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借助于一个神话故事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哲学思想。按照他们的历史哲学思想,人类文明是在恐惧自然并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发生的。无论在科学中还是在神话中,人都是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控制自然。当人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控制自然的时候,自然一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对人进行报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变成第二自然就是自然对人的报复的一个表现。当人用模仿自然的方法来征服内在自然的时候,内在自然被扭曲,人成为自我憎恨的人。这种自我憎恨的人无法形成社会共同体。虽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说明了征服自然和自然的报复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他们的历史哲学还是包含了机械历史观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长期以来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质、特征和意义陷入晦暗之中。摆脱这种境况,需要从根本上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开展出本体论基础的研讨。本文试图就此阐明以下要点:(1)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滞留于"外部反思"的运用及其主观主义的实质之中,从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义的和反辩证法的。(2)黑格尔哲学立足于绝对者主体的自我活动,这一本体论立场在复活希腊辩证法的同时,决定性地重构了方法概念,并使方法成为实体性内容的自我展开过程。(3)在彻底摧毁"思辨神学"的本体论立场时,马克思把辩证法重新建立在"实在主体"之自我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的、具有实体性内容的社会,从而将其方法论揭示为"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科学"。只有通过本体论基础的阐明,辩证法的实质和意义才突出地显示出来,并由此形成对我们学术总体的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过程。“无论使用辩证法研究什么课题,中心的问题总是同一的,那就是认识历史现象的整体性”。从整体的观点来看,辩证法,作为存在和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和认识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存在是作为物质而存在的。马克思说“生产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句名言指出了历史辩证法的关键。这就是说,不管你考察什么事实,你都得把它同其历史整体,即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而有人却想把历史辩证法推广到自然,即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萨特尔认为这是扩大辩证法的运用范围,这是把在某一领域中认识到的原则类比地引申到其他一切领域中去。他认为,自然之作用于社会,永远是通过社会自身。总之,人的辩证法就够了,不用提自然辩证法。因为辩证规律是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辩证法是整体,它是自生和自存的,社会的某种现实只要是辩证的,它的任何特殊性都是与整体相联系的。要是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必定是一个整体。而在自然中,我们不能把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当作自然的一个整体的表现。因为自然是无限的,但自然并不具备统一性。所以肯定自然既是无限又是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冒险的类比。即使在自然中存在一些局部的辩证法,其中各局部辩证法也只是在它被发现时才有价价,而教条主义者认为统一性能使人们根据总体去理解每个个别的现象。萨特尔说,他之所以反对自然整体的这种所谓辩证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主张用辩证法的特殊性来制约人类历史。而辩证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一旦离开自己建造的世界,离开以往的历史,只能剩下一些类比。因此,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只是一些类比而已。  相似文献   

4.
在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实证,进而发现了两者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揭示社会存在历史规定性的双重旨趣。在20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中,谱系学方法侧重批判性地实证,现象学方法注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两种方法都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但是只有将两者深入到社会存在历史性的维度,才能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思维层面上阐述辩证法,这是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论贡献。恩格斯变革了哲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功能,作为绝对真理体系的思辨哲学终结了,哲学以“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理论思维形式”作为其合法存在方式。辩证法是哲学“终结”之际开启的真正实证科学,这门科学不同于对事物进行经验描述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它是现实生活本身的感性存在论证明,是澄清社会科学之理论前提,洞察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科学世界观。辩证法立足“自然-生命-劳动-人类”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揭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展现社会现实的矛盾运动机制,把握事情本身和彰显生命意义。恩格斯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将辩证法作为批判资本主义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锐器,克服黑格尔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市民社会的理论直观,澄清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遮蔽的感性生活本身,实现了人类认识史、思想史和社会科学研究史的革命性变革。现代社会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和复杂性特征,这需要能够把握和审视复杂多变形势的哲学理论思维引导,需要作为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所提出来的用于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的经典语境中,它是指一种总体性再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逻辑方法.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它则被片面地突显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人学辩证法;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则被泛化为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文章认为,要科学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初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前提。这是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做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贡献,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遮蔽,辩证法几乎完全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了,但辩证法本身恰恰要求超出并克服这种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本体论上意味着:事物自身的活动。这个自我活动者乃是作为实体-主体的绝对者。而当绝对观念论的思辨辩证法陷于瓦解之际,马克思经由一个本体论革命而拯救了辩证法,使之重新建基于"实在主体"之上,而这个自我活动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社会"。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地生存于探究既定社会的"历史科学"中。这种辩证法也把如下的思想任务托付给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地开展出对既定社会的研究,深入地探索既定社会之自我活动的实体性内容,从而把握其实存中的本质和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王澍是中国当下最富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之一,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许多作品总能够超越论争,并演化成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永不过时的,甚至颇具世界性的生态建筑。似乎"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才是他的根本旨趣;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则正是他真正带给我们的一条返归庄子的至美之境的回乡之路。在致力于本土化营造的王澍的建筑理念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应相互平等。这种"叛逆",就是要回到世界最基本和最初的状态,重视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思想之间的源初关联,达到建筑与世界的生态平衡。这也正对时下建筑界风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  相似文献   

11.
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自然界的生态权力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非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它生物一样,以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人类也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Nature's Ecological Power)。正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种力量,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新哲学的理论构成形态及其根本哲学立场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研究界面是社会领域而非自然领域,由于唯物主义抽象的实体性的本体论立场无法处理以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领域中的复杂理论问题,马克思大规模地吸收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成就,对唯物主义进行改造和重建。实践概念的具体哲学规定是中介性,人的现实的中介性实践活动是劳动,其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具体历史形式是工业和科学;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实践的社会性原则和中介性原则发展到极限并走向自我否定,由此显示出人类实践的历史限度。实践哲学揭示了工业和科学作为现代人实践的否定性与超越性的双重意义。从哲学史的观点看,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马克思实践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根基、最具根本性、因而真正具有文化领导权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袁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社会历史的基础上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不存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因为自然归根到底也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参见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页)以往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自然界和物质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只不过…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概括自然科学史,是提高我们的哲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列宁指出,包括各门科学的历史在内的整个认识史,是“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瓴域”;列宁在提出哲学研究的任务时还写道:“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事关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及其主体向度理解的重要理论问题。为反叛第二国际理论家将辩证法庸俗化为缺乏内容奠基的形式方法,青年卢卡奇开辟出"近黑格尔阐释"路径,立足于"总体"范畴确证深入社会历史现实的辩证法。但其与马克思返回黑格尔诉诸于历史辩证法仍有根本区别。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并不缺乏关怀人类生存境遇的主体向度,为此他在《资本论》中洞察到资本的自我活动与"绝对理念"辩证运动的内在相似性,揭示了资本作为"同一的主体-客体"对人之主体性地位与作用的消解。青年卢卡奇则基于劳动本体论指认社会历史的总体由劳动建构,强调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中"同一的主体-客体"通过自我认识能够打破资本主义物化现实,但这一主体解放策略因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备受批评。  相似文献   

17.
军事辩证法作为科学概念,是50年前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孙子兵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战争以及战争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9世纪普鲁士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大量运  相似文献   

18.
福柯后期思想发生了“伦理转向”,即从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以自我风格化为旨趣的主体诗学.他从“性经验史”中去发掘古希腊的“自我文化”,由此来思考主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自我伦理学问题.结合古希腊人的“自我技术”和他投入同性恋的性试验,福柯企图把人的生命存在转变成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塑造活动,因而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促成新型...  相似文献   

19.
对于现代性的矛盾,西方许多思想家都把其根源归结为理性的自我分裂。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把握现代性的理性分裂,重要的一点,是透过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逻辑来审视理性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成与蜕变。启蒙理性从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走向自我逆转、自我毁灭的辩证法根植于资本的矛盾逻辑。资本逻辑在推动理性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理性自我分裂的种子,诱发了理性化进程的全面逆转。在资本逻辑的要求下,理性发生自我分裂,片面发展为"工具理性",蜕化为"经济理性",并进一步逆转为"反理性",最终蜕变为对人类自身进行支配的"权力"。由此,理性的自我分裂便构成了现代性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华 《学海》2004,(3):48-54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权力观。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体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