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1年时,采用灾难暴露程度问卷、主观害怕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对地震极重灾区的305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灾难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结果发现:(1)震后1年时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为9.6%,其中有目睹他人死亡经历的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6.2%;(2)灾难暴露程度能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主观害怕程度在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支持在灾难暴露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但不能调节主观害怕程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其中,无论支持的性质如何,父母和教师的支持都能缓解灾难暴露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而同学和其他人的支持则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核心信念量表、主观害怕程度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雅安地震6个月后的310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创伤暴露程度、核心信念挑战、主观害怕程度、侵入性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整体水平较低,其中男生水平低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水平相对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二年学生。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创伤暴露程度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起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核心信念挑战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经侵入性反刍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是创伤暴露程度不能直接通过侵入性反刍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不能通过主观害怕程度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雅安地震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市芦山县的3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对PTSD和PTG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重评策略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表达抑制策略仅对PTSD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PTG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地调节表达抑制策略对PTSD和PTG的作用,表现为表达抑制对PTSD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降低,并可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对PTG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创伤暴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PTSD、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年至5.5年间,社会支持与主动反刍之间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PTSD对社会支持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对主动反刍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震后3.5年至4.5年间,社会支持对PTSD的跨时间点负向预测作用、主动反刍对PTSD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均显著,但是这些作用在震后4.5年至5.5年间变得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7.
周宵  伍新春  王文超  田雨馨 《心理学报》2017,(11):1428-1438
本文采用追踪研究的设计,在雅安地震后的6、12和18个月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DSM-5的PTSD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30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后成长(PTG)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震后6至18个月之间,PTG对PTSD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震后6个月的PTSD对震后12个月的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但是该作用在震后12至18个月之间不再显著;震后6至12个月之间,社会支持对PTSD发挥单向的缓解作用,但与PTG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在12至18个月之间,PTSD可以单向地降低社会支持,且社会支持与PTG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互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修订后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I)、复原力量表(CD-RISC)以及自编的震后创伤暴露程度调查表对汶川地震后异地复学的16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复原力在创伤暴露程度和创伤后成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害怕程度越高,创伤后成长的水平越高;复原力对主观害怕程度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起增强作用;复原力对房屋损毁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对雅安地震2.5年后的39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各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和PTSD总分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回避性症状对生活满意度预测作用不显著;社会支持在警觉性增高症状、回避性症状、PTSD总分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社会支持在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社会支持、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震后3.5年至5.5年间,社会支持对主动反刍和PTG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对PTG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对社会支持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的PTG对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具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但震后4.5年的PTG对震后5.5年的主动反刍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3.5年和4.5年的PTG分别对震后4.5年和5.5年的社会支持的跨时间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 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 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震后3.5~5.5年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 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 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ushan county (N = 315) were assessed 6 months after the Yaan earthquake using a trauma severity questionnaire, a posttraumatic fear questionnaire, a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and a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osttraumatic fear and soci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severity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sttraumatic fear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severity and PTG, and social support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traumatic fear and PTG.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rauma severity could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TG in a direct way or in an indirect way through posttraumatic fear. Moreover, posttraumatic fear had a positive relation to PT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ocial support level, whereas the relation was non‐significant when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was low. Thes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s after trauma.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社会支持问卷、状态希望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以雅安地震2.5年后的397名中学生为被试,考察其社会支持、状态希望、积极重评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雅安地震2.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不过,在社会支持与PTG之间纳入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后,社会支持不能直接地促进PTG,但却可以分别通过状态希望和积极重评来促进PTG,还可以经过状态希望由积极重评的多重中介来正向预测PTG。  相似文献   

16.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fea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ts, 746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were assessed at 1 year (T1) and 1.5 years (T2) after the earthquake using a trauma exposure questionnaire, a fear questionnaire, a chil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 scale, and a subscale on child sleep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1 trauma exposure were not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sleep problems at T1 and T2, bu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sleep problems at both T1 and T2 indirectly through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1 fear. T1 trauma exposure was also positively and in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2 sleep problems through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via T1 sleep problems, or through T1 fear via the path from T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o T1 sleep problem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fear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1 year after the earthquake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at 1 year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sleep problems at both 1 year and 1.5 years after the earthquake, respectively. In particula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so had a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 in the path from trauma exposure to sleep problems via fear.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sleep problem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between 1 and 1.5 years after 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安全感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修订后的DSM-5的PTSD核查表对汶川地震8.5年后的11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重复创伤暴露、安全感和认知重评与PTSD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初次地震暴露后,重复创伤暴露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也可以通过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分别间接地正向预测PTSD,还可以通过人际安全感经认知重评的多重中介作用来正向预测PTSD。不过,重复创伤暴露不能直接经过认知重评对PTSD发挥显著的预测作用,也不能通过确定控制感经认知重评来对PTSD发挥显著的多重间接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