族服饰视觉符号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水族服饰,尤其是女性盛装最具民族特色。调查发现,水族服饰中的艺术、审美因子发生于服饰的功能需要和结构,刺绣(绣片)、绲边、纹样既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属性,又是文化的视觉表现。而马尾绣这一特殊工艺,只流行于部分地区。任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研究、传承与发展都是系统的,也是工程性的。以艺术代替文化或以审美统摄艺术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相似文献   

7.
赵孟頫,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兼长各体,尤以行书最具代表性,而《洛神赋》则是其行书中的经典之作。从用笔、结体、章法、审美四方面对赵孟頫的《洛神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赵孟頫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而其《洛神赋》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王永波  王云鹏 《管子学刊》2013,(2):33-39,64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线型超大军事防御工程。201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山东省文物局启动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收集、并全面梳理了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认为已有的相关结论,特别是齐国山地长城的建制年代与文献揭示的情形尚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据新近整理出版的《清华简·系年》记载,春秋末期,齐国为抵御三晋的侵扰,在南部山地长城之外又加筑了一道“济水岸防”。本文拟以古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依据,结合现场勘查的相关线索,对上述做出了全新的阐释。认为齐国山地长城在齐桓公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其后历代齐君主应有修补或增筑行为。  相似文献   

9.
一文章中常见,A文说,美在物自身,不因人说丑而丑;B文说,丑在物自身,不因人说美而美。生活中却常见,甲说此物美,乙说此物丑;或相反。因此,问题则随之而至:谁是美之裁判?又依什么标准?关键在于标准。不管自觉不自觉,审美判断总依一定标准,但甲乙二人审美趣味有异,标准显然不一,那么,甲则无权对乙的审美经验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达途径,而且艺术改造着农民的精神结构。因此,不能局限于纯艺术纯粹的乌托邦式的精神追逐与探索,而无视农村社会和有血有肉的农村文化生态。在农村人工环境中最具审美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是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的实践作品。  相似文献   

11.
神经美学采用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探索审美的神经机制。本文从审美认知加工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的心理学原理及其神经机制。回顾了近年来神经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发现与审美加工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感知觉、运动、情绪以及奖赏等机能系统。神经美学的三个重要研究主题是真与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以及认知与情绪。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来探讨审美体验的动态性, 从跨艺术形式以及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审美神经机制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去嘉峪关的人很多,因为这是明长城最西端了。而建在黑山之上的悬壁长城,到过的人并不算多。大概是要爬五百多级台阶,流很多汗,而风景也算不上美吧。那天,我从悬壁长城的一侧下山,  相似文献   

13.
闻喜花馍可以分为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花糕主要用于喜事,是面塑之最;花馍使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祭祀与馈赠;吉祥物是每逢佳节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福;盘顶只用于丧葬。闻喜花馍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它既无范本流传,也无底样可依,完全凭借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实为"母亲的艺术"。探析闻喜花馍地域形成因素和历史渊源演进等,进一步从根源上寻求闻喜花馍传承与保护的新举措,从而更好地发扬山西特色面塑艺术文化,保护山西"非遗"。  相似文献   

14.
傩面具艺术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对于远古先民来说,傩面具是神灵.随着历史的进程,傩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转而开始注重体现民众的审美观念产审美情感,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充分表达着民众对美的追求与对丑的摒弃.  相似文献   

15.
若遗 《中国道教》2009,(4):23-27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的这首诗将琴与道的关系形容得淋漓尽致.琴,今称"古琴",又谓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具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道德风范的传统乐器.  相似文献   

16.
刘曦  夏冬  李锐 《美与时代》2021,(2):83-84
中国正在处于体验经济的时代,重视消费者获得的体验。现阶段设计原则多从构造、审美、功能、环保等方面考虑,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本能反应。文章从具身认知理论着手,论述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环境认知,并从生物学角度概括环境体验设计的要素,为体验设计提出新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人化的艺象,是人对审美物象的诗性记忆。因此,这种审美的艺象也就无须再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它,装饰元素必然因此而成为再现这种艺象的首选,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具审美表现力的功能形式。当前,现代绘画正以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征,别开生面地实现着对物象世界的多样化表达,绘画形式和审美观念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迁之中。由此,也就有必要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情感诉求更新对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8.
古代灯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其造型在科学、技术、实用、文化、审美时尚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最具设计文化意味的。对现代设计的造型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与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静趣审美,以冲淡美为代表。这两种美是山水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玛蒂尔德以出尽风头荣耀于世的方式,达到她人性自我完善而受到命运打击的悲剧,印证了艺术心理学中性格发展的统一性、面对环境积极反应的策应性、性格发展的自治性与他治性。主人公性格中最具两极对抗性的艺术魅力的审美享受及思想认识方面的探索,融入作品的各个层面与要素,作品以共鸣、领悟、净化、延留文学接受的高潮反映出多方面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