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铃木成高是京都学派哲学中以创造新的世界史理论为己任的历史学家。他深受西田哲学的影响和刺激,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和梅尼克思想的基础上主张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创造以日本为中心的"东洋的世界史",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两种历史观之战。在客观的历史认识与主体的创造意欲之间他最终倾向于后者,从而使得其在历史观上的现代性探讨变成了一种虚幻的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2.
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是现代性法权正义的核心内涵。黑格尔的思辨法哲学不仅剖析了财产权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以"生命的权利"和"贱民的反抗"向财产权的合法性发起挑战。黑格尔的挑战揭示了法权正义的内在缺陷,构建了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国家哲学进路。马克思以财产权批判切入法权正义批判的理论视角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在批判重心上实现了从"权利"到"资本"的转换。通过把财产权批判诉诸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马克思得以透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剖析法权正义的社会存在基础,开启了在资本批判中批判和超越法权正义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中国学界并非一个新问题,但近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方式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具体来说,学界逐渐摒弃了以文本互释来追溯和印证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的方式,转而直接运用"德国古典哲学把握问题来展开哲学思维的路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思考和阐释。这不仅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深化和重构的作用,而且也推进了中国学人对于西方经典思想的理解和回应。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哲学思维的触角还触及到现代性、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新的研究方式展开过程中,逐渐表现为两种相互对峙的趋向:其一,通过康德来阅读马克思;其二,通过黑格尔来阅读马克思。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中文版出版之后,这种对峙更趋鲜明。近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正在清华大学访问的柄谷行人教授和国内一些代表性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的交融和交锋。  相似文献   

4.
京都学派哲学家田边元乃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之肇始者。田边元经由消化黑格尔的辩证法及批判西田几多郎的场所论,来建构出自己以"种的逻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的哲学扮演着推进者的角色。相对于道元的时间性存在具有宗教体证的现实论向度,田边元的时间性存在明显停留在哲学信仰的层面,而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则充满了解释学现象学或此在生存论的观念论维度。道元与田边元的宗教哲学在超越论的辩证性格上,和海德格尔的实存哲学有一线之隔,但田边元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在观念论的分析性格上,和道元的现实哲学(真实哲学)之间则有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哲学在轴心时代以宗教的对立面出现,否弃了外在神圣超越,而走上了人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之路,但在取得丰硕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今思想的根本任务是克服理性与信仰的对立,这意味着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对此,现象学"解构→还原→建构"的思想方法和《周易》"古歌→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建构路径都有深刻的启示,后者"理→性→命"的命题结构亦可用以阐明重建神圣超越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8.
柄谷行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货币资本与民族国家联手缔造了支配性社会关系,而康德关于个体自成目的、自我立法的观点,为《资本论》重新阐释进而超越这种支配性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柄谷行人的研究突显了马克思社会思想中的个人观点和主体观点,对于理解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亦提供了独到视角。但由于过分强调体现人与人关系的交换方式而忽略改造、利用自然的生产方式,过分重视个体独立性而轻视共同体,柄谷行人的《资本论》解读严重背离了马克思的现实感,陷入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幻境。  相似文献   

9.
龚隽 《世界哲学》2004,(2):34-37,50
毗邻中国的日本佛教和以佛教学说为基础而建构哲学系统的京都学派的哲人们,在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为了对抗西方启蒙以来现代性的压力和挑战,为他们的思想赋予了具有相当倾向性的意识形态策略。他们从佛教的传统中学习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0.
郭继民 《现代哲学》2015,(2):123-128
方东美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富特色,学术路向尤为独特。他一反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做法,采取"形上学"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形上学即超绝型态、超越型态及内在超越型态的分析,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之特质,并围绕中国哲学的"四大主潮"之精义,最终建构了"有机生命哲学本体论"这一富有深蕴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论哲学意识生成的非哲学理论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制约科学的功能,归根到底要通过科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家实现。但对哲学的这一功能,在一部分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往往得不到认可。形成这一心态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科学家建构哲学意识,不仅直接通过学习哲学理论这一通道,而且还有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非哲学理论通道,就是形成上述认识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哲学制约科学功能隐蔽性的重要方面。哲学是对直接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深层次反思,它是抽象的抽象,是最高的抽象。它以具有最大普适性的观念和理论,给人们提供一种超越具体知识(包括实证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和直接经验,能在宏观上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的理论。但是,哲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治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状态。最早提出"治理"概念的西方治理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正面临着民主批判的两面性、国家定位的模糊以及对治理和治理理论可能性的怀疑三方面问题。这些冲突根植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特别是"个人-共同体"和"国家-社会"两个维度的矛盾。作为治理理论兴起背景的新自由主义共识已经解体,治理理论发展需要新的政治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国家-社会-个人"结构关系的批判性观点,提供了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思想依托,与中国的治理实践共同拓展了治理理论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应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批判体现为对政治经济学原则的反思,力图达到对以个体劳动与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体系的改造,以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的一致,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必须对市民社会进行批判,这既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加以反思,又需要对产生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进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转变,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根本点在于面对市民社会的态度:在黑格尔看来,理性的国家可以解决市民社会的问题,这是一种"修正"式的市民社会批判;而在马克思看来,以资本逻辑为内核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解决自身的矛盾,因此必须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任平: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现代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其不同于近代以前哲学阶段的根本点之一,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对于近代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就是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阶段的具体形态和特殊层次的超越.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主流也是实践哲学,是指他们同样纷纷摈弃、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一种主体活动的哲学.除了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公开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而外,就人本主义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个体化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就科学主义而言,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新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实践检验或实验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6.
柄谷行人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左翼理论家之一。他试图通过对康德哲学和《资本论》的重新解读,重铸反资本主义的抵抗逻辑。然而,他的康德化马克思主义方案具有明显的缺陷。柄谷行人对批判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概念,由于对康德先验理性的无批判肯定和对黑格尔历史理性的无分析否定,使批判成了可以脱离现实的思想活动。在对《资本论》的理解中,柄谷行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流通领域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理解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把流通在剩余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和劳动者的购买者地位直接等同于劳动者的主体政治地位,造成了理论逻辑与现实政治逻辑的混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主要是由他们在资本和权力占有中的非对称地位,而不是由他们的抽象市场地位决定,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可能提供一种消费者抵抗的政治逻辑,离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可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柄谷行人的理论是一种选择性的视差。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5,(3)
本文为笔者书稿之一章节,从王权与教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讨论中国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的历史进程。文章认为,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的帝国形态,在郡县制的制度框架内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进行社会整合和文化整合,因实施成本过高,二世而亡。汉武帝与董仲舒合作,通过吸纳儒家王道思想实现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确立了仁、孝的主流文化价值系统,从而以文治武功奠定了中国国家的基本格局,成就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汉族族群。  相似文献   

18.
张显光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光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光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京都学派”被公认为近代日本哲学史上的典型代表,它提出的哲学主张和参与过的思想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影响甚大,余波所至超越时空,至于当今.经常性地关注和解析有关“京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准确把握日本社会当下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界定“京都学派”的范围、多方面探讨“绝对无”的哲学、从学理上反思京都学派在战争期间的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4)
马克思"定在(Dasein)"、特别是"社会定在(gesellschaftliches Dasein)"概念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传统,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展现出新的内涵。青年马克思一方面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阐释为定在与其背后的支配性本质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以人本学批判工人作为定在的非人处境。"社会定在"一方面指经济关系中的特定存在,另一方面指有待实现的人的本质性存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强调经济事实作为定在的历史性与关系性,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劳动、货币、资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超越自然定在、成为抽象一般的过程。作为"社会定在"的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各种形态,都是现代生产方式下社会关系的结晶,马克思由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