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然     
翁溯利 《天风》2015,(4):57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喜欢钓鱼。几乎每个节假日,他都出去垂钓,可以说,钓鱼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常常一早出门钓鱼,傍晚沐着夕阳回家,鱼篓里却空空荡荡,可他嘴里哼着小曲,看上去俨然一副满载而归的样子。为此,他的妻子可没少"奚落"他。我也觉得纳闷:付出了一天的劳苦,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有一天,我禁不住这样问他。他回答说:"钓鱼之乐不在得与失,  相似文献   

2.
正前段时间,有一位记者在飞机上做了一场测试。他发现大多数人在飞机上都昏昏欲睡,只有几个人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或者报纸。记者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说:"大家几乎都睡着了,为什么您还这么有精神呢?"这位老者"哦"了一声,抬起头坏顾四周后说:"原来大家都睡了,我都没注意到,这样我翻书的声音要小一点儿,免得影响他人休息。"记者听完后有些惊讶,很快与老者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者平时忙于生意,出差的时间非常多。他想利用旅途的时间多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3.
杰克是美国纽约一家公司的主管,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杰克的薪水很低。杰克每天早晨6点多到公司,晚上8点多了还在公司加班,有时候甚至要忙到晚上10点多。工作的劳累不算什么,可是让杰克难过的是自己对这份工作已经没有了信心,每天的工作仅仅是为了那微薄的薪水。终于有一天,杰克再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了,他请了假,去一个风景区散心。风景区有一处是钓鱼的地方,于是杰克买了鱼竿坐了下来,开始钓鱼。烦躁的杰克钓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可是没有任何收获。坐在杰克旁边的一位老者,却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钓了很多鱼。老者问杰克:"年轻人,在想什么呢,这么烦躁?"  相似文献   

4.
王雪辛 《天风》2004,(3):42-42
马老是我尊敬的一位老者,一位充满活力的老者;一位永不疲倦,勤奋工作,虔诚奉献,忠心事主的老者。马革顺教授已经90岁了,诺大的年纪,崇高的地位,也该好好休息了。但他不!他说:“一部机器,与其锈坏,不如用坏。”说的多好啊!作为中国知名的老一辈合唱指挥大师,作为中国知名的老  相似文献   

5.
正钓鱼,是我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因此,我加入了本地的一个垂钓群。只要不影响工作,群里公布的大小钓事,我都会积极参加。近来,群里一位钓友在城郊发现了一个天然野生的池塘,挺适合垂钓,特别是夜钓。很多钓友进行了试钓,反响都不错。作为一名垂钓爱好者,我自然是心生向往。一天晚上,我终于说服妻子,去池塘进行一次夜钓。不过,只去了一次,我就打消了继续夜钓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正一天,一群锦鲤召开了一次池塘发展规划大会。锦鲤首领首先开口:"我觉得池塘里的癞蛤蟆长得实在是太丑了,这么丑的动物怎么配和我们锦鲤生活在一起呢?所以,我认为应该将癞蛤蟆赶出池塘!"锦鲤们一听纷纷附和:"大王说得对,说得对啊!把丑陋的癞蛤蟆赶出池塘,赶出池塘……"会议刚一结束,锦鲤们就气势汹汹地游到了癞蛤蟆身边,对  相似文献   

7.
儿子在战场上死了,消息传到母亲那里,她哀痛非常,祈祷主说:"要是我能再见到他,即使只见5分钟,我也心满意足。"这时天使出现了,对她说":你可以见他5分钟。"母亲欢喜得眼泪流满双颊说":快点,快点让我见他。"天使又说:"你的孩子是个大人,他已经30岁,你要看他30年中的哪5分钟呢?"母亲听了以后,一时也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8.
黑鱼奉亲     
那年夏季,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恋上了钓鱼。原因很简单,有一天中午,母亲让不愿睡午觉的我到家门口池塘边的大树下做作业。不经意间,我看到池塘边游来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鱼。这个池塘早在几年前水被抽干过一次,鱼也被一网打尽。这次竟然出现一条大鱼,真可以称得上是奇迹!我定睛一看,那条鱼通体乌黑发亮,鱼身粗壮,仿佛大人被晒黑的胳  相似文献   

9.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钓鱼。一天,他命才子解缙和自己一块到御花园中的池塘里钓鱼。解缙一连钓了好几条,而朱元璋的鱼竿却纹丝不动,朱元璋顿时面带怒色。解缙心想,皇上是乘兴而来,如果一尾鱼也钓不到,万一他恼羞成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想个办法让皇上高兴。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笑着对皇上说:“启奏万岁,那小小的鱼儿是个非常机灵、识礼的小东西。”朱元璋一时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解缙稍加思索,便吟了一首《钓鱼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皇上一条鱼也没钓到,正在烦恼之中,一听此诗,顿觉自己至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一位老者。老人很健谈,可他的话语,总让我觉得有些怪怪的。每句话中都有一句“我们那时候……”他的青春年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迷恋和追忆,已经让他将所有的情感好恶替代了对是非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11.
无心胜有心     
北宋思想家程颐,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途中,渡江至中流时遇上大风大浪,渡船即将翻沉。一船人都在悲哀号哭,唯独他安坐如常。所幸有惊无险,逃过一劫。靠岸后,一老者问他何能如此,程颐说,因为我心存诚敬。那老者听后说,心存诚敬固然很好,但却不如无心。这让程颐颇受启发,但当他准备进一步求教时,那老者却径自去了。  相似文献   

12.
清风入室     
正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见过一幅古画,画中有一间茅屋,一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欲放到几案上。画的题款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闲暇无事,我上网搜索这张古画,居然搜到了。画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古画,因为作画者高峻是清末民初人,只能算是近现代画家。画面主体是几座寒山,山脚窝着一间茅屋,茅屋里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星期天早上,我刚打开电脑写点东西,不料我那位要好的朋友又来“钓”我——陪他下乡钓鱼,为此还特意开来他的私家越野车。其实我对钓鱼毫无兴趣,总认为那只是闲人的玩意儿,与我等“忙人”无关,况且野钓还劳神费力,既不如上网钓网友有趣,也不如坐书斋钓诗词高雅。于是,我推托有事去不了。而友人却不依,说就算看在“鱼”的份上,也得陪他钓一回。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我只得遂了他的愿。  相似文献   

14.
垂钓人生     
人生如钓。接触钓鱼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从最初对钓鱼概念的模糊,到热恋时期跟着喜欢钓鱼的爱人一起感受钓鱼的乐趣……直至忙碌的工作让我渐渐远离钓鱼,我始终觉得钓鱼是一种境界。而人生与钓鱼又是如此相似,看着每一位钓鱼痴迷者,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我们忙碌一生的生活之旅。  相似文献   

15.
巴山,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一支老枪。枪,是他的笔,是他的镜头。他获得了第八届广东新闻"金枪奖",用"一支老枪"来形容他倒也刚刚好。你看他那怀抱老枪的样子,犹如好钢在手,揽得了一肚子瓷器活!他是摄人的,我是画人的,这其中便有着一种相通与默契,于是乎,见他第一眼,便有了想画他的愿望。那是一次惠州画院组织的采风活动。我和巴山都在"猎取"。看到他随意靠在栏杆上小憩的当儿,我只是对他吱了一声"行,就那样儿!"他一听当然就明白了,被长海"对焦"了。这老哥还算配合,眯缝着眼就"瓷"在那儿了,一袋烟的工夫,我这边厢就框架就妥了。  相似文献   

16.
弥留之际     
我的姥爷住院了,看来行将离开人世。我到医院去看他。姥爷已经八十多岁。我看他浑身的皮肤部贴着骨头,眼睛里也没了神。据说已经好几天不能饮食了。姥爷在我的印象中一向和蔼平静。如同暮春的风。几乎令人觉察不出他的存在。然而这一次他却让我吃了一惊,仿佛突然相识。“一个人在他生和死的时候最为人注目”。这话是对的,我从一个既陌生又熟识的老者身上,似乎体味出一丝人生的奥理。  相似文献   

17.
慈悲的叮咛     
正两千多年前,在南接秦岭,北邻黄河的函谷关,人们常常会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时而骑在牛背上仰天凝望,时而席地而坐奋笔疾书。这书不长,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浓缩着对宇宙与生命的参悟。这位老者叫李耳,后来被尊称为老子。这本书则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不朽经典——《道德经》。可能老子不会想到,他仰望过的那片天空,会在两千多年后,时常被一层称为"雾霾"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一位老者。老人很健谈,可他的话语,总让我觉得有些怪怪的。每句话中都有一句我们那时候……他的青春年华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对于那个时代的迷恋和追忆,已经让他将所有的情感好恶替代了对是非的理性判断。只有在谈到当红卫兵、上山下乡、文革中的派系文攻武斗,才让他双目炯炯、眉飞色舞。即便是  相似文献   

19.
心中之羊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空虚贫穷的日 子变得充实而富有。 有一个人经常向人们抱怨自己居住条件 太差。朋友劝他去向一位智者请教。 "你为什么不养一头羊呢?"智者听完他 的诉苦,这样建议道。 "什么?养羊?在哪里养?就这样我们已拥 挤不堪了!"他叫道。 "如果你想要生活得好,就按我说的试 一试吧!" "嗯,那好吧,让我试试看。" 于是他照智者说的去做了。没过几天, 他与朋友相遇了。 他一见朋友就开始嚷:"这位智者给我  相似文献   

20.
九斤姜     
有一位富人,家私丰厚,总想作神仙,偶得一位仙翁告之曰:“行善积德。”于是为表决心便自改其名曰“积德”。于平日里做些好事,修盖庙宇,设香坛,每日必跪于坛前祈祷数次,坛内香火未断,且燃的都是九文钱一支的“马蹄香”。转眼三年过去了,所剩家私无几却仍虔诚地焚着马蹄香。仙翁得知,便欲点化,于是化作一卖姜老者在其门前等待,积德欲买一斤姜,老者搓一盘问:“一斤否?”积德见是三斤,又觉老者不识枰,于是曰:“一斤。”见有如此便宜之事,便又买两盘,九斤姜却只付三斤姜钱。积德欣喜欲走,老者却化为仙翁痛心曰:“仅仅九斤姜抵去三年马蹄香。”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