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志华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12):1380-1387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方法, 从体验认知的角度探索了汉语简单否定句的动态理解过程。以具有对立谓词的汉语陈述性的肯定句和否定句为实验句, 以与否定句的两种状态相对应的图片为实验图片, 并构成句子-图片匹配/不匹配两种匹配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1在以250 ms为间隔时间的条件下,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有显著的匹配效应; 实验2以750 ms为间隔时间, 则未表现出匹配效应, 而实验3以1500 ms为间隔时间,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又表现出显著的匹配效应。实验结果证明, 具有对立谓词的简单的汉语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 并不像两步模拟假设所设想的那样遵循着先模拟被否定状态再模拟实际状态的顺序, 而是在理解的初期就完成了对事件的实际状态的模拟。  相似文献   

2.
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4):791-795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的情境和真实情境在头脑中的具体表征。实验材料包括否定句和图片,根据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和不匹配两个版本。实验1中句子呈现时间为700ms,结果发现匹配版本中图片再认时间明显短于不匹配版本,证实了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实验2中句子呈现时间延长到1000ms,结果两个版本图片再认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读者已经转为对否定句所表达的真实情境进行仿真。实验支持了知觉符号观并进一痔说明否常甸珈解中知带仿直和知慌符号瀚活是一个动杰的“两步击”的加工讨程。  相似文献   

3.
何德娴  李金惠  周苗  陈雅珏  陈宇  何先友 《心理学报》2018,50(11):1249-1258
本研究采用图-词匹配的判断任务探讨视觉符号否定的加工机制, 设计3个实验, 分别探讨视觉符号否定在加工早期(250 ms)、中期(750 ms)及晚期(1500 ms)的心理模拟特点。结果发现, 在视觉符号否定加工的早期、中期及晚期, 与真实状态匹配的否定相关词的反应时都显著快于与被否定状态匹配的肯定相关词。该结果表明, 与文字符号否定加工的两步模拟假设不同, 在视觉符号否定的加工中, 被试在早期就模拟了事件的真实状态, 并在中期和晚期一直保持该状态的表征, 符合一步模拟假设; 此外, 被否定信息加工的抑制/保存假设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广耀  何先友  刘涛 《心理学报》2018,50(2):186-196
2个眼动实验分别探讨强弱语义语境下的否定句加工机制, 以便考察语言理解是命题表征的过程还是经验模拟的过程, 抑或是二者兼具。在实验中, 被试首先听句子(强语义语境:如“胳膊不是弯曲的”的备择选项为“伸直的胳膊”, 其中“弯曲−伸直”为具有反义关系的强语义连接关系; 弱语义语境:如加工“裙子不是蓝色的”的备择选项为“黑色的裙子”, “蓝色−黑色”为弱语义连接关系), 然后会看到4张同时呈现的图片, 被试的任务是按键选择与句子描述匹配的图片。结果发现, 在强语义语境条件下, 被试在早期(201~600 ms时窗)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弯曲的胳膊)与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伸直的胳膊)的注视概率没有差别, 晚期(601 ms后)仅对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的注视概率更高; 弱语义语境条件下, 被试在早期(401~600 ms)仅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蓝裙子)注视概率更高, 晚期(801 ms后)仅对描述事件实际状态的图片(黑色裙子)注视概率更高; 并且, 都对描述事件否定状态的图片的注视概率低于随机水平。结果支持符号依存假设和抑制假设。  相似文献   

5.
鲁忠义  巴晓娜  李兴芬 《心理学报》2012,44(8):995-1003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 句子-图片匹配范式和动态过程再现范式, 以包含静态情绪和动态变化情绪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语言理解中静态情绪和动态情绪的心理模拟及其时间进程。结果表明:(1)被试对情绪的心理模拟与句中的语言描述一致, 情绪语境能够激活被试的经验模拟。(2)被试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初期就能迅速、即时地模拟静态情绪信息, 且这种模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3)被试可以对动态变化的情绪进行动态的心理模拟, 不过这种模拟所需的时间要长, 是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后期完成的。被试对不同情绪变化方向的句子模拟受到原情绪状态的影响, 当阅读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变化的句子时, 由于被试固着于原来的消极情绪而发生了模拟积极情绪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采用句-图匹配范式,以可预测对立意义的句子和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汉语双重否定的加工方式以及句子的形式与语义对句子加工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研究发现:(1)双重否定是整体加工的;(2)在理解初期(250ms),否定反问句、双重否定祈使句与肯定祈使句的加工模式一致,都是直接表征事件的实际状态;(3)当句子形式与语义不一致时,读者更多地受到句子语义的影响。这表明,在双重否定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中,命题表征理论忽略语义,注重句子形式结构,而基于经验模拟理论的两步模拟假设则立足语义,忽略句子形式结构,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李莹  商玲玲 《心理科学》2017,40(1):29-36
当前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同时沿用经典的句图匹配范式,考察句子理解中物体典型颜色与非典型颜色的心理加工过程在脑电活动上的反映。实验中被试先阅读句子再判断句子后呈现的图片物体是否在句子中出现过,句子中隐含的物体颜色或是关键物体的典型颜色或是非典型颜色。实验结果发现,典型颜色句子版本下句图不匹配条件比句图匹配条件引发了更大的N400效应;而非典型颜色句子版本下两者N400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汉语句子理解过程中会实时对隐含的物体颜色信息进行心理模拟。并且,句子隐含物体颜色的典型性是造成匹配易化或不匹配易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混合设计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以含有显性颜色信息和隐性颜色信息的具有高限制性语境的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探讨了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颜色信息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表征特点。结果表明:(1)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子中的隐性颜色信息和显性颜色信息对大脑具有相同的表征作用。(2)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图匹配条件下的句子理解速度要快于句-图不匹配条件下的理解速度,即出现匹配易化效应,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即无论在句子理解早期(0ms)还是句子理解晚期(1500ms),被试对句子的理解都属于知觉符号表征,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词汇/图片判断范式,以不同性质的否定句和其对应的肯定句为实验材料,以词汇/图片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指标,探讨不同性质汉语否定句的加工是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研究分为两个大实验四个小实验。实验一采用句图匹配任务,否定句是对具体现实情境的否定,实验1a和1b分别考察句图短时间间隔和长时间间隔下否定意义的加工。实验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实验材料为隐喻形式的否定句。实验2a和2b分别为句词短时间间隔和长时间间隔。实验1发现短时间间隔时,句图不匹配条件下图片判断时间短于匹配时;长时间间隔时相反,句图匹配条件下图片判断时间更短。实验2发现短时间间隔时,句词不匹配条件下词汇判断时间短于匹配时,而长时间间隔时匹配与否的词汇判断时间无差异。综合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对现实情境的具体否定句符合两阶段模拟加工,被否定意义在加工早期被表征,但会因句子实际意义的通达而得到抑制;而隐喻形式的抽象否定句加工更符合抑制/保存假说,被否定意义在加工早期被表征,并在加工后期仍保留在头脑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法与图片核证范式(picture verification paradigm)探讨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如“裙子不是红色的”)的动态表征过程, 包括3个实验。结果发现:(1)在否定加工的初期, 即2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肯定句已经通达事件的实际状态。(2)在否定加工的中期, 即7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仍然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但已开始对事件的备择选项进行搜索; 肯定句仍然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3)在否定加工的后期, 即150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否定标记与事件的否定状态, 同时完成对备择选项的搜索; 肯定句依旧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据此, 本文提出的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anchor-based ac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constrained model)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1.
陈庆荣  邓铸  谭顶良 《心理学报》2008,40(5):543-551
采用眼球追踪-分析法考察了“句子-图片”验证范式下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式和语义关系类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图继时呈现没有消除语义失配效应,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瞳孔直径扩大。语义失配会显著干扰句法难度低的句式的句图信息整合。(2)句式影响句子-图片信息的整合过程,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瞳孔直径随句法难度增加而增加。(3)汉语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语义失配效应受句式影响,表现出任务的特异性,这说明成分比较模型不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2.
3个实验采用图片核证范式探讨结果不确定离散型否定句(如卡通不是米老鼠,米老鼠为锚图片,唐老鸭为锚高相关图片,蓝精灵为锚低相关图片)的动态表征过程。结果发现:(1)被试在初期对锚图片的反应最快,说明仅表征了事件的否定状态。(2)在中期,三类图片的反应时之间没有差异,支持全域搜索假设。(3)在晚期,被试对锚高相关图片的反应时最短,且锚图片与锚低相关图片无差异,结果支持限制接受假设。研究支持并拓展了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钟伟芳  莫雷  金花  徐贵平 《心理学报》2012,44(6):735-744
一般语言学理论认为, 在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 句子意义建构是基于词汇语义整合的, 其反映在N400之上, 开始于词语呈现后约250 ms。然而, 近年关于语义P600效应的研究却提示句意建构可能存在多通道或方式, 读者甚至可能在N400反映的加工出现之前就已建立了初步句意。为探明在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比N400反映的加工更早的句意建构, 以及如果存在这样的句意建构, 其是从何时开始的, 本研究开展了四个实验。实验1发现被试在句末双字词呈现200 ms后已将其联系到上文语义表征而建立了句意, 提示句意建构开始于N400反映的加工出现之前。实验2与3进一步发现, 读者开始建立句意的时间约在句末词呈现了150 ms之时。实验4排除了实验1~3效应的其他一些可能解释, 提升了实验1~3结果的可靠性。总体上, 本研究提示:在句子阅读理解过程中, 读者在句末双字词呈现了约150 ms之时就已建立了句意; 可能存在比N400反映的加工更早的句意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张盼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4):406-415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实时和事后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 以隐含物体典型颜色和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和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句子理解中静态和动态颜色信息心理表征的特点。结果表明:(1)在加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两个加工任务是否竞争相同的认知资源是造成句-图范式下匹配易化和不匹配易化的关键因素。(2)对于句子隐含的静态颜色信息, 大脑对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具有即时性和局部性, 而对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还具有非局部性的特点。(3)对于句子隐含的动态颜色信息, 大脑不能对其进行即时的心理表征, 这种动态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是在句子阅读晚期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We report a novel finding on the relation of emotion and language. Covert manipula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posture interacts with sentence valence when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time to judge valence (Experiment 1) and sensibility (Experiment 2) of the sentence. In each case, an emotion-sentence compatibility effect is found: Judgment times are faster when facial posture and sentence valence match than when they mismatch. We interpret the finding using a simulation account; that is, emotional systems contribute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 much as they do in social interaction. Because the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on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using emotion-laden words (Experiment 3), we suggest that the emotion simulation affects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beyond initial lexical a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