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先已阐明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现象学的研究领域)和"形式显示"(作为现象学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宗教现象学所指向的对象、所欲实现的目标及其所带有的特定的路径与方法。现象学不是用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去把握历史上各种类型的宗教史事或材料,而是在一种产生于宗教生活具体情境的先执(Vorgriff)之引领下,去开显原始基督徒实际生活经验的宗教性(Religiosit(a|¨)t)及其时间性趋向,具体地说是用"形式显示"的表达方式去揭橥原始基督徒宣教活动的内容意义、连结意义和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向性指意识活动或者意向行为朝其对象的指向性或者关于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如何说明"意向对象"尤为重要,因为意向性乃是意识对对象的指向。本文首先考察了三种关于意向对象的实质性理论,并指出它们各自困难。随后,笔者考察并拒斥了一种关于取消意向对象概念的观点,并认为在思考心灵、意识等问题的过程中,意向对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式的现象学意向对象概念,并认为该概念是合理和融贯的。本文试图论证,根据胡塞尔,意向对象就是向意识(心灵)显现的现象。而根据(意识)现象的概念内涵,现象没有它向其显现的主体或意识就不能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的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的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的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学主张采用现象学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学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学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学研究。道德现象学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学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学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学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相似文献   

5.
高清海提出人之"类"(Gattung)规定的土壤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对他的"类哲学"的考察需要将"类"概念纳入到从费尔巴哈、施蒂纳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中,从这一思想脉络中去说明"类"概念作为人之规定的意义。同时,马克思和高清海的"类"规定的核心,在于从个别性出发去说明与普遍性的统一以及从个体出发去解释"类"的生成,这是他们在人之"类"规定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中,黑格尔的人的自我形成思想对他们以劳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高清海的"类哲学"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南宗内丹理论冷静地反省了人的生存困境,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同源性以及人之生命的特殊意义,提倡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而回归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提出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的区别及功用,总结了"性命双修"的返源式的自我超越之路。南宗内丹理论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心灵整体的解释可以沟通,而其性命双修的内省式修行实践,可谓一种现象学的实证主义,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关于事物显现的(现象的)显现方式的学问。在诸多显现方式中,视觉方式在现象学的直观原则中具有优先地位。因此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对"视觉"的研究。事物在现象学的"直观"中显现为"可视之物"和视觉的图像,显现为一定"视觉"范围内的图像之物和视觉现象。视觉总是伴随着能动的"视觉场",即视觉活动的"游戏场",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视域"。视觉现象总是一定"视域"内的图像,现象学体现为一定"视域"内的、关于"视觉图像"的"视觉图像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关于视域和视觉图像的思考以及对视觉现象的关注,为将现象学理解为"视觉图像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之,从"视域"概念和视觉现象出发,我们完全可以构造出一种"视觉图像现象学"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
韩连庆 《哲学研究》2012,(10):97-103,129
<正>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对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尔德(K.Held)认为,如今在哲学世界中许多地方都在讨论意向性的概念,例如语言分析和认知主义。"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的领域"。(黑尔德,第74页)但是,由于意向性作为一个哲  相似文献   

9.
历史现象学不应被理解为"现象学地看历史",而应被理解为"历史地现象学地看",这样才能建立对历史现象学诸含义的统一理解。历史性与现象学之间的本质关联在于,现象学本身就蕴涵着历史性。现象学不仅源于历史性问题,也强化了历史性,使近代意义的历史性发展成为绝对的历史性。这种绝对的历史性只有在后期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中才可能得到圆满的阐释,从而克服现代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相对主义问题。这意味着将近代理性主义"超越历史的理性"修正为一种"包容历史的理性"。因而,只有从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出发,才可能超越现代性前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对象领域重建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随着对国外有关现象学及其研究资料评介的增多,我国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领域有所扩展,对现象学的本质的认识也愈益深刻,下面就研究中几个较重要的问题作一概述。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 罗克汀认为,国外关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乃是“观象学还原法”和“理智的直观”的两种观点,均未能正确地反映胡塞尔观象学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把哲学与科学相割裂,并从根本上对立起来,才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的、本质的观点。“现象学还原法”抑或“理智  相似文献   

11.
最近二十年来,西方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里暂且不谈现象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欧洲大陆学派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仅仅就英美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哲学的研究而言,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指称理论、真理理论、意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等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郁欣 《世界哲学》2015,(3):14-20,160
由于对《观念Ⅰ》时期胡塞尔根本立场的不完全理解,施泰因的同感现象学的研究起点与研究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起点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式的,这意味着对同感现象学的本质分析将集中于现象学还原以后的纯粹意识领域;另一方面,同感现象学研究的目标或意图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实在论现象学式的,或者是一种"现象学的实在论"。施泰因从根本上拒绝将构造问题与"观念论"的立场相联,最终,她所发展的就既不是传统的实在论,也不是传统的观念论,而是一种特殊的、温和的先验观念论。  相似文献   

13.
中医现象学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既往中医现象学的相关论文进行回顾综述,重点介绍了邱鸿钟教授和方向红教授的研究内容。邱教授运用发生现象学、本质还原等理念方法,对中医界争论不已的一些概念进行了现象学的全新解读和释义。而方教授对《黄帝内经》中"神"概念的现象学释义,则开启了中医学和现象学深入交互的尝试。针对大部分研究只是借用了现象学的概念、或将现象学方法类比到中医学里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到中医学最核心的哲学基础,用现象学式的阐述,尝试对中医理论重新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4)
与以往研究往往局限在对布迪厄社会学进行理论诠释与实践应用不同,本文致力于通过勾勒一种布迪厄式情感社会学以真正拓展布氏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边界。基于布迪厄的自我—社会分析,本文发现布迪厄对情感的最初兴趣极有可能来自对萨特的阅读经验。虽然布迪厄早年关注的情感论题已沦为"未竟的情感现象学",但情感论题却在布氏社会实践理论本身及其形塑过程中发挥着构成性作用。通过梳理布氏社会学的情感论述,本文不仅勾勒出了布迪厄式情感社会学之可能性形态的基本轮廓,而且发现布氏情感研究的轨迹正可谓其从哲学到社会学之智识道路转向的缩影,甚至发现贯穿于布氏情感研究的对萨特存在论现象学的批判有可能埋下了他对现象学或社会现象学之偏见的可能性种子。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基石,是人类独具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实践的本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谓实践本质,即实践之为人之活动的内在全体规定。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向运作结构中,内在地包含着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改造与认同,改造实现人之目的性,认同确认客体之自存性,改造意味主体规定客体,认同意味客体限定主体,前者表明人之实践为创价活动,后者显示人之实践为责任活动,这种创价与责任合一之实践,使人之活动与动物之活动作全面的本质的划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吉尔的《诺斯洛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一书从繁复的20世纪神话理论中梳理出现象学神话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认为弗莱的神话理论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吉尔之所以致力于用现象学标准来衡量20世纪典范神话学家的理论并将之条例化,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吉尔认为,神话现象学是现代神话理论的必然走向;其次,吉尔认为弗莱是真正的神话现象学家,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神话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现象学原则,另一方面是因为弗莱的"关怀"理论在事实上解决了神话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最后,吉尔从"史"的角度来书写神话现象学,表现了神话现象学具有发展变化、可生发性等特点。吉尔的神话现象学可以从研究方法、哲学基础等方面给当下的神话研究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书写性"是一种将书写笔意融入绘画造型,追求画面意象造型的表现语言,呈现笔精墨妙的绘画元素。书法是一种最为抽象,观念形态也最为纯粹的艺术门类,它最集中地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美学观和艺术观。书写性是中国式绘画区别于其他民族绘画的一大特征,也是当下中国油画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像中国汉字这样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为发展中国式油画提供了重要的范式,这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绘画样式和观念涌入,国内一些画家已渐渐迷失了自己,很多只是相互模仿的样式和空泛的观念,所以从当下中国油画的"书写性"展开论述和实践显得特别有意义,而"书写性"不是为了书写而书写,是书写作者之意,造其意境,是具有中国当下时代精神的书写。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其现象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塞尔对语言意义及其作为"观念"之物的本性和作为指称中介的作用的看法,几乎完全与其同时代的哲学家哥特洛布.弗雷格相同。对于胡塞尔来说,语言意义和意向相关项的意义是同一的。因为,在胡塞尔看来,每一个语言意义都是一个被表达的意向相关项的意义,而每一个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可表达的并且因此就是语言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形而上学如何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本文在排除了从最普遍的存在者的类的角度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研究,以及海德格尔式的从生存论的现象学的角度对存在的研究以后,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意义理论表明,"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指的是一类核心存在者,这就是严格的作为自身的存在。形而上学是对严格作为自身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在此之后,本文提出一个更为源始的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存在自身?由此本文勾勒了一个前巴门尼德的绝对变化的世界,指出作为形而上学奠基人的巴门尼德之所以要提出研究存在的任务,就是为了要在一个绝对变化的世界中去设想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形而上学对严格的作为自身的存在的思考就是对世界的确定性的思考和寻求。形而上学是对一个绝对不变的世界的先验构想,它构想这样一个世界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存在。最后,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著作本身为例,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计划的说明,具体展示了形而上学是如何来对一个本质主义的世界进行先验构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