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盖梯尔问题是当代认识论的焦点之一,它指出了传统的知识定义存在严重缺陷。众多学者发现,盖梯尔问题的本质是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即知识不能是凭借运气而为真的信念。本文进一步分析运气所带来的认识论难题,指出盖梯尔问题及其后续探究实际上可总结为一个以悖论形式呈现的"运气怀疑论"。运气怀疑论为理解各种知识理论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并明确了目前的知识理论需要在"分析论题""无运气论题""运气的遍在"三个命题所构成的悖论中给出合理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其实是两个理论:一个理论说明知识是什么,另一个理论则回答我们是否有任何知识的问题。第一个理论旨在定义或分析事实知识的概念,即不同于对人或对地点的知识或不同于实际技能知识之知识的概念。在这个分析或定义过程中,也说明知识概念和信念、真理及证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二个理论是对哲学怀疑论的回答,哲学怀疑论是对合理的信念、知识和科学的可能性的抽象地建立  相似文献   

3.
王彦君 《现代哲学》2001,(2):102-105
古代怀疑论同近代怀疑论的差别恰是后者进步之所在。关于这一点已得到多方讨论,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参见①、②)。简言之,如果把认知结构划分为认识对象(客体)、认识能力(主体)和认识成果(知识)等三个部分,那么古代怀疑论同近代怀疑论的差别就在于:古代怀疑论攻击的是人的求知信念,进而否定人的认识能力;近代怀疑论攻击的是知识,并把“怀疑”作为达到真知的手段或环节。可见,古代怀疑论向近代怀疑论转化实际上就是怀疑论思想从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聚 《世界哲学》2020,(1):93-102
当代彻底怀疑论主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回应怀疑论攻击尤为棘手的地方在于,怀疑论挑战看似以悖论的方式出现并且展现为知识理论内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这一怀疑论论证,还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以J.奥斯汀(John Austin)和B·斯特劳德(Barry Stroud)关于两种认知评价之关系的争论为基础,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枢纽命题的讨论并结合当代知识论的最新发展,最终可以消解怀疑论者所塑造的虚假理想型并揭示哲学怀疑论的意义与限度。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论证",评论者对这一论证表达的内容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私人语言论证"的核心在于私人实指定义缺乏判断记忆正确性的标准。本文观点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私人语言论证"与记忆相关,但并非关于记忆可靠性的怀疑论,而是关于记忆正确标准的怀疑论;另一方面,这一观点将为私人语言论证提供一致性辩护,表明其他解读都能在这一视角下得到统一说明。"私人语言论证"的这一特征既能帮助人们理解心理学语言的独特语法,也为消除由语法幻象招致的哲学疾病提供了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无神论》2005,(1):25-33
谈谈怀疑论杜继文:第一,我首先声明,我对怀疑论没有研究。据我现有的知识,怀疑论是一股极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古今中外都有,但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义。它与文革的"怀疑一切"肯定不是一回事,与科学包含的怀疑精神,也不相同。有人把它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利特、  相似文献   

7.
我们何以知道?又何以相信?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这些一直是知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我们对知识和信念的关注有无一种系统性和规则性的特征?这是认知逻辑探求的中心。与知识论的确证知识和回应怀疑论两大基本任务相并行,当代认知逻辑发展出可能世界框架下关于知识和信念的形式语义学,以求澄清认知概念和语境并拒斥怀疑论。以知识与信念为研究旨趣,认知逻辑与知识论越来越表现出相互的融通,特别是二者对葛梯尔问题和怀疑论他心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得认知逻辑更加具备一种形式知识论的特征。一、知识三元定义及其影响“知道或相信”在传统…  相似文献   

8.
"他心问题"是近代以来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关注的是他人或他物是否存在与我相类似的心灵状态或意识状态的问题。处理他心问题的两大当代基础理论方案分别是推论主义和非推论主义。通过分析这两大基础理论方案可以发现,在应对关于他心的怀疑论时,推论主义无法应对极端版本的怀疑论,非推论主义则无法应对温和版本的怀疑论。而一旦我们按照某种方式把推论主义与非推论主义各自的优势相结合,那么就可以构造出一个处理他心问题的新方案——复合方案。本文所提供的这样一种复合方案不但可以有效应对来自(温和的与极端的)两个版本怀疑论的挑战,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他心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有关于外在世界的激进怀疑论者常利用知识封闭性原则去论证他们的立场。为了反驳这样的怀疑论,有些学者主张我们应该重新检视知识的标准,以便发现这些怀疑论论证中的问题,特别是知识封闭性原则是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些学者中,有两类极为受到重视:一类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只涉及"相关的"可能性是否已被排除的相关选择理论学者,如D.Lewis、F.Dretske、和M.Heller,另一类则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与某些虚拟条件是否为真有关的虚拟论者,如R.Nozick、E.Sosa、和K.De Rose。不幸的是,对于这两类理论的讨论往往流于直觉并因而缺乏逻辑的严谨性。为了弥补这个缺点,W.Holliday最近利用了两种新的形式化语意论去重新模塑上述两类理论,并严格证明了每种理论在知识封闭性问题上的逻辑结果。他的形式化工作和证明带来了极为严格而又丰硕的成果,本论文的主旨便在对Holliday这一个认知逻辑的新发展方向作出若干哲学与逻辑上的省思。  相似文献   

10.
知识确证是认识论的一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语境论与非语境论如怀疑论、常识实在论、可错论、比较论、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长期争论.语境论主张知识在特定语境中是意义明确的,怀疑论则持相反的观点,常识实在论认为常识直觉就可驳倒怀疑论,比较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命题比较来阐明的,不变论认为知识不随语境变化的,相对主义强调知识语句是在语境中被评价的,而不是在语境中被说出的.这些非语境论各自提出了对知识确证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怀疑论的研究出现了复兴。确定怀疑论的根源,确定是哪些哲学上的承诺产生了怀疑论,仍然是重要的。许多哲学家,包括威廉姆斯(M.Williams)、斯特劳德(B.Stroud)和戴维森(D.Davidson)都认为,关于外部世界的怀疑论来自基础主义的假定(foundationalistassumption),即感觉经验乃是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种种信念的来源。这个论题可区分为逻辑  相似文献   

12.
近代批判哲学发端于"笛卡尔式怀疑",著称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笛卡尔从彻底的怀疑论入手却得出可知论的结论,而康德从不那么彻底的怀疑论入手却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康德不问"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经验知识是否可能?",而只问"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笛卡尔却首先关注前一个问题,为此他为哲学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点即"我思故我在".事实上,康德对前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以致他后来承认对于"先验统觉如何可能"的问题无法解答.笛卡尔理论的缺陷已由康德指出,即在一些方面让理智越过了界限,犯了超验的错误.笔者认为,如果把康德的先验范畴体系同笛卡尔确立的阿基米德点结合起来,那将可望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胡长栓 《哲学动态》2007,3(6):34-40
否定的立场和认识论的视野,是人们关于怀疑论研究的两个教条。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只要一谈到怀疑论,首先的立场就是否定,只有在否定之余,为了摆脱“形而上学”的陷阱,才会对怀疑论的合理性做一点无关紧要的补充,至于为怀疑论的辩护也只能论及其“有合理性”而已。对应于这种否  相似文献   

14.
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论规则与私有语言》中,克里普克基于他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怀疑论悖论。本文首先展示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的基本想法,尝试给出对怀疑论论证的正式严格表达。然后分析其怀疑论论证的特点,即范围的无限定与论证的构成性。进而,本文集中检验怀疑论论证对倾向主义的反对思路。由于克里普克本人的论述较为简短,文中详细地提出反驳与再反驳,为怀疑论论证提供支持,揭示怀疑论论证的思路。在第二部分,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建议性的论证,引入意义规范性论题进而增强怀疑论论证的力量。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一种新的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强调维特根斯坦"个别情况"概念,并以此对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进行挫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关于预设的真值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各种三值语义。这看起来有自然的一面,但其实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将"无定义"也看成一个与预设原句真值处于同一层面的真值,混淆了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区分。预设句与原句是不同层次的句子。本文试以专名指称存在预设为例,通过部分模型以及在此之上的同底扩张模型方法构造了复合模型,给出了一个既保证不同语言层次的区分又可以跨层次统一谈论原句和预设句关系的形式语义。通过这个语义,揭示了预设句与原句的2//[2]+[0]式的真值结构,使得通常情况下关于预设的默认得到形式上的刻画和呈现。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高唱科学、宗教相互融合与相互支持的声称形成了一个巨大合声。这一声称起因于存在着两种领域或是两种权威,而每一个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怀疑论者很勉强地公开批评宗教,但很多怀疑论者还是非常担忧这个所谓的“和睦”关系。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什么东西能够扩展应用到宗教声称上面?或是怀疑论应该运用到宗教声称上面吗?关于术语“怀疑论”(shepticism),我指的并不是古典哲学意义上的那种否认可靠知识可能性的那个“怀疑论”;然而,我使用术语“怀疑论”是指“怀疑地探索”(skeptical inquiry)的意义。这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怀疑论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在当代被不断注入活力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在八十年代诺齐克(Robert Nozick)的《哲学解释》(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1981)和斯特劳德(Barry Stroud)的《哲学怀疑论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ical Skepticism 1984)两部著作发表之后,人们对怀疑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视野,新的起色,出现了一批相当有深度的研究成果。1990年出版的题为《怀疑:关于怀疑论的当代观点》(Doubting: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Skepticism),大致反映了其中大部分成果,对于对怀疑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先验论证曾被寄予反怀疑论的厚望。尤其在当代知识论领域,面对彻底怀疑论的挑战,先验论证的反怀疑论作用亟待说明。经过斯特劳德对强先验论证的批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先验论证的弱化使用方式。斯特劳德认为弱先验论证的"不可或缺"与"无懈可击"两个特性具有独特的反怀疑论功效,但有批评意见指出,弱先验论证面临认知辩护缺失的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批评者不仅错误地缩小了认知辩护的范围,还误解了信念系统中不同命题所扮演的角色。总而言之,弱先验论证可以回应认知辩护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19.
骆长捷 《世界哲学》2015,(3):65-70,160
斯特劳森对关于外部世界和他人心灵的怀疑论的反驳通常被看作某种先验论证。B.斯特德(Barry Stroud)批评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建立在实证原则的基础上,不能成功反驳怀疑论。斯特劳森在《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一书中对斯特德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认为,描述的形而上学所坚持的是一种温和自然主义立场,它并不打算诉诸理性论证来反驳怀疑论,而仅仅满足于说明怀疑论的无效性。先验论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了反驳怀疑论,而是为了展示概念图式的主要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描述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一系列非标准逻辑分支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末以来逻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诸多非标准逻辑分支中,预设逻辑已愈益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最早使用预设(Presupposition)一词的是弗雷格和罗素,第一个赋予这一概念以科学含义的要算英国学者斯特劳森。近几十年来,国外,对预设的研究更加深入、力求形式化。西方逻辑学家认为,预设至少可以分为三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语境预设。所谓语义预设,就是一般所讲的预设,又叫逻辑预设。一般都同意逻辑学家斯特劳森的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当且仅当S′是S有真假值的必要条件。”(参览P.F.Strawson《Introduction to Logieal theory》1952年伦敦版P.175)例如,当今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