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根据所阅读的列维纳斯著作中关于历史的论说,基于理查德.科恩和卡特琳娜·麦利尔等对列维纳斯的研究,在列维纳斯所处的西方和犹太思想背景中审视和梳理他对于历史的伦理化理解。全文的宗旨是分析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的思想来源:首先是西方传统历史认知给他提供的反思,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观点给他的启发;其次是罗森茨威格等犹太思想家的生命体验;最后是犹太律法阅读和诠释活动,特别是《塔木德》,提供给他的见证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是对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继承和批判。《存有与时间》中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哲学词汇,但熟悉胡塞尔的学者会发现它们在胡塞尔那里有相对应的用语,如:"此在"(Dasein)与"先验自我"(transzendentale Ego),"此在的结构"与"意向性的结构","我操劳"(sorgen)与"我思"(cogito)。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把这种关系揭示出来,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莱维纳斯(1906-1995),这位首先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引入法国,从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法国思想,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家,已经受到汉语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莱维纳斯生于立陶宛考那斯一个犹太家庭。1923年移居法国,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哲学系。1928至1929年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回到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2年,他发表了法国第一篇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章:《马丁&;#183;海德格尔与存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维纳斯成为德国战俘。在集中营期间(1940-1945),他构思了《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莱维纳斯开始系统地表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他出版了他的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与《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1974)(我们这里译为《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理由见译文中的注释)。此后直至逝世,莱维纳斯以文章、讲课和访谈等方式继续不懈地阐发和总结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时间的起源和原始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他们各自对时间的理解方面从未进行过对照,甚至从未交汇过。虽然胡塞尔认真阅读过和大量评注过《存在与时间》,但他几乎未把握住未曾发表的关于时间所作的存在论的阐释的特点。他对海德格尔著作第二章昕作的评注,证明他看到海德格尔放弃现象学的专门用语时那种不快心情,这些评注也证明,他对于基本的差异(尤其当这些差异被普遍的术语掩蔽时)缺少洞察力。在海德格尔著作里,对对照或对话的拒绝更为突出。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他就对他的马堡的读者声明,胡塞尔在自己对时间的分析中的确毫无新意。他可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胡塞尔事实上不仅没有从他那儿学习任何东西,而且没有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以对时间进行存在论的理解。海德格尔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重复一些事情的同一种说法。1969年他还这样说:“我的时间问题前进的方向,始终同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研究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缺少交汇场合,同胡塞尔关于时间的分析进行对照完全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这个表达———如海德格尔所说———即便在胡塞尔之后也仍然“不是一个口令 ,而是一个中心问题的称号” ;但同时也为海德格尔以及后世所普遍承认的是 :通过胡塞尔的分析 ,意向性获得了“一种原则性的揭示” (参见海德格尔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所撰写的“编者前言” ,见Husserl,Ⅹ ,S 2 5。以下凡引《胡塞尔全集》仅标出卷数和页码 )。这个基本确定同样适用于并且尤其适用于时间意识的问题领域。因为毫无疑问 ,通过他的意向性分析和研究 ,胡塞尔在时间意识领域中引发出诸多的讨论 ,并且因此而开启了更为宽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本身……它是意识及其对象性?还是在无蔽和遮蔽之中的存在者之存在?海德格尔1962年9月11-13日,海德格尔在黑森林托特瑙堡主持了关于他的“时间与存在”演讲的研讨课,在讨论记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看法:“胡塞尔本人在《逻辑研究》中──主要是在第六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但他在当时的哲学气氛中无法将它坚持到底”①。1973年9月6日,在海德格尔主持的弗莱堡采林根研讨课上,首先讨论的出发点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②我们试图接着这里的问题思考下去。在海德格…  相似文献   

10.
一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思考已被证明是一条富有效果的途径。这种研究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海德格尔通过存在论的分析把现象学引入了另一个方向,即所谓的现象学解释学。本文试图从历史性角度研究海德格尔的思考的具体特性以及历史性概念在这种思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考察立足于下面的理解:与海德格尔使用现象学方法同样明显的是,他并不以建立一种与胡塞尔不同的现象学,也从来没有把纯粹先验的主体作  相似文献   

11.
外刊学论     
塔米尼奥:“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最后一次讨论课纪念”(Taminiaux,J.,“Heidegger and Husserl’sLogical Investigations:in Re-membrance of Heidegger’s Last Seminar”in Moran,D.and Embree,L.E.eds.,Phenomenolgy: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4,Routledge,2004)《存在与时间》所表达的对胡塞尔的感激和称赞不能掩盖那里表达的分歧和批评。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研究和先天方法上都表示了对胡塞尔的感谢,但也指出了胡塞尔忽略了存在论问题。尤其在此在问题上,他认为,通达此在的有效路径是对我…  相似文献   

12.
此文探索胡塞尔《被动和主动综合分析》中客体自身与不朽的自我思想。胡塞尔思想中的先验感性论是先验逻辑的奠基,而发生现象学则是静态现象学的必然进展。胡塞尔通过记忆来确立客体自身,并以自身时间化活动来确立不朽的先验自我。安东尼·施坦因博克教授在世代生成现象学的视域中对此话题进行了发展。他提出"新生",而非不朽,乃是世代生成现象学的关键。他结合现象学与传统文化(如犹太文化)的尝试对我们沟通中国文化与现象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的危机与哲学的开端--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当代的危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曾做出过诊断。作者试图借助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手段,将海德格尔的一个指路性明察具体化,从而表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源于古希腊哲学中。  相似文献   

14.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在当今中国学界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试图指出,他的政治哲学可以看作是一门"政治现象学"。施特劳斯无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吸收了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只有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施特劳斯"回到古代"的历史进路以及"古代自然正当"理论。  相似文献   

16.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7.
《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被公认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但是,胡塞尔并未将《观念》放置于他本人在1907—1911年间获得的双重意向性的基础之上,致使他对先验现象学的首次系统展示中潜藏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这种在内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佛教倡导"缘起性空",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相似文献   

19.
孙周兴 《现代哲学》2002,59(4):85-95
本文讨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中的现象学。作者从题域和方法两个角度上探讨海德格尔这个时期的形式显示现象学。就题域来说,海德格尔试图突破胡塞尔现象学的“知识”或“理论”局限,深入到“前理论的”层面,即所谓前理论的“原始东西”;就方法来说,海德格尔沉思和实践了他所谓的“形式显示”的思路和言路,以此力求与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思想方法划界。作者认为,“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乃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前的现象学哲思的最富特色和创意的成分;而由于这种方法上的探索也影响到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因此一般而言,它也标志着海德格尔全部思想的现象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