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语词"的"命名"(Called)是从圣经首章《创世记》到《约翰福音》的重要主题。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命名就是存在的显现和万物的出场,从上帝为世界命名到人为万物命名,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确立和主体创造的开始。这种自由意志和主体创造有让人陷入以语词命名一个非神圣化的乌托邦的危险。命名原是神圣的,是属神之事,然而,当命名的权利被滥用之时,命名则成为某种僭越。《圣经》的"命名"神话可以成为观照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并可以将其视为古希腊哲学的概念思维传统的宗教化和神话化版本。阐释从《圣经》首章开显的概念命名神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希伯莱-基督教传统相对于古希腊-罗马传统所同样具有的对于西方文明的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 英译本的Word、 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在《创世记》中,语词的创造就是上帝的父性精神力量的创造,就是存在的出场。在《约翰福音》中,希腊文译本的λογοσ、英译本的Word、中译本的"道",就是对《创世记》语词创生世界的语词中心论传统的再阐释,是父性主权话语的强化。不同的翻译隐藏着文化背景的歧异,古希腊λογοσ(Logos)是单一公正之神的父性特质,是更加精神化的;英译本的Word主要含义就是语词,是更加符号化与抽象化的;中译本的"道"却具有某种母性文化和阴阳和合型特质,是实践化倾向的。古犹太与古希腊文化的融合就在《圣经》的翻译和阐释中实现并生长出整体性的西方语词中心论的文化传统,这使其区别于较为独立的以《易经》等多文本为源头的行动中心论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Q福音》研究:古老的新学科●谢文郁我们知道,《圣经·新约》收集了四部福音书。它们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一般认为,它们成书问世的时间在公元1世纪70年代到2世纪初。其中马太、马可和路加三部福音归为一类,称为统观福...  相似文献   

5.
对于什么是应该的,即人们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规范性"问题,韦奇伍德提供了一种规范言谈和规范思想的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规范判断内在主义的解决方案,认为在规范判断与意向以及实践推理之间有一种本质的或内在的关联。但是规范判断内在主义的解决方案受到了来自霍尔顿、科拉等人的挑战,他们试图表明,内在主义的解决方案是不全面的,即一种规范言谈和规范思想的语义学解释并不足以说明规范判断的效力以及一个人如何从合理的推理贯彻到行动。  相似文献   

6.
陈轶丽 《天风》2007,(22):23
圣经中记载多马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如果只读圣经中前三卷福音书(太10:2—4;可3:16;路6:14—16),我们只能看到多马的名字在十二门徒的名单中简单地出现。但在《约翰福音》中,我们能多次看到有关多马的事迹,而且从中知道被称为低土马的就是多马。多马的全名是低土马·犹大·多马。多马(Thomas)这个名字出自亚兰语(亚兰语是耶稣时代巴勒斯坦流通的语言),意思是双生子。在《约翰福音》曾三次用希腊文的名称低土马称呼他,同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6)
正前不久,华东神学院专职教师林玉解牧师寄来他的新书《听主心声——约翰福音释经讲章》。近几天,我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完了此书,深受启发,受益良多!《约翰福音》是我最喜欢的一卷福音书,喜欢《约翰福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徒约翰向我们介绍的耶稣是一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的有血有肉的人。对于《约翰福音》的这  相似文献   

8.
点着的明灯     
苏栖 《天风》2008,(23):30-31
经文:太3:1-12在《约翰福音》5章33-35节里,耶稣曾经评价施洗约翰为真理做见证说:"约翰是点着的明灯……"我们藉着主耶稣对施洗约翰的评价,分享一个主题——点着的明灯。  相似文献   

9.
《圣经》,英文名为The H oly Bible,由古希伯来民族文字写成的《旧约全书》和用希腊文字写成的《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记载着耶稣降生及其传道、受难、复活的一些传说,其主要思想是“人如何摆脱罪恶,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完善,最终归向上帝”。《圣经》中的主要冲突是“善”与“恶”的冲突,上帝与撒旦的冲突是核心,这一点从《圣经》开篇《创世纪》起就连续不断地体现出来,亚当、夏娃因为受到蛇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是这种冲突的第一次。此后,《圣经》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这种善与恶的原型情节冲突的再现。《圣经》文体囊括了叙述性散文、诗歌…  相似文献   

10.
颜敏 《天风》2008,(16):14-16
耶稣在海边向七个门徒的显现(约21:1-23) 关于本章在第四福音的位置,圣经学者有两种意见.一、表面看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而言, <约翰福音>20章第30-31节似乎都已经宣告了本书的结束.故此,有圣经学者认为21章第1-23节经文不应该属于本书,而是由其他作者所写,后来被附加上去的.二、我们也听到不同的声音.首先,从<约翰福音>的整体结构来看,我们发现, <约翰福音>在正文之前插有一段序(约1:1-18).  相似文献   

11.
作为"劳改营文学"的代表,索尔仁尼琴并非仅仅通过文学叙述来批评苏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他更希望通过文学书写来阐释圣经精神的价值所在。索翁的《创世纪》式写作、律法精神的秉承以及启示录的隐喻等为解读其道德诉求提供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及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几种流行的《约翰福音》中译本的"λóγoζ"译名。在梳理"λóγoζ"希腊文含义的同时,作者从语言学和传播学角度指出,不同的"λóγoζ"译名反映出不同的中译者在跨文化诠释中所持有的不同哲学背景与解读视角,但各自不同译名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道"和"圣言"两大系统。相对而言,《和合本》"道"的译名比较好地在"λóγoζ"的希腊原意与汉语表述中间取得某种平衡,而该译名乃至整部《圣经》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发展演变间的修辞互动也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由于马礼逊的《圣经》全译本与马士曼的《圣经》全译本有许多相合之处,又因为马礼逊的名望在英国比马士曼高,因此对两个译本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英国人,就相信米怜的说法而认为马士曼的译本是抄袭马礼逊的译本。但是,从翻译、出版的时间上看,马士曼译本比马扎逊译本面世要早,尤其是吉德先生所举“二马译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均是马士曼译本出版在先。因此,说马士曼抄袭了马礼逊译本,在逻辑上似难成立。本文根据大量中外文资料,纠正了这一历史上的成见。  相似文献   

14.
新约圣经中频繁出现的"爱"是基督教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之一。在《约翰福音》第21章15至17节里,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文词和来表达"爱"这一意思。有学者认为这两个词的含义稍有差别,一个所指的是"神圣之爱",而另一个则指"友谊之爱";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将这两个词看作同义词。本文从词义、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诠释分歧,得出结论认为虽然和的语义在一些古希腊语文献中有所区别,但将这种区别带入到对《约翰福音》这段文字的诠释中是不恰当的,和在此段经文中应该是无差别地表达广义的"爱"这一意思。  相似文献   

15.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至今还有以"神"为主名的版本,使"白徐"的译法在300年后广受认可并推广开来。本文通过对白日昇书信的整理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分析"白徐"Deus译名选择的内在因素,还原白日昇译经的背景及译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17.
威廉斯的内在理由论是一种理由内在主义,他认为一切理由都是内在理由,而欲望是行动理由的唯一根据。威廉斯得到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动机内在主义,即认为当行动者相信其有理由做某事的时候,他必然也有一个相应的行动动机;而具体的论证策略则是将规范的理由还原为解释的理由。威廉斯的论证策略或许可以解释人们的行动机制,但却会取消理由的规范性维度,甚至会取消规范性本身。因为理由内在主义是一种理由唯我论,无法保证理由之规范性的普遍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研究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难题,即如何理解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一方面肯定了身体与空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又回避了对两者关系的主题化探讨,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扑朔迷离。本文试图证明海德格尔对空间问题持续数十年的探讨中始终隐含着一种身体视角。身体视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统贯的线索来追寻海德格尔空间思想前后期嬗变的内在逻辑,也成为理解其空间观念存在论涵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海德格尔空间思想的最大秘密和内在动力就是身体模棱两可的存在论地位。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行动构想"在世界中行动"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在(我的)世界中行动"。通过行动的结果,黑格尔的主体走向超个体的"物象"(Sache),即"在世界中行动"中的"世界",但通过行动(Handlung)本身,"物象-世界"又内化于主体。马克思的旨趣在解释"在世界中我的行动"的现实根据。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吸纳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行动思想,但他更关心行动的"条件"(Bedingung)。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从"实践"(Praxis)的"条件"出发,解释了"物象世界"本身的形成。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价值形式论"与"交换过程论"的关系,马克思解释了"物象世界"中"我的行动"何以是拜物教性的"起初是行动"(Im Anfang war die That)。  相似文献   

20.
江鸟 《天风》2010,(11):9-11
<正>孩子们,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爱,必须是真实的爱,用行动证明出来!——约—3:18(现代中文译本)基督教是一个"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爱"的教导比比皆是。主耶稣讲到律法的总纲,将其概括为"爱神"和"爱人"(参太22:34-40)。讲"爱"最突出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13章,人们甚至称之为"爱的篇章"或是"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