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人类学在中国起步不久,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引进并兴起的。历史虽短,但前进的步伐却是迅速的。宗教人类学研究领域除继续开展有关本土化的讨论之外,中国人类学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中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宗教文化资源来丰富和发展世界宗教人类学,已成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永涛 《天风》2018,(12):20-20
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进行源流及发展、与宗教文化关系、审美及表现形式上进行对比探究。阿拉伯文书法同中国书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世界书法领域上都是最为重视书法艺术的两大文化。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也由于地区、宗教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了小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这两种书法文化的异同,在认识阿拉伯书法中体现了两种社会核心价值的差异,也体现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钟晓樱在《福建宗教》2004年第1期撰写文章指出,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并从各个层面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社会思想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各种社会形态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既影响组成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时又通过其社会功能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来产生作用,其基本社会功能有: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调节功能等。调动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正确…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信仰,虽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但由于它不完全具备宗教的基本要素,因此,按正统说法它不属于宗教。尽管如此,民间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不亚于宗教。它不仅渗入到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民间信仰对宗教神灵信仰、仪式、组织、教义四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它对中国宗教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陶瓷艺术和宗教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宗教文化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还在审美意趣上对陶瓷艺术产生直接影响。陶瓷上记载的宗教文化,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状况,以及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样本。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瓷制作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陶瓷也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所贡献的流通最广的商品之一,被称为"实用与观赏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完美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前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张志刚 《法音》2022,(12):21-24
<正>在世界宗教史上,中国佛教被誉为“本土化暨中国化”典范。因此,若要真正认识中国佛教艺术,便要将其纳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以史为镜、知古鉴今,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赵朴初先生(1907-2000)很早就关注“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化”,他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上发言指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禹传位与启,夏朝始,开启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原始社会的氏族结构被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逐渐取代,伦理纲常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历来都是"宗教而政治化,政治而人伦化,人伦而艺术化","伦理"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变化、政治演进、经济发展、艺术嬗变,艺术化地表现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演进中,借此衍生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发展图卷.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艺术史中,宗教与艺术时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于在中世纪时期,一切艺术都只为宗教服务,宗教对艺术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分析艺术中的宗教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在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的绘画中表现出鲜明的宗教性特征。以当时的杰出画家鲁本斯的代表性作品《下十字架》,就从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反映出这一时期佛兰德斯绘画中独特的宗教性及整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中,许多艺术的种类起源于宗教.哪里有宗教的存在,哪里就有宗教艺术的存在.各地人民,在接受基督信仰的同时,也运用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来表达对于信仰的理解和感情.艺术是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手段之一.关于欧洲基督教艺术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基督教艺术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发展演变,中外学术界关注甚少.本文旨在介绍研究基督教艺术的东渐史,尤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以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并为基督教的中国本色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9月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的"首届中国宗教文化艺术展暨中国宗教艺术高端论坛"在北大图书馆举行。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教授、院长张志刚教授,副院长李四龙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萧群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韩秉芳、王志远、何劲松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5.
我的正规宗教生活是从中国道教学院开始的。在我刚入玄门学道不久,就幸运地被苏州市道协选送到中国道教学院深造,经过近二年紧张的学习,即将毕业了。在这二年不平凡的学习时间里,在学院领导和各科老师的悉心关怀、教育下,使我这个由自然信仰道教,且道教文化知识浅薄的宗教崇奉者,成为一名虔诚的有一定道教文化基础知识的道教徒。在来道学院学习以前,我的道教知识基础很差,可以说是几乎还没有涉及过道教文化。但经过对道教简史、教理教义、斋醮科仪、神名、道教徒的修养等宗教课程的学习,使我对道教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道教是全面继承具有浓厚中国古代文化色彩的宗教,即发源、根植并成长于深  相似文献   

16.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社会主义与宗教虽有根本区别,但两者在实际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有相容之处。因为宗教不单是信仰问题,而且是历史文化传统问题。几千年来宗教往往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伦理、心理以至风俗习惯交织在一起。社会主义运动是在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多数宗教徒是被压迫被剥削群众,不仅向往消灭压迫剥削,而且正直善良,沽身自好,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社会主义者与宗教徒有建立政治联盟和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基础。应该  相似文献   

18.
唐静 《佛教文化》2009,(4):64-69
引言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斗争都曾指向过宗教及其文化,自清末政府在维新派影响下公布“废庙兴学令”开始,宗教就几乎成了迷信的同义词。“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宗教文化及一切与宗教有关的东西全部摒弃,中国的音乐家们,也因此而忽略了对中国宗教音乐的研究。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学术思想逐渐活跃,中国宗教音乐逐渐被专家学者们所重视,他们开始全力投身于中国各地宗教音乐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人在对九华山佛教音乐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关于九华山佛教音乐方面的资料非常少,  相似文献   

19.
邓汉光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湖北宗教研究》一书中撰文《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工作》。作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为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城市化会使一部分人从宗教组织中脱离出来。二是城市化有利于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城市化导致各种社会活动由乡村向城镇聚集,原来大量在乡间进行的宗教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整合,信教群众被城镇里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吸纳。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宗教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城市化进程中宗教界经济实力得到加强从而…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1995,(2):27-27
由国务院宗教局主管、主办的《中国宗教》杂志,业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目前正在抓紧筹办中。创办这个刊物的宗旨和任务是,全面正确地宣传我国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我国宗教状况、宗教知识、宗教文化艺术,宣传宗教工作者、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中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宗教方面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