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古人提倡‘学贵有疑’,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从有疑到不疑,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  相似文献   

3.
毛丽茹 《天风》2015,(4):20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阅读不仅是兴趣爱好,而更应该是信徒的一份义务,一种权利。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在教会里,有的牧者因为事工繁忙没空读书;有的信徒因为谬解"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参传1∶18)、"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参林前8∶1)等经文,认为学习阅读不属灵、读书对灵魂无益。由此造成读书学习的氛围并不十分浓厚。  相似文献   

4.
正写下这个标题,似有痴人说梦之嫌。人非天马,谁的身心能遨游无极的太空呢? 说不能者,皆现实生活中之严谨君子者也。君不见那些恪守健身条例,每天闻鸡即起的晨练者,他们似早晨的公交车司机到点开车那般,准时到达晨练现场。古人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又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5)
<正>圣经很重要,但是也要学习圣经以外的知识,各种知识都是从上帝来的,因为上帝是一切知识与智慧的源头。如今传道人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整日忙于讲道、开会、探访等,无暇顾及阅读。忙碌已经成为教牧同工逃避灵修和阅读的最好"借口"。因此,现在来谈传道人阅读的重要性十分必要。传道人为何要读书?因为现今基督徒的知识层次越来越高,相应地,要想做好牧养工作,传道人也要不断装备自己,要在神学、历史、文化、法律、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上,开拓视野,不断进深,提高自己的素质。若不读书,生命就会单调枯燥。有个  相似文献   

6.
聿车 《天风》2011,(8):53-53
像"窃书不算偷"一样,古代有人曾以"读书"来掩盖"偷"的本质。今日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盗版的出现。有些人在追求"知识"时忽视了他人的"产权",而不少基督徒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神,哪有个人的"产权"?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支持"盗版"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本期中两位同工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平衡的艺术     
相传,周庙里有个器皿叫"右坐之器"。这个器皿很奇特,水注得太少就倾覆,水注满了也倾覆,水容量恰到好处时才平衡。有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试验,果然如此。孔子慨叹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倾倒。凡事都有个度,古人以超为"过",以少为"不及"。强调做事不拘泥,不偏激,寻求适度,以走极端为非,既不要不够,也不能过分,遵循平衡法则,避免两个极  相似文献   

8.
紫晶 《天风》2011,(8):52-53
像"窃书不算偷"一样,古代有人曾以"读书"来掩盖"偷"的本质。今日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如盗版的出现。有些人在追求"知识"时忽视了他人的"产权",而不少基督徒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神,哪有个人的"产权"?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支持"盗版"行为。对此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本期中两位同工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包智敏 《天风》2009,(8):46-47
不知从何时起,教会内有人反对读书,认为读一本圣经已经足够了,可是保罗不是这样。保罗读"皮卷"(圣经)也叫提摩太把"那些书"带来阅读(参提后4:1 3),可见,有效的牧养需要传道人多读书,信徒的成长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古人的心灵非常发达,而头脑就简单得多。也许很多人会说,古人的头脑简单,但古人不是很有智慧么?说得很好,古人的智慧来自于心灵。不论你属于哪个国家,不论你是哪个民族,不论你是什么肤色,也不论你说的什么语言……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所有的文化及事物都来自于人们的头脑、心灵和本能,这是  相似文献   

11.
静气     
人在世上走,要有志气和理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也需要静气。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诸葛亮给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相似文献   

12.
旅途闲话     
乙: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旅途闲话,因为它不仅是人生旅途中的闲话,而且是在一辆车上进行的。对话的两个人只有这样一段因缘,车到了目的地,下车互道“再见!”却不知是否还有再见到的缘……。甲(出租车司机):你在那儿工作?乙:就在这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甲:哟!那你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乙:(笑)为什么呢?甲:不是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能搞文化工作。乙:这样说也对也不全对,知识和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的。甲:这我就不明白了。乙:现在不少人很重视知识,但不一定重视文化。一般人总认为读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没读过…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如果上天给我机会,跨越时空,广交古今中外名士为友,我会不遗余力“高攀”这样九位朋友,以他们为师,为他们自豪,以能与其交往为荣。  相似文献   

15.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讲到宋代礼学时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也认为宋代礼学“掊击古义,穿凿浅陋,殊不足观。”若从传统经学的立场来看,皮锡瑞与刘师培一主今文,一主古文,二人对经学史的判断、评价有许多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16.
正"之乎者也"可以说是古代文言书面语的标志性词汇,也成为斯文典雅的象征。所以古人写文章,"之乎者也"用得多,文章就"雅",作者也受人敬重;若"之乎者也"用得少甚至不用,文章成了大白话,就只能归入"通俗"之列了。但矛盾的是,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在古代小  相似文献   

17.
正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诤友犹如良药,诤友犹如忠言。一日,与朋友聊及"知己"的话题,我借古人一句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说是的,但人生更难得的是诤友,而诤友对自己的帮助也会更大,所以更应该说"人生得一诤友足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过失、不犯错误。当然也可以由自省、自查发现并改正,但实践证明,更需要有人指正、有人批评。光靠自省、自查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朋友才可能随时指  相似文献   

18.
琢颜如玉     
正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由此可见,阅读不仅让人明理增慧,还能使人谈吐优雅,风度迷人。阅读,能够培植心性。阅读,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在人群里显得卓尔不凡。他们不张扬媚俗,也不捧高踩低;不寻衅滋事,也不惧事躲事;懂谦让知进退,处世稳重不乏淡定。这样的人,必然是书香长期滋养了心灵,不仅谈吐洒脱,性格温润,而且幽默睿智,还保持了练达通彻的心性。  相似文献   

19.
陈兵 《法音》2008,(6):53-55
人生的道路多非平坦,有时难免会遇到难以越过的关隘。古人云:"人生逆境常十之八九"。生活中的各种突变和挫折,以丧偶、离婚、牢狱之灾、突然失业、直系亲属的死亡等,对人的精神打击最大。  相似文献   

20.
给自己打气     
十年前,我已经三十岁,但一事无成。虽然喜欢读书写作,但不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读书效果和写作能力。读了很多书,不知有什么用;写过许多文章,但没有勇气投出去。直到有一天,一个经常发表通讯的熟人鼓励我投稿。我说:“我又不认识编辑,投出去也不会发表。”他说:“不是那样,我在编辑部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不也发表了 100多篇文章吗?只要你努力,以你的实力,发表文章没有什么问题。”然后,他拿出了他发表的东西给我看。他说的话对我作用并不大,但是他发表的那些作品却极大地刺激了我。因为我发现他写的那些东西自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