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2.
庐山慧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慧远的法性思想被认为是其佛教思想的核心。但慧远的法性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时而与法身的概念紧密结合,时而单独作为实法的本性而存在。但作为佛教领袖和积极修行者,慧远最终的法性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修行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佛教佛性观、因果观和居士观的奠基者、深化者和集大成者,东晋慧远、唐代惠能和民国印光不仅规约着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儒教发展进程,成为铸就中国佛教儒释双美互成品格的三座丰碑。儒释双成思路依然是当今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基本指针和宝贵经验,仍须加以充分地理论总结和实践贯彻。  相似文献   

4.
慧远,山西代县人,生于公元334年(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卒于公元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一生大体上和东晋同始终。慧远是东晋时继道安后的佛教领袖,他的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揭示慧远佛教思想的内幕,剖析其本质,从而肃清其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就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论述和批判。一、慧远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是东晋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同时也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判析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以前,有必要先简述一下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相似文献   

5.
慧远大师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他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东晋时期本土文化对佛教的伦理责难切入,阐释当时慧远大师如何回应、吸收本土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吴丹 《法音》2009,(1):12-15
东晋时期,长安和庐山是我国两大佛教中心,鸠摩罗什和慧远分别是当时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佛教巨子。慧远和鸠摩罗什保持联系十多年,使南北两地佛教学术频繁交流,这不仅直接推动了当时佛教的流传,而且对于尔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学派和宗派的形成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乘大义章》正是鸠摩罗什和慧远这两位大师关于大乘要义的多次书面讨论的结集,而其中慧远和罗什关于"法身"问题讨论几乎占了全文的一半篇幅。  相似文献   

7.
藕益智旭是晚明时期的四大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智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圆融各家各派特色,对佛教与儒学的会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心性论的会通,对儒学心性论中的许多范畴和命题都作了佛学化的诠释;二是修养论的会通,他继承了前人以佛教之五戒来解释儒家之五常的思想,并提出五戒高于五常;三是孝道观的会通,他统一了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并进一步将儒家的孝和佛教的戒与慈结合起来.智旭的儒佛会通思想不仅使得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高度,而且也表明晚明佛教摆脱衰落困境、走向复兴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如何发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庐山慧远制定了极为睿智的佛教发展策略,即佛教在各大势力之间保持独立的策略。慧远用《沙门不敬王者论》从理论上论证了佛教独立的地位,并且采取实际措施确保了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佛教发扬光大,真正融入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心之困,而佛教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的解脱;(3)儒家要求子女以"三年之丧"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而佛教要求子女以"盂兰盆会"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4)儒家提出了"人伦父母"的观念,认为互为"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应该发展"孝"的关系。而佛教提出了"众生父母"的观念,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因而我对一切众生都必须有"孝"的态度。儒佛这两种不同的"孝"道观已经融合在一起并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以报恩为理论根基,佛教孝道始终保持着自己宗教伦理的基本特色,从而在孝道内涵、孝道境界以及行孝方式上与儒家孝道发生了歧异.总体上看,佛教孝道的慈悲、平等精神,与儒家孝道对尊卑上下等级秩序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佛教孝道浓厚的出世、宗教色彩,也与儒家孝道世俗、人间的面貌大相径庭,并由此而成为对儒家孝道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I begin this essa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lived Buddhism and its localization. Before examining the papers on rebirth, I first present rebirth in non-Buddhist contexts to locate our discussion within broader understandings of rebirth. I then discuss the the rebirth papers highlight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Arvind Sharma 《Sophia》1977,16(3):27-30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妇女     
长期以来,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未被深入探究,妇女在佛教中的贡献也多被人忽视。其实,无论是佛教宗师的言论,还是佛教史上妇女的所作所为,以及她们对于佛教传播的贡献,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在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和广泛弘扬的今天,妇女应有一份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辙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人苏辙,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他早年对待佛教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欣赏的话,那么中年由于新旧党争,二度贬谪,佛教便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晚年苏辙退居颖上,著书立说,三教调和的思想更加明显。所著《老子解》,宣扬“复性”论,融通儒、释、道。所有这些,在他的诗文中也都有所反映。他的佛教信仰,综合了文化、宗教、哲学、实践多个层面,而这一切,又和他一生的遭际、交游、个性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The relevance of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Buddhism to the field of counselling is discussed. Buddhist technique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by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in many settings (e.g. Japan, Sri Lanka). The extension of their use to a wider range of settings, and to a wider group of clients, is both feasible and desirable. In addition to the obvious relevance of Buddhist techniques to clients who have a Buddhist background, it is argued that they have a wider applicability. As Buddhism espouses the notion of a productive and healthy lay life, it offers ways not only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but also of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general. Examples are cited of relevant Buddhist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onc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many of these could profitably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pertoire of techniques used in present-day counselling and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7.
As Buddhism spread into China, the Mahayana (Dacheng) and Hinayana (Xiaocheng) schools, as well as the kong 空 (empty) or you 有 (being) schools, each developed separately, with all sorts of competing theories emerging. While Chinese Buddhism saw a revival in modern times, Western science also gained ground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many scholars, technologists and monks sought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kong accord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method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y used science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Buddhist teachings, ontology, and outlook on life. Of the scholars who did so, Wang Jitong (王季同) and You Zhibiao (尢智表) are the most excellen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umen Xuebao 普门学报 (Universal Gate) Vol. 27, 2005 (5) by Kong Xiangzhen, Ma Tianxiang, and Andrew Herron  相似文献   

18.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19.
魏源与佛学     
刘兰肖 《学海》2003,(1):120-124
本文主要考察魏源由学佛到信佛的思想演变过程 ,认为魏源早期对佛教侧重于哲理的吸取 ,晚期则表现为宗教的信仰。造成其思想成分消长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人经历的坎坷 ,更有深刻复杂的时代、社会和学术思想史的根源 ,因而才会对晚清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魏源晚年的信佛 ,不能简单视为思想上的倒退 ,也不能一相情愿地看作其经世思想的延续 ,而应做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