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修订后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亲社会客观推理量表(PROM),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测查,并采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探讨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的、利他的、情绪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他们的亲社会推理由高到低依次是:需要定向、刻板定向、内化价值定向、享乐主义定向和赞扬定向。6种亲社会倾向都与刻板定向推理、内化价值定向推理正相关;紧急的、依从的亲社会倾向与需要定向推理正相关;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与享乐主义定向推理负相关。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两者间的整体关联程度没有理论预期的高,典型变量所代表的亲社会倾向主要是紧急的、匿名的、依从的亲社会倾向,而这些亲社会倾向主要由内化价值定向推理、刻板定向推理、需要定向推理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科学》2004,27(2):329-332
采用《亲社会倾向测量》和《亲社会推理客观测量》研究了17至20岁大学生的六类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状况。发现大学生将利他的亲社会倾向列为六类倾向中的首位,接下来依次是紧急的、情绪性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亲社会倾向;在亲社会推理五种类型中大学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内化价值定向的推理,接下来依次是刻板定向、需要定向和享乐主义定向的推理,所占比率最低的是赞扬定向的推理;六类亲社会倾向与亲社会推理之间具有特定的棚关模式.利他的和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与内化价值定向和刻板定向的推理正相关、与享乐主义定向及赞扬定向的推理负相关,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与赞扬定向的推理正相关、与需要定向的推理负相关。跨文化比较证实,中美大学生的上述三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情境聚焦理论探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自我获益和情境所起的作用。两项研究通过测量一般权力感(研究一, N= 271)和启动权力感(研究二, N=139名),考察权力感在不同情境(合作vs.竞争)中的亲社会倾向。结果发现:自我获益在权力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竞争合作情境能够调节权力感与自我获益的关系从而影响亲社会倾向,在竞争下,高权者感知到更少获益,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倾向,在合作情境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修订后的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中学生群体进行了测查,并采用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上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期望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得分最低。(2)中学生的亲社会倾向由高到低依次为:利他的、情绪的、紧急的、依从的、匿名的和公开的。(3)指向自我完美主义与六类亲社会倾向都正相关,但指向他人完美主义、社会期望完美主义仅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正相关。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看,典型变量所代表的亲社会倾向主要是利他的、依从的、公开的亲社会倾向,而这些亲社会倾向主要由指向自我完美主义、指向他人完美主义来解释。(4)回归分析发现,除去年级、性别、学校类型的作用外,指向自我完美主义对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紧急的等六类亲社会倾向的解释力分别为2.6%、2.8%、7.2%、7.4%、7.0%、5.0%。  相似文献   

5.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亲社会倾向与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大学生3249名和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亲社会倾向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级段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年级段男女生之间在亲社会倾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公开和匿名倾向类型所占比例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紧急倾向类型相反,紧急倾向在各个年级段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总得分高于其它地方的学生,但在利他倾向上却显著低于其他地方的学生;(4)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对大学生的预测力较小。应加强云南大中小学生利他倾向的培养,发挥亲社会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共情和道德认同在这一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游戏接触经验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77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共情和道德认同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四条中介路径:一是共情的中介作用,二是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三是通过共情和道德认同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四是通过道德认同和共情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引导青少年接触视频游戏和培养其道德情绪、认知及行为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辉  雷雳 《心理科学》2011,34(2):423-428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47名中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型、利他型、情绪型、匿名型、依从型、公开型,其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青少年的网络亲社会行为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情感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整合自恋双元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 探讨欣赏型自恋、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 深入分析了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和关系回避型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务相互依赖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来自员工-同事二阶段配对的235份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欣赏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系趋近型动机在欣赏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关系回避型动机在敌对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 任务相互依赖性不仅正向调节欣赏型自恋与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的直接效应, 而且还正向调节着欣赏型自恋通过关系趋近型动机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0.
认识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采用个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894名初中生3年的追踪数据, 并与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水平, 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具有中等或较弱的协同变化关系, T1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2内化问题, T2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3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2)在女生群体中, T2内化问题可正向预测T3外化问题, 而在男生群体中, 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没有相互预测作用; (3)亲社会行为倾向的4个因子(公开的、依从的、情绪的和利他的)可负向预测内化问题, 它们仅在T2可负向预测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4)个体内分析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交叉滞后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个体内分析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同。结论: 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可降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这种作用具有性别差异; 个体内分析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病理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l working model, belief in altruistic human nature positively influences prosocial behavior. However, the precis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Based on the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we hypothesized that belief in altruistic human nature indirectly influence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causally linked multiple mediators of prosocial attitude and prosocial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erial mediation model could be generalized across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14.
小学儿童亲社会价值取向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337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在某些情境中存在差异.男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予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不同价值取向的儿童在教师评价中表现出显著的亲社会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107 boys and girls aged 3 to 8 years were rated by their mothers on 6 factors: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Secure and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Prosocial Orientation and Social Initiative (i.e., social competence). Both secure attachment and prosocial orientation predicted proac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but prosocial orientation mediated the attachment–aggression relation in the case of reactive but not proactive aggression.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Four experiments utilized experimental inductions of gratitude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of prosocial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4 variables on gratitude and grateful prosocial outcomes: benefactor similarity (Study 1), intention (Study 2), future benefits (Study 3), and anonymity (Study 4). We consistently found that the receipt of a favor increase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is effect was mediated by gratitude. Benefactor similarity did not meaningfully influence either prosocial behavior or gratitude. Although benefactor intention did meaningfully affect gratitude, the effect was too small to influence the mediational effect of gratitude on prosocial behavior. Neither anonymity nor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procurement decreased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distribution; instead, both of these variables may have enhanced the role of gratitude. These data support gratitud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uggest that gratitude may contain an altruistic component, consistent with its relation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Individual religiosity relates to prosocial attitude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of minimal (no/low cost; limited to in‐group members) prosociality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Yet evidence on religious prosociality through other‐oriented, costly helping behavior in real life is still to be documented. Similarly, religiosity relates to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attitudinal components of prejudice toward moral out‐groups. Evidence on real behavior of prejudice is nevertheless still needed. In two experiments using the same measure of religiosity and samples from the same population, religiosity predicted helping, in a real‐life context, of an in‐group member in need (Experiment 1) as well as overt and direct aggression by means of allocating hot sauce to a gay, but not to a neutral, target (Experiment 2). Religious prosociality and aggression are real, concern distinct kinds of targets, and are at the heart of personal religio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