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浩 《哲学动态》2023,(2):13-22+127
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根本上是文明观的冲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宣示人类世界从诸文化实体的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关系全景式地进入“非常时代”,遭遇“非常风险”,期待“非常伦理”。“非常伦理”有“非常伦理智慧”“非常伦理形态”“非常伦理觉悟”三个层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个体生命发育史表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原色和理想,但在现代性文明中已然迷失。面对“非常时代”关乎“种族的绵亘”的“非常”挑战,亟待推进“非常伦理觉悟”,进行文明观的伦理革命,其要义是使人类和人类文明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实现伦理文明观的回归与重建。伦理文明观是文明内部诸要素关系的价值生态的文明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以及诸文化实体关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伦理文明观的“非常伦理觉悟”,具有“最后觉悟”的文明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明都建构了以家庭和国家为基本结构的伦理世界,西方“country”文明中伦理世界的命运是“悲怆情愫”,中华“国家”文明的文化条件和伦理精神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不只是家庭精神,也不只是爱国主义,而是身家国天下一体贯通的伦理情怀。“国家”文明创生的家国公正的伦理智慧有日常智慧和“非常”智慧。日常智慧贯穿于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全程,并通过各种民族节日呈现;“非常”智慧是调节家庭与国家矛盾冲突的伦理智慧,逻辑与历史地展开为两种传统形态,即以“国”为重心的“精忠报国”,以“家”为重心的“亲亲相隐”。家国伦理公正的课题与中华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相伴随,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呈现“伦理建构—伦理革命—伦理解放”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现代中华文明依然是“国家”文明,但已经具有新形态,也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伦理公正实现“国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做出新的“中华”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已然存在的文明新形态,也是一种处于持续建构之中的文明先进形态。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内容和伦理内核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它既是中国创造的具有实然性的伦理文明新形态,也是处于动态建构之中、具有应然性的伦理文明先进形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涉面极广。它不仅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实践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心系人类、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和高远境界;既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积累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和伦理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在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创新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是建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前提和观念基础,既是推动传统伦理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促进世界伦理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伦理文明观”是“对待文明”的伦理理念,即以伦理对待文明。“观”既是“看待”也是“对待”,是观念也是态度,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明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新高度,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达到新水平。中华文明历来是以伦理文明作为核心内容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为了深入诠释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本刊特组织四位专家围绕“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主题展开笔谈。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 ,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 ,都有本民族共同的生活经验的记忆。这种共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 ,往往凝结为该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宗教作为各民族最初的文明形态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事实上 ,宗教曾是早期人类历史上最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后来仍然影响着广大民众 ,而且与社会生活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由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夏、商、周三代礼乐文明等直接发展而来 ,因此 ,道教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记忆 ,而且将这些共同的生…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2)
《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用精神哲学方法探讨伦理道德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形态,回应现代伦理道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伦理道德向精神家园、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回归,借以把握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该书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清醒判断,直击当代文明缺失之质性和根源所在,试图通过精神哲学独特运思方式,将主导现代道德哲学的"我应该如何生活"句式转换成精神哲学的"我们如何在一起"句式,架起个体之"我"通达整全之"我们"的伦理纽带,推动人类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该书视角独特,结构宏大,创新之处颇多,理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宗教工作是一个涉及贯彻政策和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有效开展国际斗争,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构建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的系统工程。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宗教事务管理的问题;在今天的条件下做宗教工作,就一定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宽广眼界,要有“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的崭新思路。何谓“全局”?一般来讲,全局由两个层面所构成:一个是世界大势,一个是国内形势。所谓“懂全局”,就是既要懂世界势,又要懂国内形势。从世界大势来看,我们要懂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要的历史作用。从国内形势来看,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其中还包括抓住当今世界“文明依托”错乱的契机,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何谓“大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宗教工作者议大事,就是要议宗教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职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权利”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人的伦理价值体现,并由此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资本权利霸语有着深厚历史根脉,且遵从了从财产权利到资本权利、从资本权利到资本权力再到资本权利霸权的叙事逻辑。资本权利以资本主义法权观为基点而生发,最终在资本逻辑推动并在“个人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引下把财产权利推向极致,最终形成资本权利霸语,把“人与人的世界”变为“狼与狼的世界”,形成西方文明的现代悖论与伦理之殇。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法权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消解资本权利霸语,秉持平等互鉴的兼容文明观、共生共存的和谐人际观、共同富裕的仁道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和互惠互利的普惠发展观等现代文明理念,确保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轨道上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文明的民族之一,也是最富有个性的优秀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务实自立,刻苦耐劳。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以农立国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务实自立,刻苦耐劳。这就铸造了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因此,中国历来信奉“眼尾为实,耳听为虚”,注重人生社会现实,讲究兴邦治国,经世致用,而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实。  相似文献   

10.
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主导这一进程的伟大民族,堪称“世界历史民族”。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这是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以“世纪”为尺度定位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跨越三个世纪,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主干形态载入史册往往是世界历史民族的权利。一个理论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在解码中国样本的过程中关注人类共同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新向度,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承载影响世界的新使命。中国在全世界举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意味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特定历史阶段,担负起推动人类精神成长、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世界历史使命,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之再度青春化、中华民族之再度青春化。  相似文献   

11.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对于"精神文明"我们有必要进行由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话语到哲学话语的第三次学术推进。哲学话语推进的前沿课题是:"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为此,必须探讨三个问题。第一,"精神"因何"文明"?"精神"因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知行合一的三大品质而进入"文明",理想与信念是"精神"的哲学内核。第二,"文明"如何"精神"?"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和"现实力求趋向思想"是"文明"具有"精神"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前者是文化理想主义,后者是文明理想主义。其中,"现实力求趋向思想",是"文明"对待"精神"的一种新态度,也是"精神"对待"文明"的一种新诉求,因而是关于"精神"与"文明"关系理念的哲学革命。第三,"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精神"以"伦理之石"与"文明"在一起,伦理是"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精神"与"文明"相互过渡的中介,是中国式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根基,因而必须确立精神文明发展的伦理优先理念和伦理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儒学与西方文明”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作者认为,只有站在当今世界文明的高端.从中华民族今天的辉煌着眼。才能够把握儒家历史演进的全部意义和基本精神。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流。并没有扼杀以儒家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倒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传统的良机。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有久经历史考验的传统积累,不但应该在当前的国内发挥作用,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影响世界。面对国内外基督教学术界提出的“孔耶”互补互利论、“文化神学”等种种论点,大陆的儒学界应该充分发挥学术的优势。为儒学的创新开辟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铭记2008年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思是我们对不平凡的2008年的最好记忆.2008年我们看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扩展;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为民执政、科学执政的行政伦理的彰显;和平、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文明素质的提升和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当然,2008年也凸现出我们企业伦理和制度伦理的漏洞.2008年带给我们的道德记忆和伦理反思都是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之于以色列民族、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民族一样,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无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都有人称儒学为“儒教”.尽管儒学缺少宗教应有的组织形式、教义形式、传播形式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崇拜形式,都不影响它与世界上几大宗教体系一起享有并驾齐驱的人类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的伦理中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技术难题的解决 ,必须向传统的中道哲学寻求伦理智慧。中道不仅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形上智慧 ,而且它是应对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智慧 ,尤其是应对那些潜在巨大文明风险的变革中的两难选择的文化智慧。高技术伦理的辩证结构是 :伦理理智 ;伦理意志 ;伦理精神。社会文明生态的合理性 ,是伦理理智的中道 ;技术冲动力与伦理冲动力的合理“冲动体系”或“合力”,是伦理意志的中道 ;而“新人文主义伦理精神”,则是高技术伦理精神的中道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哲学意义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三大问题: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三大回归必须探讨三个前沿性课题:在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世界中,到底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伦理道德到底期待理性还是期待精神?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到底是"道德理性"形态还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是人类的家园和"安宅",精神是回归家园的达道。伦理与精神既是中国基因和中国传统,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伦理精神"是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之路,它期待两个哲学觉悟或哲学革命:由"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意识向"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意识的革命;由只是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意识论"向主体建构的"精神论"的革命;简言之,"伦理"革命,"精神"革命。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精神形态"是植根中国传统、针对现代问题、追求伦理理想和伦理信念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精神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精神价值,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都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从文化的有机性来看,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文化既有民族性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一面.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它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汉民族一起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丰富的道德生活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存。“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