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全民的党     
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及其在人类进步发展中的地位的学说,乃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头一次在社会思想史中提出并科学地论证了如下一个论点: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消灭以人剥削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建成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为了使得无产阶级能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应当成为有组织的阶级,应当是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即被公认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者和领袖的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新样态。这一样态在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剧烈变革的同时,也使许多新自由主义者萌生数字资本主义将助推资本主义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规范性理想的正义幻象。作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潮,数字社会主义从“数字主义”“社会主义”“折中主义”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置辩,但由于未能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窠臼,最终导向失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群众的世俗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资本主义非正义问题就不可能消解。所以以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基础,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了“数字中国”理念和方案,通过“数字中国”建设,中国不仅摒弃和超越了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片面性,还创新和建构了社会主义“高阶正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艾伦·伍德在“马克思与正义”问题上所持有的否定性立场,是当今学界尝试建构马克思规范性政治哲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这种阐释的论证逻辑是:以对道德的特定解读为中间环节,从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矛盾这一前提推出作为描述性和依附性的法权正义之结论。在这种论证中,作为描述性的正义与还原性的道德观,在作为经验假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定位,并共同指向对规范性道德及正义的否定。这种论证逻辑得以成立的原因在于伍德遵循“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思想谱系,并秉持一种理性的、社会性的人性概念为社会历史以及价值提供解释基础的主张。如果将这种论证逻辑以倒推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伍德的观点及其意图。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反思伍德的结论,更在于反思伍德否定性阐释的论证逻辑之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张奎良 《哲学动态》2012,(11):15-21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自从诞生时起,就一直和唯物史观纠结在一起,很难从内涵上对它们做出明确的区分。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称谓上的混乱,而且直接影响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研究,以致它深藏的许多秘密直到今天都没有揭示出来。由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为  相似文献   

6.
工人阶级同集体农民的联盟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领域,不仅通过经济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基于这些关系和形式,这一联盟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因素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一致的基础。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是工农联盟作用的最重要领域。这是由下面一点决定的,即:政治是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而首先是它们之间在国家政权和为本阶级利益去夺取、保持和运用政权问题上发生的关系。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社会划分为阶级同时产生的,并且只要阶级存在,政治就发生作用,而随着社会阶级划分的消失,政治也将不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是工人阶级同农民为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并运用它来为建成共  相似文献   

7.
他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某些特点》一文是以所谓“非资本主义道路”为幌子贩卖修正主义的“和平过渡”谬论的文章。该文分作两篇,分别刊登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一期和第六期上。本文是该文的第二篇。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吹殖民地和半植民地国家可以在民主力量,即所谓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的领导下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而到达社会主义。作者公开宣称:“列宁从未认为,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过渡的前景必须同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联系”,“断言过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向社会进步道路过渡一定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乃是对列宁所规定的原理的歪曲”。显然,作者明目张胆地反对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作者为了论证其修正主义观点,用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话大加歪曲,并且宣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所谓“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接着列宁发展了这种“理论”;说什么:“列宁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看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作者扬言,现在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条件,由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影响和帮助,对落后国家来说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大大地扩大了,而且也更加有利了。作者认为: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国家形式是民族民主国家,而这种国家能够对已解放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并说这种国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还说民主力量,即民主知识分子、革命军官、大学生可以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们“能够转到工人阶级的立场、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来”。事实上,作者把这些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一小撮上层分子身上,而无视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力量,尤其突出的是:作者抹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方面否定道德,认为道德是被特定社会历史及相应物质条件所决定的虚假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却使用一些道德性语言来评价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不道德现象。这种内在于马克思文本的"歧义"直接造成了许多对于马克思道德观念的理解误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可以将其牵涉道德问题的表述大致区分为道德的社会功能批判和道德性评价两个层面。通过这种区分,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人类社会的现实道德状况作出认识和批判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走近人类道德核心追求的理论指引。由此可以证明,马克思文本中看似存在的这种"歧义"并不能妨碍马克思拥有一种成熟的道德观念,它反而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和看待道德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佳 《现代哲学》2020,(1):41-48
工会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范畴,标志工人阶级集体行动进入到"自为"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目睹的工会组织,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同资本斗争的共同体形式;但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会必然出现内卷化、贵族化问题,使其倒退为狭隘的经济利益社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情境中对工会的政治形态、职能形态、文化形态和制度形态进行系统再造,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建国,使工人阶级上升为国家领导阶级,工会进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再造"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源头活水,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12.
作者首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下面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而不能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社会学,最多只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包含有哲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同时又是社会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作为关于社会的哲学科学,才能头一次科学地解决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社会学的科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作者也谈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部问题包括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内,而认为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有机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次,作者论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他说:具体社会学研究是发展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社会学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有变为由一些凝固的、固定不变的、脱离现实的概念和范畴组成的体系的危险。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伟大的创举》都是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他反对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的任何研究都称为具体社会学研究,而主张把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区别开,认为具体社会学研究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再次,他阐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这样的对象包括:一、社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及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成长为共产主义社会自治的过程;三、劳动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互关系的动向,首先是人的形成过程,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形成过程;四、家庭和日常生活关系;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宗教存在的原因和消除的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向共产主义意识过渡,等等。最后,他论述了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是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则包括提出假说、进行社会实验、填调查表、直接访问、研究私人文件、进行观察以及模拟、统计和数学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林彪、“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将我们国家引入一场浩劫之后,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索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在这个问题上,为了取代“四人帮”的胡说八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又被重新提出来了。这个问题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非常有必要搞清楚的。 这个命题在1956年最初提出时,是在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进程中,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呈现弱化状态。这种弱化状态将会危及到我们社会制度的根基,危及到现代化事业成敗,危及到整个民族精神风貌。要改变这种弱化状态,必须保护和培养工人阶级的整体意识,加强工人阶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施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5.
G.A.科恩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也是将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第一人。在对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他一方面反驳了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自我所有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罗尔斯正义思想的差别原则,从而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平等,突出了平等的规范性意义,将平等作为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核突显出来。研究G.A.科恩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不仅能够把握住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争论的焦点,明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态度,而且能够为阐释马克思的平等观,揭示马克思公平正义的思想本质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探讨本刊记者1992年。2月11日至1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发起,邀请首都哲学界30多位同志,探讨“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气氛热烈,现将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一概述。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同志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实事求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不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个理论。现在要用14大精神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关键还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有的同志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改革的目标。这也是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必然要涉及观念变革问题,如果继续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那就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这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一些同志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其它方面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有的同志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2)党列宁强调,共产主义制度下不仅国家将消亡,而且作为阶级社会统治形式的民主制度也将消亡。如果那时民主制度要消亡,自然,民主制度的机构,政党,也要消亡。这是必然的结论。作为阶级统治形式的强制机关国家消亡时,阶级统治的特殊形式民主制也必然同阶级利益的有组织的表现和代表者政党一起消亡,这适用于一切政党,包括工人阶级政党在内;因为当工人阶级及其特殊利益消失时,为什么这个政党还存在呢?这种没有国家和  相似文献   

18.
本书共941页,介绍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在理论问题和实际任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作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哲学和工人阶级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考察了它同其它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党的工作所起的理论作用和方法作用。作者分析了历史过程的动力、规律和复杂性,研究了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人的历史共同体的发展,说明了生产  相似文献   

19.
学界在以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一度忽视了工艺学的视角。通过对马克思工艺学概念、研究对象和思想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思想中有一条隐性的工艺学线索,且对工艺学与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明确的界分,正是这一界分清晰地呈现了工艺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工艺学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理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概念、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工艺学通过具体劳动过程的独特工艺呈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性”,以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总体”的呈现。就此而言,工艺学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微观基础”和“隐性视角”,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构成了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显性视角”。工艺学在当今还呈现出重要的现实价值,尤其在智能革命时代,工艺学是切入当下时代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