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高校大学生家庭教会信徒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督教家庭教会近年来在高校校园传教十分活跃,家庭教会大学生信徒不断增多。课题组以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高校的家庭教会大学生信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会大学生信徒对基督教的信仰更多带有终极追求的成分,对教会活动表现了很高的热忱。他们加入教会的途径多为传教的结果,入教与排遣不良情绪有关。他们的价值观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显示了比较多的消极倾向。从差异性的角度看,男生信徒、教育、心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信徒最值得关注。对于家庭教会的大学生信徒应当区别不同学生,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  相似文献   

2.
马相伯与英敛之是近代中国天主教著名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教会为西方传教士所掌控。针对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论点,他们推崇学术传教路线,劝勉信徒研习中国文化,为此校勘出版了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的著述、创建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马相伯和英敛之成为了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3.
吴忠武 《天风》2009,(4):26-27
教会内存在一种较狭隘的信仰观念,认为物质世界及其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俗”的、属世的、没有多少价值的;唯有教会才是圣洁的、属灵的。持这种“圣俗二元”观念的信徒对社会现实往往采取一种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信徒做生意是在事奉“玛门”。  相似文献   

4.
黄保安  夏新穗 《天风》2011,(1):20-21
教会如何处理好灵性建设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基督徒应当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基督教神学界争论的焦点。河南省灵宝市基督教两会旗帜鲜明地引导并鼓励信徒勤劳致富,在教会中大念“致富经”,以实际行动对致富问题作了明确的阐释,引起了河南省基督教两会的关注,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称赞。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教”是宗教虚拟化传播趋势的具体表现,是基督教在信息社会中继续生存、扩张的内在要求,是互联网技术进步、创新的必然产物。较之传统传教方式,“网络传教”具有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其“全球性”“全民性”“全时段”“全媒体”的“四全”特性,不仅赋予基督教会传播信仰、招募教徒的“利器”,而且还为其参与其他社会事务、拓展社会影响提供了“麦克风”和平台。目前,“网络传教”已成为主流教会公认的基本传教方式。未来,它的发展、演变将持续同步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变革。但其在促进全球基督教徒总量增长方面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更为深入的研究。A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建明 《宗教学研究》2000,18(2):96-104
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团体及传教士在华的医疗活动与基督教慈善精神、传教活动以及社会改良的关系。认为治病救人效法了耶稣基督生前的济世善举,既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有利民生的慈善事业。教会举办医疗的主要目的本是以治病施药为手段,吸引中国百姓信仰基督教,但在客观上却缓解了乡村和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推动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在藏区近现代涉外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宗教传播的角度看,西藏传教会无疑是不成功的,因为其始终未能实现最初设定的"进驻拉萨、归化西藏"的传教目标。西藏传教会成立之初,巴黎外方传教会总会和罗马教皇"钦定"的西藏传教会筹建者——巴黎外方四川传教会主教马伯乐之间就进藏困难、路线、西藏教务归属等问题曾产生过巨大分歧并展开激烈的争论。二者的分歧和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是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矛盾的一种体现。揭示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失败的原因,对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西方宗教在藏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第三个一千年来临的时候,中国教会在上帝的眷顾下,正走向充满希望的远景。 近年来,教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趋势:信徒平均年龄逐有下降,总体文化素质不断上升。好多知识分子纷纷走进教堂,投奔教会的怀抱。 自从教会不再兴办学府作为一种传教方式以来,知识分子在信徒中比例的上升恐怕是空前的。 以前,知识阶层的人士对基督教抱有冷漠的态度。导致这种状况,至少有两种原因。首先,福音是伴随西方的文化并用其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9.
高英 《天风》1996,(1):2-3
读经:林前12:27 教会一词在福音书中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主耶稣说,他将把他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第二次是当他向门徒们确定有关处理信徒之间问题的原则时提到,若有犯罪且不肯悔改的信徒,就应当告诉教会。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7,(1)
经典世俗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中国乡村基督教传播现象。具有多维形态的基督教不仅蕴涵"人—神"结构的精神信仰体系,而且包含"信徒—教会"结构的地缘信众网络。在传播过程中,信徒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体验和对教会组织的集体归属合二为一。嵌入熟人社会的教会组织实现功能延展,发挥出生活互持、生产互助、纠纷调解等社群功能。基督教不仅为信徒提供了超越性的意义世界,而且提供了具有独立评价体系和交往规则的关系网络,成为一种"社区性宗教"。基督教迅速传播反映出结构转型背景下村庄社会竞争加剧;村庄非正式规范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和执行,针对弱势群体的越轨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弱化,村庄公共品供给不足。需要将宗教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切实解决宗教传播反映出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圣民 《天风》2003,(5):22-23
在教会中,尤其是一般平信徒,对教牧同工有一种期待,透过教牧同工美好的形象,感同身受上帝对人类善美的赐予。 实际上,牧者的形象是不同的,他(她)有很多示范性,对信徒的影响是非同一般。当你站在圣台上,信徒会将你看得很神圣,你的很多方面都会被放大,当你从台上走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形象还在起着作用。教牧同工在信徒的心目中,无  相似文献   

12.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相似文献   

13.
一、讲台供应的价值 教会讲台具有严肃性、神圣性以及权威性.这里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对信仰、教会、历史、社会的阐述,都具有一定的号召性,成为基督徒和慕道友行事为人的准则.因此作神出口的人必须自己先被洁净、被圣化,必须实行"道成肉身",将健康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为讲台供应的帮助,再由讲台供应转化为信徒的社会实践和教会实践. 牧者不仅要在讲台上安慰、启发信徒,也要面对处境解决、协调信徒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文化的关系,引导他们活出积极人生.  相似文献   

14.
王嘉理 《天风》1994,(7):29-30
三、当今中国教会:在世而不属世 1949年以后外国在华宣教历史旨一段落,中国教会开始了三自爱国合一运动。由于极左路线和文革的摧残,1979年前中国已无有形的教会。在此期间,中国信徒用家庭聚会的方式保存了信仰,并且坚持传福音,扩张神的国。家庭聚会的实质还是地方自治、自养、自传的一种教会型态,颇像早期教会。  相似文献   

15.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一、城镇化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基督教在信徒数量、城乡信徒结构、教会牧养方式、社会参与方式、宗教供需关系等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1.信徒向城市转移,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基督徒大量向城市迁移,城市基督徒数量增长明显,城乡基督教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教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教会的信徒人数增长很快,按照传统的牧养方式,有时就会有信徒感到教会不够温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做好日常牧养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牧养的精细化。精细化,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追求更好。教会的牧养方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应固步自封,长久不变。现在教会里的信徒结构多样,不能仅用一种方式去牧养所有的信徒,平时要注意观察,深入思考,要对信徒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分群牧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通过确立政教分离原则逆转了与教会的关系,开启了政治现代化进程。分离的实质是限制教会染指政务。但历史表明,基于"神圣—世俗"二元化的政教关系并未完成宗教的去政治化。与此不同,中国的政教关系很早就实现了"以教辅政"的格局,但进入现代世界后仍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何绵山 《福建宗教》2002,(1):32-33,46
162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宣教士甘究士抵台,一方面为在台的荷兰人举行主礼拜,一方面向原住民传教。台湾基督教在1945年光复前只有台湾基督教长老会、真耶稣教会和台湾圣教会这三种教会,前两种教会与福建关系密切,影响大,台湾教会与日本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