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追求美的理想的文化复兴之梦。宗白华的文化救国理念是以复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手段,以审美救赎、精神自由和人格塑造为具体方法,从而实现其美的理想。立足现实,重新审视宗白华的文化救国理念,是为了探索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而进行的美学理论的探寻。从而确立"文化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必须"之间的内在联系;突显出个体完满人格的塑造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面人格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成人成己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做人标准的人格化体现,是将内在德性外化为具体表现的现实人物。"君子"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儒、佛、道文化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有区别也有联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君子则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是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到的。在中国传统君子文化中,儒、道两家的君子文化最具代表性,道家的"天之君子"和儒家的"人之君子"中所展现的思想智慧相异互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现实意义而言,提倡每一个人做"君子",在当下社会中也许更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从事思政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影响;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人格美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实用理性精神,并将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传承典雅含蓄的审美趣味,以及崇尚自然美的理念,以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5.
“气节”——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核心,中国人理想人格的表现。 孔子早就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动摇,不犹豫,志气不可夺。孟子则将有气节的大丈夫所应具备的人格说得更具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滕文公下》)“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从孟子提出后,对中国文化发  相似文献   

6.
在"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的主题下,道教有其独特的思想信仰体系和文化内涵,广大道教徒也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当代道教要积极阐扬其思想精华,融入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正能量。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发挥正能量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道教同祖国共命运的牢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的一部分,中国绘画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其独有的形式面貌与高贵的精神气质。单纯地说中国画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中国画分科及立意、中国画的法则、中国画的空间处理及中国画艺术的美学价值几方面试来分析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并就当今中国画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中国画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他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丈夫》,以湘西某河畔的妓船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妻子在船上"做生意",丈夫逢年过节偶尔来探望的故事。小说《丈夫》典型地体现了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乡土浪漫主义,一方面是城乡二元对立的创作模式,另一方面是"回归自然"的创作倾向。这也是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密不可分。儒家德性精神的现代振兴需要吸收西方近代启蒙精神并转化其启蒙方法,要站到"人类情感的天平上"对人类的情感能力首先做一番学理批判,从中发掘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观,据此推动人类在情感层面的现代性价值启蒙,超越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作为生命之大全的"幸福"理念,将是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将是人类在情感层面实施现代性启蒙的最高理念。"幸福"、"和谐"、"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德性现代精神的启蒙价值系。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把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镜像,道德修养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生成环境让其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依附性.这种依附性浸润于传统道德修养的内容、方法、空间、向度及其过程,尽管其推崇的道德理念与伦理准则至今仍有着传承价值,但在当时却成了传达封建纲常理念与塑造"臣民人格"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的发展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使命是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伦理秩序。为履行这一崇高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伦理学和国外伦理学积极成果三种资源,以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在为此并为充分提高其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努力的过程中,当代中国伦理学工作者本身必须要有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教育面临着很多困境,虽然她曾经几度辉煌。本文结合后现代精神的语境,围绕中国佛教教育在当代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个中心,提出佛教教育应具有人格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理念,"为今时所必需"的教育实践,必须要纳入国民普通教育系列,要走在后现代思潮前列等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3,(7):1
5月3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在广西召开了2013年宗教界"宗教政策学习月"活动专题会,会议要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宗教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集正能量,要指导宗教界结合各宗教实际,积极组织宣传学习,使十八大精神尽快进团体、进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富有哲学的精神产品,"道"是其艺术的精神基础,始终以"观道""体道"作为终极精神追求。山水画家须经常"洗心养身"来修炼自己,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应目会心"感通读者,使画家、作品、读者产生共鸣,引导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不仅抒发个人情怀,更表现生命意识、人格精神以及书写象之外意的"胸中丘壑"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内蕴丰富,气象万千,但从某种特质意义上说,可称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类文化,都可以在这种一元的格局面前与古老的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以道德人格为指归的儒学,流贯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之中,常被人称之为静态的、超稳定的文化,然而,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这脉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内涵与历史特征,便会较为清晰地看到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的自身演变,看到这种演变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及其人格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看到眼前我们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还有多么曲折而漫长。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1)
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涉及中国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概念,出版后引起了甚大反响。如果说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理论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自在实体"的古代历史的话,黄兴涛的著作则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自觉实体"的近代历史。本文围绕该书"中华民族"概念,从概念史角度分别考察中华民族概念的标准化、大众化、政治化过程,指出1902年、1912年和1932年是"中华民族"成为自觉实体的现代时刻,而这一现代时刻直到《重塑中华》的出版才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它把追求精神解放作为其理论指归,具有解放无产阶级的功能,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观,因此它改变了中国人精神发展的方向,重塑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再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改造了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