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照文集宋代有二十卷,而现知仅有《续藏经》收入的道询编《芝苑遗编》一卷以及不明编者的《芝园集》二卷与《补续芝园集》一卷。日本成篑堂文库藏有抄写于延文三年(1358)的元照文集五册,共十九卷,分别为道言编《芝园集》十七卷和道颀编《芝园文后集》二卷。这两部文集前人尚未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探讨它的底本来源、成书时间以及与续藏经本元照文集的关系,并略述其所存篇章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很大。其根源或在于人们对于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误解。老子其人为周守藏史,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而被老子批评,但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子如龙一样。《老子》其书版本多、出土次数多、各种翻译多,所遭受的误解也多。对《老子》思想常见的误解有消极、反对进步、反对竞争等等。老子的思想是"道""德"并重,"生""成"并举,而"玄德"则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保慈""贵柔""无为""无事",都是对统治者而言,如果统治者的言传身教都符合无为的要求,老百姓就会自动受到感化,自觉端正行为,生活也就会非常安定。其现代意义就在于为人们反思和超越"现代"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王家台秦墓的竹简中,有一种具有卦画符号的"易占"类残简,其卦名及卦爻辞多与传世文献互见,初步被认为是秦简《归藏》。研究者在对《归藏》竹简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着重于其性质、年代以及与易学史相关诸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类"观念之所指,按形式可分为个体型对象"类"和关系型对象"类";按性质则可分为感性"类"和价值性"类"。《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包括感性个体"类"和价值性个体"类",其中体现的是儒家在实践领域应然的"宜"、"义"即善、义务、正当等"应然"特点,而非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性或事实性,不是以对象的共同固有客观属性为根据的"类",其感性与价值性不分,统一于价值性。由于从价值而非固有性质来认识和规定对象,《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其根本性质不是认知性而是价值性的。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所谓的"指",通常释为共相、观念(概念)或意义,虽各有道理,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解释很难表明"指"在《指物论》中的意思与在先秦的通义(用手指具体指出某物)之间有何关联;二是这些对"指"的解释也适合表达公孙龙所谓的"实",遂令"指""实"之别不显。结合文本,有理由认为公孙龙论"指",是从手指的"具体指出"引申为事物的"可被具体指出",并将"可被具体指出"看作经验对象的普遍性质,即事物的可指性。如此,就能看到"指"在指物篇的使用与其先秦日常用法的关联,也能呈现"指""实"之别:"实"是规定事物内容的经验性质(如马之色形、石之坚白),"指"则规定了事物内容或经验性质得以被把握的条件。故《指物论》强调事物皆有可指性("物莫非指"),这正是以"名"谓"物"的前提("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但"指"不同于"名"所表达的"实"("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不可在经验上亲知。故《指物论》又主张可指性本身没有可指性("指非指"),即不能因为"指"是"物"的性质,就要求它能与事物一同在经验上被具体指出("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相似文献   

6.
见诸《公孙龙子·白马论》的著名论题"白马非马",看似关涉"白马"与"马"的区别,并进一步涉及"白"与"马"的区别;但回到文本,可知此论题真正谈论的只是"白",是这个性质语词的涵义在命名活动中是否发挥限定的差别。用《白马论》的表述,就是"白定所白"与"不定所白"之别。此"定"与"不定"之别,在《名实论》和《坚白论》中又被表述为"位其所位"与"出其所位"之别、"离"与"不离"之别,它们全都与性质语词的命名难题相关。公孙龙的整个正名理论,就是对此难题的一种解决。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晏子春秋》曾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故历代学者对它的探讨多集中在"学派归属与文体性质""作者与成书时间""文本校勘与注疏"等问题上,而对其思想内涵探究得很少。直到近三十年来,尤其是1972年银雀山汉墓《晏子》竹简出土以后,学者们才开始真正对该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福利、外交、军事和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成果斐然,同时亦存在些许不足。  相似文献   

8.
程浩 《周易研究》2015,(2):40-45
《归藏》被《周礼》称作"三易"之一,但其在先秦两汉绝少被称引,直到六朝才受到广泛关注。从《归藏》的流传路径来看,无论是六朝时的评论与称引还是清人的辑佚,其源头都是汲冢所出的易类文献。所谓的传世《归藏》,其实就是汲冢所出的类似"清华简《别卦》"、"王家台《易占》"以及"北大简《荆决》"、"清华简《筮法》"等易类文献的汇编,它包含了一种在战国时非常流行的筮占理论体系,但不一定与《周礼》所说的《归藏》有实际联系。  相似文献   

9.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数十年如一日,所言多有传诵于弟子或时人者。这些言论或被辑纂成册,如《论语》一书,或被援引于后儒之论著,如《易传》、《礼记》、《孝经》、《孟子》等文字中的若干子曰。《论  相似文献   

11.
公元8世纪,阿维森纳及其医学名著《医典》走进了医学发展的历史画卷.《医典》传承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学说并使之条理化、精致化,是一部编撰性质的文集,良莠并存,传承性有余创新性不足;其核心理论“体液配属理论”属于准科学性质;《医典》的巨大影响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合理的成分、被选作大学教材以及学术界的误导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恒先"并非一个独立的哲学概念,在"恒先无有"这一命题中,"恒"才是表示永恒、恒常、惟一、绝对等终极意义的最高哲学概念,相当于《老子》中的"道"、《周易》中的"太极"、《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而"先"只是一个表示"之先"、"之前"的词汇,"恒先"就是"恒"之"先"。"恒先无有"命题的思想内涵是:"恒"是最高的、最初的存在,在"恒"之"先"什么都没有,"无有"就是"恒"的本质特性、本质规定。"恒先无有"就是通过对"有"的否定来突出"恒"的本质特性是"无",以此来确立"恒"作为哲学最高概念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通常都是用这种"寻找最先"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的,这个终极根源被确认的标志就是在它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宇宙生成论确认了在其提出的核心范畴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就意味着确立了该范畴作为终极性的最高存在的地位,就成功地完成了对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学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15.
继禹 《中国道教》1994,(1):32-32
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邱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留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现存《神农本草经》诸辑本基本都是从《证类本草》中保留的《本草经集注》辑复而来。在《道藏》《太平御览》等古籍中残存有部分古本《神农本草经》佚文,内容与今本《神农本草经》有所差异:在古本中包含了较多的诸如仙药、炼金、太一崇拜等神仙方术方面的内容,在医药性内容上则普遍较今本为简。又"本草"一名的由来与汉方仙道相关,最早是指被称为"本草待诏"的方士与他们掌握的本草之学。因此可以推断古本《神农本草经》或是汉代本草方士所传或所作的方书,后逐渐融合更多的医药元素而呈现为今本《神农本草经》医药典籍的样式。  相似文献   

17.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在齐闻《韶》时生活状态的事实陈述,而非孔子闻《韶》时心理状态的外在化表现。孔子在齐闻《韶》前后,生活窘迫,"三月不知肉味"。但他并不以此为苦,在听到令人陶醉的《韶》乐时,仍不禁赞叹:《韶》乐竟然让人感到如此快乐。"三月不知肉味"长期以来被视作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不断被附加和生发出各种新的音乐审美意义,这种认识在其出发点上有违文本原意。  相似文献   

18.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19.
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邱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留心的现象。道教  相似文献   

20.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