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
“诠释”考     
“诠释”一语 ,随着西方诠释学 (hermeneutics)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而大为流行。由之而起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注释传统的历史反思和现代性观照 ,以及中国诠释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亦方兴未艾 ,有燎原之势。目前 ,不论是西方学术观念的翻译 ,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诠释”一词都具有了某种核心概念的意义 ,成了一个所谓的“关键词”(keyword)。要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诠释”概念 ,就离不开对这一词语的语源追溯、语用脉络分析 ,以及思想史意义上的语义描述。本人不揣浅陋 ,遍翻群籍 ,将“诠释”一词的源与流 ,细加勘寻 ,罗列胪示 ,并做…  相似文献   

3.
系统说理发展出专门论理的方式,其核心在论理词。比较一下"寻找钱包"和"寻找自我"、"把蛋糕分为平等的两份"和"人生来平等",不难看出"自我"和后一个"平等"是论理词或语词的论理用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论理用法,总体上说,论理词的意义不尽受日常用法约束,而多多少少是根据某些道理设计和规定的,要掌握论理词的确切含义,就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理论。由于论理词较少受日常用法约束,若不加自律,论理领域很容易出现新语词新用法的癌变,从而降低论理的公共可理解性。最后建议论理者尽可能少创新语汇、新用法,如确需新创,最好用可感的语词及搭配创造合成词,尽可能与普通语言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对哲学概念的两种观察视角:逻辑的和语词的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概念的语词特性。这个讨论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即对哲学概念的“翻译”。但在传统的哲学平台上,翻译似乎天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哲学问题。这是因为,为了使哲学成为严格科学,传统哲学家们总倾向于在应然的、理想的意义上使哲学概念等同于逻辑化的概念。“逻辑化”的首要特征是形式化,它要求哲学概念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而文学阐释则应以哲学阐释为根据。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可以被看作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6.
泰勒的"框架诠释学"既注重对现代性理解的前理解条件及其作用的探究,在理论品格上倾向于哲学诠释学;又特别注重通过诠释进行社会批判,其诠释学思想又表现出诠释哲学品格.他的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居间性,这说明现代诠释学不仅可以在哲学存在论上被理解,亦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被应用于哲学研究之中.泰勒的...  相似文献   

7.
亓光 《学海》2014,(1):105-111
政治诠释学是一个新课题。诠释学作为政治诠释学的基础决定了它的本质属性、理论视野、认识结构、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治哲学与诠释学在交叉过程中,政治诠释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本义界。它是诠释学观点普遍性的自然延伸和自觉应用,是在政治领域内对理解方式的共同性的承认,也是一种具体的诠释学经验。总体上看,政治诠释学具有整体性、对谈性、劝导性、反思性等四大基本特征。这些特性使之与哲学诠释学、政治的诠释理论(解释的政治学)、法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的伦理学"相区别,成为一个具体、历史和实践的当代诠释学范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前期有关"是"的学术争论中混淆用法和意义的现象提出质疑.作者指出:对"是"字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和选择译名,但是对原文进行理解和选择译名的最终依据是语词的意义(词义),而不是语词的用法(词性).说"是"的功能是系动词是对的,说"是"的意义(意思、含义)是系动词是错的.尽管二者在理论分析中经常纠缠在一起,但在使用相关材料时一定要对"是"的用法和意义做出区分,不能混同和混淆.执着于"是"的一种意义,并主张在翻译中"一是到底",其思想误区就在于混淆或混同"是"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西方概念史的角度介绍了古希腊词hermeneutike(德文Hermeneutik,诠释学)与Interpretation(解释)的同义关系,进而又从Interpretation(解释)在西方近代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两种涵义,即Erkl?rung(说明)和Auslegung(阐释)中简洁地指出了近代诠释学与当代诠释学的本质差异,从而详尽辨析了Auslegung(阐释)这一狄尔泰、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关于Hermeneutik(诠释学)的最关键概念是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本质和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一直以来,这个概念都让人困惑.本文通过对语法任意性、语言自治性、规则、语词用法等概念的分析,澄清"哲学语法"概念的内容,指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逻辑",哪些方面又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11.
英国神学家狄塞尔敦(Anthony C.Thiselton)在运用诠释学进行圣经与神学的研究上颇有成就,本文主要从他的《教义诠释学》的人论管窥他的诠释魅力。狄塞尔敦从圣经、传统和现代世界详述作为"上帝的形象"的人,试图为抽象的教义搭建一条通向我们现实生活的桥梁,对每一个追求"信仰寻求理解"的人特别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是康德哲学中的一组重要术语,对理解康德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词性相同、词形相近、词义易混(它们的英译词同样有此特点),它们的中译名历来就多种多样,其译名分歧也频频引发争论。因此,究竟该怎样理解康德的这组术语并给出何种中译是一个很有必要搞清楚的问题。为此,作者首先追溯了这两个术语的中译论争史,并就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评析;继而,结合它们在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康德哲学中的用法,探讨了它们的概念史及康德对它们的独特用法,据此指出它们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最后,作者结合孙周兴、倪梁康、陈嘉映等学者们有关哲学术语翻译统一性的论述,尝试将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分别译为"理智的"和"理知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诠释学家、文艺理论批评家赫施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与伽达默尔把理解和解释的正确性闲置一旁,专注于阐明理解和解释如何发生的本体论诠释学取向的不同,赫施力图捍卫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立场,主张理解和解释是有限制的,其目标在于揭示和阐述文本的含义(以语言符号表达的作者意图),但他同时主张一种自由的批评,以沟通文本含义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彰显文本的意义。在赫施对方法论诠释学的重构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试图超越诠释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二元对立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1.词项按照指号学的观点,自然语言可以解释为由语词指号及其使用规则构成的体系。语词指号是一组组语音或一个个笔划序列,也就是自然语言中的那些单词或短语。语词指号都具有意义,语词意义是语词指号所传达的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传统逻辑所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语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本与解释     
陈永涛 《天风》2020,(1):19-19
"文本"在现代诠释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在基督教"解(释)经学"中,文本就是指圣经的经文。解(释)经学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围绕着圣经文本而展开的。没有对圣经文本的解释,就不会有对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3)
正对圣经的解释离不开对圣经本质的理解。圣经是文本,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圣经是"经",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圣经"一词是对Scriptures、the Bible、the Holy Bible的中文翻译,包括旧约(Old Testament)和新约(New Testament)。当基督教的正典(Scriptures或the Bible)被翻译为中文的时候,翻译者用中文的"经"加以翻译,并加上一个修饰语"圣"字,以突出其神圣性。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关于查尔默斯“语词之争”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很多哲学家在不同深度上意识到应当把实质研究与概念考察区分开来.在语言转向过程中,很多哲学家把概念考察理解为:所谓哲学问题,其实是语义问题.这样一来,大量甚至所有哲学问题,可以靠查字典加以解决,或最多是要求我们编一本更完备的字典.查尔默斯所引的威廉·詹姆斯就是一例.本文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查尔默斯本人也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来处理语词之争与实质之争的.本文则主张,我们应当把概念考察理解为反省、考察、延伸论理词所体现的一般道理.  相似文献   

18.
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诠释学对理解何以可能的解决,意在建立理解与同意的统一.而社会批判理论更关心如何有效消除宰制社会的因素,实现理解与批判的统一.因此,批判理论必须纠正哲学诠释学对待理解条件的非反思性态度,通过将18世纪德国观念论的批判精神与哲学诠释学相嫁接,为批判理论开放出可运用于社会批判,且能够在社会理论与历史哲学层面体现出主体间性效应的理性反思的诠释学视域,将诠释学从一种解释人类经验的理解模式发展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思模式.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概念的语词形式叫做“概词”。由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比概念要广,并且具有感情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附加因素,跟概念相对应的只是语词,而不是词义。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属性进行了概括的那个概括义,只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谈及词义比概念要广的问题,一般着意的只是由词义的引伸演变出来的不同概念义素,在语言逻辑研究上,由词义系统里通过比喻用法而形成的固定的“比喻义”所造成  相似文献   

20.
"士志于道","道"与儒士同一而又超越,而"道"的呈现必然仰仗"经"的媒介。所以,作为关乎儒士终极关切的经学诠释学,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存在论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论诠释学。当朱熹以"心性理"的诠释为仁义之道设定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绝对基设之时,儒士所一直寻求的儒学终极关切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构建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