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系统总结了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20年代到3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初期阶段;从4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的中期阶段;从80年代至今为第三个阶段,是阅读眼动研究深入阶段,从发展角度看,中的眼动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有很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该文系统总结了乐谱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历史。该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研究阶段;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阶段;第三阶段是深入研究阶段。在我国,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对于探索乐谱阅读的规律,提高有关人员的乐谱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文阅读及发展性阅读障碍眼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荣  邓铸 《应用心理学》2005,11(3):284-288,240
中文阅读眼动特征的评估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停留位置、眼跳、回视和注视时间等。基于眼动技术,并结合生理技术,研究者已揭示出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多方面特点和规律。但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这里总结了正常读者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并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外儿童阅读发展的眼动研究已逐渐成为阅读研究热点领域。本文就国外儿童阅读的眼动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从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的基本问题、字词、句子、篇章和相关理论等方面对儿童的阅读过程进行考察,总结其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最后,文章从阅读材料、统计方法以及研究设计几个方面对儿童阅读研究的方法性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中文阅读发展的眼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眼动,可以揭示其内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通过记录眼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100年前就开始了。在过去的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眼动记录仪的性能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快捷,数据分析因计算机化而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开展了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直持续到50、60年代。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数寥寥。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国外眼动仪产品也增多。国内的一些科研单位开始购置眼动仪,天津师范大学也于80年代末从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购置眼动仪一…  相似文献   

6.
吴迪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01,9(4):319-324
眼动技术在英文阅读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可以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在中文阅读研究中,眼动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文章讨论了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眼脑距离问题、知觉广度问题、阅读研究中眼动分析指标的选择问题等,希望能对没有进行过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中文阅读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中文单字词句的阅读知觉广度来探讨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问题。实验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移动窗口范式,记录了20名大学生阅读120个单字词句时的眼动行为,其中实验材料分5种窗口条件呈现。实验结果显示,单字词句的右侧阅读知觉广度为2个单字词,小于以往知觉广度的研究结果。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可能是词。  相似文献   

8.
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高中二年级学生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大约为注视点左侧一个或两个汉字到注视点右侧三个或四个汉字的空间;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正常阅读中的眼跳距离约为三个汉字的空间,在连续注视的过程中知觉广度有较小范围的重叠。  相似文献   

9.
对收录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370篇眼动研究文献(1980—2009年)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眼动研究从2003年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以阅读方面的实证研究为主,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文阅读材料和图片为研究材料,以Eyelink-Ⅱ和ASL-504眼动仪为研究工具,重点关注眼动指标和阅读指标;(3)天津师范大学是国内眼动研究的重要力量;(4)成果发表以心理学期刊为主,其中《心理科学》发表最多;(5)合作研究已成为眼动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6)大多数眼动研究受到各类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10.
句子理解是阅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其中,眼动分析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句子理解的三个阶段(视觉信息的提取,句子中的词汇识别和句子整合),探讨了眼动分析技术在句子理解研究中的优势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使用眼动分析技术进行句子理解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