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静 《学海》2003,3(3):172-177
作为同时活跃于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史坛的两个史学流派 ,禹贡派和食货派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顾颉刚与陶希圣二人有着共同的学术主张 ,都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 ,《禹贡》半月刊和《食货》半月刊均贯彻着这一认识 ;禹贡派和食货派之间保持着学术上的往来 ,有合作也有竞争。这种学术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3 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走向 ,它是一代学人对中国史学发展做出的相同思考  相似文献   

2.
朱斌 《孔子研究》2020,(3):117-125
钱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中对宋明理学颇为同情的学者,然而早期却以"考据派"面目进入学界并得到认可。抗战时期,学风因时局而发生汉、宋转变,"为学术而学术"的新汉学式微,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理学地位上升。随着学风的改变,钱穆个人对理学的认同更加清晰,并在齐鲁大学国学所完成思考与转变。在此期间,由于经世情怀的驱使,钱穆与政治人物多有接触,并发表许多政论文章,直接表达政治主张。他寻找中国存在的意义,为中国不会灭亡寻求文化原因,由史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对当时乃至后世学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  相似文献   

4.
刘祎 《法音》2021,(11):46-51
韩愈是儒学复兴的先驱,在唐代文化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影响力。钱穆称:"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1]陈寅恪《论韩愈》中这样评价:"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开捩点之人物也。"[2]虽然韩愈以攘排佛老而闻名,但韩愈与华严先祖澄观、宗密亦有密切往来。  相似文献   

5.
汪乾明 《学海》2003,(1):153-161
引 言90年前 ,顾颉刚先生在《努力周报》的《读书杂志》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一时风际云会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古文辩派。 90年后的今天 ,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它的影响 ,以致于不少学者一再地呼吁要走出疑古时代 ,进而考古与释古。这些学者认为 ,古文辩派尽管在古史考辨上作出了许多贡献 ,但由于偏重于纸上的材料 ,对考古发掘重视不够 ,而现在的考古发掘已经得以推翻以前古史辩派的诸多学术成果。诚然 ,学术的进步体现在后代学者对于前代学者的学术成果的扬弃上 ,可是把顾颉刚理解为单纯的疑古…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早期认为伊斯兰教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中,在参与修订、标点和编辑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后,加深了对西域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华化的认识;在前往泉州、广州考察后,对穆斯林民间关于伊斯兰教入华的历史叙事提出质疑;在与穆斯林的交往中,他发现该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倡导伊斯兰教研究的同时,呼吁设立伊斯兰教研究机构或在国立大学设立伊斯兰教或阿拉伯语的课程,被政治高层采纳并付诸实施。在推动现代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及研究机构的设置方面,顾颉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陈巧丽 《学海》2001,(2):202
陈寅恪先生作为 2 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巨擘 ,他对 2 0世纪中国学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他的学术路径怎样 ?他是如何通过中西学术会通完成新时代学术独立品格的铸造 ?《陈寅恪与 2 0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年版 )一书 ,精选、汇集了当今文史学界一流学者对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奉读之后 ,觉得至少在两大方面有重大突破 ,值得一读。其一 ,涉及面广 ,发掘了不少新材料 ,或在认真解读既有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见解。香港岭南大学马幼垣在《陈寅恪已刊学术论文全目初稿》中 ,将已出陈寅恪著作目录详加梳理 ,“发觉误漏百出”…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林伟 《世界哲学》2012,(1):137-152
陈寅恪于1919年初入哈佛大学,并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半时间。期间他师从兰曼系统研修印度语文学,选修了当时哈佛大学印度语文学系所设大部分课程。兰曼对于陈寅恪的学业和品格有着很高的评价,同时在生活方面也多有关切。陈寅恪对这位导师报以真挚的感谢和尊敬。哈佛时期是陈寅恪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的学术兴趣由"世界史"转移到印度语文学,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佛学和中亚史地。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1,(7)
1990年10月21日到28日,我参加中国佛教协会访日学术团去日本访问,参加第三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学术会议在日本文化名城京都的佛教大学举行,会场设在京都三菱银行二楼的“学术中心”。京都佛教大学与中国佛教协会关系密切。学术会议系1982年由该校提出与中国佛教协会联合举办。每两年一次,在两国轮流举行。这次我国访日学术团组成人员共六名。其他五位是,苏州灵岩山明学法师(任团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早期儒学研究因大批地下出土资料的问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相联系,再进一步探讨早期儒学的思想文化渊源,正在情理之中。杨朝明教授的两部力作《周公事迹研究》、《鲁文化史》近期分别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可谓适当其时。两书所论不一,内容却有关联,并且出自一人之手,又几乎同时出版,恰好可以合而观之。一、两书均有重要创获 周公是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孔子敬仰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研究周公史迹者不乏其人,许多大家如王国维、顾颉刚、钱穆、金景芳、杨向奎、徐中舒、赵光贤、王玉哲等,都曾就周公…  相似文献   

12.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其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方法,钱穆所谓的"思想线索"是奠基在学术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之上,通过考证《庄子》《老子》与其它古籍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的用法,最终判断《庄子》与《老子》前后关系以及二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在解读《老子》《庄子》的过程中,钱穆的"思想线索"推崇博综会通、考据与义理并重的治学路径,但其结论却并未跳出儒家的旧说。  相似文献   

14.
孟旦(Donald J.Munro):哈佛大学学士(195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4),密西根大学哲学、汉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教授、唐君毅讲座教授。求学时期,他曾师从刘毓望先生、唐君毅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哲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人性和人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叶扬兵 《学海》2014,(4):193-197
1945年12月24日,柳亚子针对客人23日晚来访时的一系列言论,写下全面反驳的长文《答客难》。经过考证,客人就是邵力子。邵力子竭力为国民党政权及其政策辩护,肆意攻击和指责毛泽东和中共,并多方"规劝"柳亚子。次日,柳亚子奋笔疾书,进行痛快淋漓的反驳。《答客难》表明,尽管柳邵两人私交很深,但当时他们的政治立场却是尖锐对立的,这反映出两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吴宓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人,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学术思想与国学有着内在而紧密的脉络关联。今在吴宓日记、书信和相关著述的基础上,循名考实,可将其国学观综括为:在以儒学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视野下,在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因循中国学术系统的本然结构,撷取孔孟往圣之人文精粹,复参照于古希腊以降的道德哲理,综合贯通以求取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并进而建构起一套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人生和社会的新秩序。此秩序、此精神因有宗教般的热诚灌注于其中,遂凝成中国文化的真信仰。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孔子研究史上,顾颉刚的"孔子变迁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论点。所谓"孔子变迁论",一言以蔽之,即"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自觉地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提出来之后,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于今来看,这一"孔子变迁论"在孔子研究乃至诸子研究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4月22日至23日,"第2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山东省伦理学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三百余位中韩两国学者围绕"儒家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对话。一、大会主旨报告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教授和韩国伦理学会会长、西原大学崔文沂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做主旨报告。  相似文献   

19.
张朝富 《学海》2005,(2):201-202
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3年 1月出版 ,378页  既往关于世族的研究很多 ,但一度受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对世族诸多方面的解读往往成了为我所用、表达“现代”观念的传声筒 ,理解既不是在详尽占有资料、客观寻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也就往往失之片面。王永平教授的专著《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出版后 ,这种研究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综观王著 ,读者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首先 ,该著的选题及其研究视角在严谨的学术史承传的基础上 ,表现出了一定的开创性。关于家学、家风之与世族形成、发展的意义 ,前辈学术大师如陈寅恪、钱穆等…  相似文献   

20.
研究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区分儒家文化的两种形态.否则,不仅无法保证大家在谈论同一个问题,而且也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实际上早已分化为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是明显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儒家文化,比如说,一部分儒家思想,由于本身的局限或外部条件的变化,早已退出了社会舞台和交往领域,而成了一种只有在儒家经典或文献记载中才能找到、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历史陈迹.儒家文化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可称之为儒家文化的死形态或典籍形态.这种形态的儒家文化,我们应当加以研究、发掘和整理,并根据我们的判断,或加以弘扬,或加以批判.但它并不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实际影响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