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本文通过4个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影响存在的条件及其机制。实验1考察羞耻情绪对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2将羞耻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情景, 考察羞耻对欺骗产生影响的条件, 结果发现, 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能力不足羞耻组和控制组。实验3a考察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羞耻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结果发现, 羞耻情绪诱发组的自我控制任务成绩显著高于未诱发组。实验3b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 自我控制资源在羞耻情绪影响欺骗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的羞耻情绪由道德失范而诱发时, 会遏制其欺骗行为的产生;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机制可能是: 感受到羞耻的个体, 为恢复和保护受损的道德自我, 通过调集更多自我控制资源的方法影响欺骗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高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也表现得更好,通过考察工作记忆广度(working memory span, WMS)与自我损耗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66名被试随机分为损耗组和控制组,采用自动化操作广度测验测量WMS。双任务实验中,任务一为情绪抑制任务,任务二为Stroop任务。结果发现,损耗组的Stroop效应明显高于控制组。进一步分析显示,损耗组中高WMS被试的自我损耗效应要强于低WMS被试,此结果表明:高WMS个体在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并不是因为固有的自我控制能量水平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倾向于在自我控制过程中投入更多能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3(欺骗类型: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2(社会距离:朋友、陌生人) 2(任务类型:基线水平、利他欺骗)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利他性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利他性欺骗不损害自身利益(纯利他、自我受益-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会为了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而当利他性欺骗损害自身利益(自我受损-他人受益)时,不论社会距离远近,个体都没有为使他人获益而进行利他性欺骗。上述结果表明,在进行利他性欺骗决策时,个体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在不影响自身利益情境下,会为他人(包括陌生人)获益进行利他性欺骗。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以往该领域中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为现实情境中不诚实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2014,46(10):1564-1579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陈洁佳  周翊  陈杰 《心理学报》2020,52(12):1365-1376
抑制控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 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抑制控制细分为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 采用Go/No-go和Stroop任务从行为和脑电层面, 考察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指标上, 音乐训练组比控制组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小, 但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表现上没有差异。在脑电指标上, 在Go/No-go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2差异波和P3差异波波幅(No-go减Go条件)显著大于控制组, 在Stroop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450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也显著大于控制组, 但两组被试的SP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音乐训练组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可能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和运动抑制能力, 在冲突控制任务中也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能力。本研究从电生理的层面反映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的通道效应。实验1考察了完成视听工作记忆任务对执行手柄任务(非视听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完成视觉损耗任务导致手柄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变差,完成听觉损耗任务、视听非损耗任务均对手柄任务的成绩没有影响。实验2考察了完成视听工作记忆任务对执行Stroop任务(视觉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完成视觉损耗任务导致Stroop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变差,完成听觉损耗任务、视听非损耗任务对Stroop任务的成绩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自我控制任务通过视听通道完成对随后另一自我控制任务的影响不同,证实了自我损耗的视听通道效应。  相似文献   

8.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模型,本研究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冒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生理能量补充在其中的缓解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通过“Stroop”和“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两个实验均用气球模拟风险决策任务考察被试的冒险行为,并且通过摄入含有或不含有葡萄糖的柠檬水来操纵生理能量水平。结果发现,在排除无关变量后,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尽可能多地对气球进行充气以寻求奖赏(实验1和实验2),但饮用含葡萄糖的柠檬水能够有效降低这种反应(实验2)。该研究证实了自我损耗促进冒险行为,补充生理能量能有效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检验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行为的影响是否受其自我控制的调节。研究1通过假设情境操纵示范性规范,测量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环保意愿;研究2在实验室情境下同时操纵示范性规范和初中生的自我控制状态,并测量其环保行为。结果表明,不良示范性规范显著降低初中生的环保意愿及环保行为;特质性和状态性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初中生的环保意愿就越高,其环保行为也越多;更重要的是,自我控制并不能有效抵御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意愿和环保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詹鋆  任俊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近十年来, 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有限自制力理论展开其研究。事实上, 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十分有限, 在它严重被消耗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衰竭, 这将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分心控制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其处于自我衰竭的状态, 但通过睡眠、放松或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则可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明确自我衰竭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并深入挖掘自我衰竭与其它影响自控行为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达成具有长远利益的目标而有意识控制自身冲动行为的能力。双系统模型提出自我控制系统包含冲动系统与控制系统, 该理论适用于分析罪犯低自我控制的内部结构。罪犯冲动系统中充满极易激活的犯罪相关行为图式, 而控制系统却不足以生成抑制冲动行为的策略。未来可基于双系统模型, 整合已有研究深入考察罪犯自我控制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 以及该模型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实际应用, 而犯罪易感青少年群体则需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制不能调节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闯入性思维会通过降低自我控制来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而且认知重评会削弱闯入性思维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情绪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能力,现已成为情绪、动机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提供认识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已有研究,阐述影响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内外因素.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姣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4,27(6):1477-1482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并运用问卷调查了上海地区的885名预初至高二的学生,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港山情绪自控、行为白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组成;(2)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成正态分市;(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差异非常显着;(5)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不稳定,处于波动之中。  相似文献   

17.
自我控制是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认为自我控制的执行会消耗有限的心理能量。力量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冲动行为、人际交互以及决策和判断等领域的研究,影响自我控制力量的因素包括人格和个体差异、情绪和动机以及自我控制训练等。自我损耗与疲劳感的区别、动机和信念在自我损耗中的作用以及力量模型的应用价值等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