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效法三博士     
冀慎杰 《天风》2002,(12):18-19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生在犹大国的伯利恒城。他的降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大喜的信息,也是我们每一位上帝的儿女最欢喜、最快乐的事情。每逢圣诞佳节,普天之下、世界各地的教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贺、讴歌主耶稣的诞生。其中最常见的圣剧就是“东方博士朝拜主”。在这出圣剧中,东方博士向主耶稣献了两种礼物。一种是看得见的,就是黄金、乳香、没药。另一种是看不见的,就是东方博士的心。  相似文献   

2.
小城故事多     
唐卫民 《天风》2011,(12):8-9
经文:弥5:2:路1:49 唯有上帝儿子——那个在伯利恒小城诞降的耶稣上罪人得赦免,让人得到永远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当中,圣母一直是历代美术家歌颂和赞美的对象,据《圣经》上说: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而孕,在犹太伯利恒的一个木匠约瑟的家里生下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耶稣从30岁起开始宣传上帝的"福音",并收了12个门徒.  相似文献   

4.
滕吉菊 《天风》2004,(1):22-23
第一次听到“圣诞节”是在爷爷讲的故事里:许多许多年前,伯利恒的马槽里诞生了圣子耶稣,圣诞老人会在每年的这一天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小时候,爷爷总会讲这样的故事哄我睡觉,他总会说:“你乖乖睡觉,圣诞节的时候就会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我从没见过圣诞老人,可是真的会收到礼物,于是,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十分的相信有那么一个身着红衣、胖乎乎的圣诞老人,他赶着驯鹿,拉着雪橇把礼物送到我的床  相似文献   

5.
《伯利恒虐杀婴儿》是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标志性作品,木版油画,116X164.5,现藏维也纳美术馆。《伯利恒虐杀婴儿》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第二章》,说的是大希律王为了将耶稣扼杀在襁褓之中,发动了屠杀全城两岁以内男婴的残忍之举。经上写到: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地来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当下希律暗暗地招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  相似文献   

6.
林文恩 《天风》2006,(5):28-32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不仅意识到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上帝国的权能要在历史中彰显,上帝要藉着他把上帝的国带给人,把上帝的救赎带给那些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同时也藉着耶稣所开展的事工,使人现在就可以经历将来上帝国的权能,耶稣也呼召众人预备迎接即将来临的上帝国。耶稣也自觉到他是弥赛亚,他的使命就是为了拯救罪人而受苦和受死,他要藉着死亡来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耶稣的受死是他自愿的,是做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好工作;同时也具有献祭的、赎罪的、和末世意义的性质。早期教会认为,耶稣受死是完成他弥赛亚使命最基本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镜天  吴新望 《天风》2014,(12):18-20
基督的降生拉开了上帝救赎计划最核心部分的序幕,基督的降生也把整个人类历史带入崭新的一页。伯利恒城有幸能成为耶稣基督的降生之地,可谓是一方福地。若在耶稣降生的伟大事件中有份的人,更是福哉大矣!然而,在圣经的记载中,面对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出现了几种态度完全不同的人物,这也恰恰代表了几类迥异的信仰光景。  相似文献   

8.
海外消息     
《天风》2014,(2):63-63
俄罗斯教会派发盼望礼物庆祝圣诞1月7日,是俄罗斯正教欢庆圣诞节的时刻.这也是俄罗斯宣教团执行"盼望的礼物"计划之时.透过奉献支持,俄罗斯教会得以购买圣诞礼物给贫困的孩童与孤儿。今年有近6万名孩童收到近7万份礼物,希冀给经历俄罗斯爆炸案的人们带来盼望。  相似文献   

9.
葡萄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风》1998,(12)
耶稣圣诞喜讯到,弟兄姊妹齐欢笑; 欢聚一堂来歌唱,听到佳音尽传报。 耶稣就是救世主,拯救世人脱罪苦; 本是神的独生子,道成肉身尝忧苦。 舍弃天上荣耀位,甘愿顺服父旨意; 卑微降生在马槽,世间竟无枕首地。 天使天军齐颂扬,基督救主新生王; 今夜降生伯利恒,普世万民喜洋洋。  相似文献   

10.
王以诺 《天风》2006,(24):14-16
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准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就心里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他就召齐了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说:“基督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着,说:‘犹大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你那里出来,牧齐我以色列民。’”当下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差他们往伯利恒去,说:“你们去仔细寻访那小孩子,寻到了,就来报信,我也好去拜他。”他们听见王的话就去了。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他们看见那星,就大大地欢喜。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博士因为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见希律,就从别的路回本地去了(太2:1-12)。  相似文献   

11.
游士丁     
游士丁是第二世纪的希腊教父。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护教家和殉道者。在教会历史上,传统称其为“殉道者游士丁”(Justin martyr)。他是使徒后时期用希腊哲学思想阐述基督教信仰的先驱,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位引导西方“博士”来朝拜耶稣的伯利恒之星。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反异端战士。他的神学著述和护教作品对后世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教会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12.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13.
我发言的题目比较长,但并不复杂:《圣经中上帝的启示是渐进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人对上帝的启示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也是渐进的,逐步提高的。》 记于文字的圣经从最早的部分到最晚的部分,大概有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中,上帝多次多方纠正人对上帝的错误认识,引领人一步一步较好地认识他,正像希伯来书1章1节所说的,上帝“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 用耶稣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同  相似文献   

14.
毛颂赞 《天风》2018,(9):39-40
"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一、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敬拜,是上帝与他子民的相遇。敬拜,是一种交流,上帝向我们说话,我们向上帝回应。敬拜是从人对上帝尊贵、大能、荣耀的叹服和谦恭的态度中产生出来的。敬拜包含了赞美,赞美里有敬拜。赞美是爱上帝的表现,是信徒的本分,是生命的流露,是信心的记号,是被上帝召聚的会众在上帝面前最具体的认信。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创造主赐给人类的宝贵礼物。音乐的使命就是侍奉上帝。音乐和敬拜常是连在一起的,从旧约时代一直到今天,在敬拜中诗班和会众常用诗歌来回应上帝的恩典,歌唱上帝的荣耀.  相似文献   

15.
王灵光 《天风》1995,(12):7-8
主耶稣降生的时候,圣灵引导东方博士前来朝拜圣婴(太2∶l—12),这里有五个步骤,我们要用五个字来讲。 第一个步骤:“来”(太2∶1) “来”就是来到圣婴耶稣的面前,“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圣经没有明确记载人数,根据所献的礼物,推测是三位。  相似文献   

16.
曹圣洁 《天风》2002,(12):4-5
经文:太2∶1—12;路2∶8—18在圣诞节时,我们都会想到有两批人到马槽前去朝拜圣婴:一批是野地里的牧羊人,他们在伯利恒的野地里牧羊时,看见了天使,听到了天兵所报的喜信(路2∶8—18);另一批是从东方来的博士,随着星的引领来到伯利恒(太2∶1—12)。如果说牧羊人代表着一些依靠劳动为生的平民;则博士代表着一些有学识有思考的知识分子。神不偏袒人,在这伟大的时刻,神用不同寻常的启示方式——天使的显现和明亮的星,同样引导他蒙福的子民。今天我们特别思考博士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4,(6):38-39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圣子耶稣的道成肉身,目的在于将不能看见的上帝展示给习惯于用视觉和感观认识事物的世人,以便让人藉着他认识上帝。为了更好地"表明"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给人间带来两样礼物,一样叫"恩典",一样叫"真理"。《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相似文献   

18.
周志治 《天风》2012,(6):20-22
经文:《马太福音》4章1至11节主耶稣出来传道以前,在旷野禁食祷告四十昼夜,这期间他受到三大试探,这试探对于他思考到世上来的使命有特别的意义,同时对于今日的教会思想自己的使命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主拒绝把石头变成食物的试探 一个禁食四十昼夜的人,所有的感觉都集中在一个“饿”字上面。一个饿极的人,会不会把石头都看成馒头呢?我想很有可能。对于耶稣来说,把石头变成馒头的能力自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帝儿子的使命是什么?解决吃饭的需要是不是等于完成了使命?显然耶稣是要吃饭的,但上帝儿子的权柄是用来解决吃饭的问题的吗?“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人们想到,追随这样的耶稣就永远不愁吃饭的问题了,那时他们就要强迫他作王。人们有需要,耶稣有能力,但是上帝儿子的使命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9.
默默无闻     
史牧 《天风》2002,(12)
道成肉身来到世上,耶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不久由约瑟、马利亚带往埃及短住了一段日子;后来就在拿撒勒生活了二十多年,期间,12岁曾到过耶路撒冷;到30岁,耶稣出现在约旦河边,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水洗,稍后即开始了他的传道工作。我们看到,起初他是一个躺卧在马槽内的婴孩。虽然有一天忽然来了几个东方颇有学识的人士,恭敬朝拜他,献上了极尊贵的厚礼,以后回东方去了。又有在野外看守羊群的牧人数位也来看望他,还将他降生的喜讯传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