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成明 《中国宗教》2019,(10):80-81
近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中国化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各界围绕宗教中国化义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实践宗教中国化之路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讨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化加剧过程中社会思想相互交融的积极主动回应。2019年6月,高占福研究员和敏俊卿博士共同完成的《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内容上在宏观概述了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与实践后,从7个部分具体展开论述,包括: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历代中央政府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伊斯兰教育和思想文化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习俗的中国化、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以及新时期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显然,这是一本系统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述著作,既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引未来。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本土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汉译的分析,述说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说明了异域、异质文化交流会通、融为一体的必要条件、途径、意义等。着重强调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在本土文化的"母土"和"土壤"中找到生长点,才能最终被接受、融合,成为本土文化的新的营养和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3.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漫谈福建伊斯兰教何绵山一、概况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大食法"、"回回教"、"天方教"、"回教"、"回回教门"等名称。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年)出现的"移习览",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最早的汉文译音名称。1956年,国务院通知恢复"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永锋 《福建宗教》2001,(3):24-25,21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它的基本教义被概括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伊斯兰教规定教徒的基本义务有:念诵清真言表白信仰、礼拜、斋戒、纳天课和朝觐,这五项中国的穆斯林通称为“五功”。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回回教门”、“天方教”、“清真教”等。本文拟对建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情况作个概述。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通常认为,以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或历史上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国家即为伊斯兰国家。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的双重影响以及激进宗教组织的现实干预等三个方面切入,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六书(续三)达浦生著第四章伊斯兰教之东徂粤稽伊斯兰教,自阿拉伯东徂而来中国,已有千百年之历史,惟关于来自何时?始来者何人?来华何为?人各言殊,惜无一真确史料。虽回教丛书中有《回回原来》、《西来宗谱》二书,然所载多有不确,亦不足为凭,且文辞粗俗,...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1.
一、中土宗教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今天,"2012中国·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在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阿里·埃米尔文化中心隆重拉开帷幕。这是中土两国第一次举办大型伊斯兰文化展演活动,对扩大两国伊斯兰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以前的日本人很少有机会了解伊斯兰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打开国门的日本放眼世界,先是零散地、被动地接触到伊斯兰文化,随后意识到了解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日本,随着国力的增强,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同时也迈出了向外扩张攫取利益的脚步。日本在1945年以前出现的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热潮,是在政府主导与有组织、有计划地支持下开展的,日本外务省和陆军推行的"回教政策",本质上是对外扩张政策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是在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下,用来指导团体和个人从事各种旨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福利实践的思想。这一思想如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穆斯林的福利实践。本文从救助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对伊斯兰教社会福利思想做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解经”与新“卧尔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开宗教文化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第四辑)》,能闻到书中散发出来的油墨清香。时光荏苒,屈指算来,从2001年出版《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第一辑)》至今,中国伊斯兰教界开展解经这一神圣的工作,已然走过了近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5.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界所开展的“解经”工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全新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提高穆斯林的整体素质,弘扬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爱国爱教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追求两世吉庆,在谨守善功,追求后世荣耀的同时,抓住现世机遇,积极投身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努力实现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伊斯兰教能够与当代社会同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理念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伊斯兰教义和丧葬仪式,探讨了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思想;同时指出,伊斯兰教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过程中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史料文献,从教派组织制度、信仰礼仪等方面考察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归属问题。认为逊尼派(Sunni)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始终居主流地位,但什叶派(Shi‘ah)教义主张也曾获得流传,不过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教派分歧始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蒋真 《世界宗教研究》2012,(2):158-166,194
霍梅尼伊斯兰革命思想是在伊朗反对君主专制、反帝反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形成的。霍梅尼对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教义的创新,既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和政教关系的看法,也包括了他对教法学家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未来国家治理机制的构思。霍梅尼关于建立伊斯兰政府、改革伊斯兰教育以及输出伊斯兰革命等思想,对伊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在教育上的主张,对革命后初期伊朗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政治纲领,奠定了伊朗政教关系的基调,也给伊朗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