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2,(10):81-82
本刊讯武昌佛学院是1922年太虚大师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以现代方式教学的佛教学院,当时培养了大批佛门龙象和丛林栋梁,如法尊、法舫、茗山、印顺、隆根等大德法师。他们为我国佛教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因故停办。1994年在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昌明法师主持下正式恢复办学。武昌佛学院沿用太虚大师当年办学体系,现有法师和教师共26名,分设男众班与尼众班。男众班设在有“小金山”之誉的千年古刹武昌宝通禅寺,尼众班设在环境幽静的武昌莲溪寺,实行“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办学方针。武昌佛学院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2,(6):90
6月4日,在国家宗教局召开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上海玉佛寺、陕西万寿八仙宫、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江苏海门教区主教座堂、湖北武汉基督教荣光堂、山西普寿寺、山东崂山太清宫、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江苏无锡市基督教堂、北京市雍和宫、江苏无锡开原寺、北京天主教宣武门堂等12个宗教活动场所介绍了  相似文献   

4.
凉月 《法音》1994,(10)
四五月间,佛教圣地五台山,山林苍翠,鸟语花香,一片清凉。地处五台之中的台怀镇,开始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迎来送往的时对。在信众中,行走着不少头戴草帽、身穿袈裟、举止文静的比丘尼,她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还来自海外。来者大多前往台怀镇东庄山坡上的普寿寺,在那里,开始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生活,学习律法。普寿寺便是由如瑞、妙音两位比丘尼于1991年开创的北方尼众道场——尼众律院所在地。在一个丽日当空、清风拂面的日子里.笔者拜访了这座有名的尼众律院。一行至尼众律院大门,见几位比丘尼手执铁锹,边说边走,看样子是要外出劳动…  相似文献   

5.
普寿寺在五台山。 一般人并不知道普寿寺这个名字,因为它偏居一隅,峻然不群,是个清净的所在。但是,如果你打听“尼众佛学院”,就连导游小姐也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向你夸赞个不停。其实,尼众佛学院就设在普寿寺内,后者即是前者。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2)
正爱国爱教,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是福建佛学院办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针。在进行佛教学识教育、建立正知正见的同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把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内容融入到佛学院的教育之中,是新时期对佛教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2,(4):50-52
福建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是一所集教育、弘法、研究、修学为一体的僧才培育中心,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办学方针,现在开始2002年度秋季招生。学制:沙弥大专班、比丘大专班、师资进修班均为三年。课程设置:唯识、中观、天台、俱舍、净土、律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印佛教史、基础佛法概论、大乘经论导读、寺院行政管理,以及文史、政治、哲学、书法、写作、演讲、计算机等。招生名额:师资进修班20人,比丘大专班40人,沙弥大专班40人。报考条件: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能超 《中国宗教》2018,(4):43-45
开展僧才的培养、僧团的管理一商是佛教界永恒的课题。干百年来,历代佛门大德高僧始终将僧才教育、僧团管理作为佛教之根本,从隋唐的丛林管理至近现代的新式佛教学院教育,无不倾注着一代代佛门大德对僧宝建设管理的心血与期望。  相似文献   

9.
豁光  阳光 《法音》2004,(8):26-36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又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往的僧众。丛林住持是经僧众普选,由十方名德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另据《大乘义章》卷十三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最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法堂、方丈、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建佛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着重从成员构成、制度规范、经济支持和权力体系四个方面对昆明市城郊宝华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代丛林的成员模式呈开放性特征,丛林内形成了僧人群体与俗众群体共同构建的制度化共命关系;丛林组织在现代建构中虽然采用了多元化的经济形式、网络技术等现代手段,但如果注意保持其宗教的神圣性,丛林更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丛林权力体系的现代建构有科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学历有高低、年资有深浅,甚至有智愚贤不肖等。平日所居住的人数总在百人至千人以上,在求道参学的生活中,流传了一些丛林术语,这些术语让我们了解丛林参学的情形。兹  相似文献   

12.
周红 《中国宗教》2022,(6):48-49
一、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的历史演变官学是指古代官方开办的学校。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则是道教仿照此规定,在道教丛林中设立的在固定时期进行的教学制度。早在唐代,官方有道教科举制度(“道举”),可视为道教丛林官学制度之滥觞。道举制度为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始设。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9,(3):17-17
本刊讯重庆佛学院创立于1992年,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华岩寺承办的西南地区一所汉语系佛教院校。学院以"戒、定、慧"三学为纲,以"智、行、悲、愿"为院训;以"三传并弘,偏重唯识"为办学特色;坚持"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管理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旨在培养爱国爱教、弘法利生、解行并重、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僧才。  相似文献   

14.
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吕建福传统佛教之培育僧材、续佛慧命,主要靠早期寺院的译经讲学及唐以后建立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最早虽由禅宗大德所创,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但后来佛教寺院凡规模较大者,无论宗门、教下,几乎无不实行丛林制度。这是因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作为丛林生活制度约束的禅宗清规对其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做出了审细规定。丛林在僧职体系中设置有大量财计人员,其选任主要依据修养、威信、才干等标准,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各种经济凭证、什物簿历和钱帛米粮的序时流水帐、分类帐、年终结算帐等构成了丛林内部的会计文书体系,各种帐式则规范了会计文书的编制。丛林通过严格守藏与清查盘点等制度措施以管理和保护常住实物财产。为做到合理支出,丛林也存在一定的预算控制管理。而财计人员的互相监督和公开算会审计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丛林财务管理活动的严谨性、透明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是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里的一句话。而我们道教的核心思想也是"无",讲究"无为"。凡夫俗子之所以是凡夫,都是"有事"的,都是被妄想执著这些"事"束缚的,即使是丛林这种清静之地,心灵没有经过打扫的人到了丛林也还是有事的,所以就要修行,把有事变成无事。无事的丛林,必是人人都有修行的丛林,所以无事就兴盛。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进入改革发展阶段,社会影响力也波及到其他各种宗教。挪威传教士艾香德来到中国后,受佛教影响,积极学习佛经,深入寺庙与佛教徒进行交流,参访南京支那内学院,撰写了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并依照佛教寺院制度,先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又在香港建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艾香德以较为开放的胸怀倡导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当时虽然没有得到人们特别重视,甚至还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所认同与接受,已成为世界宗教发展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重新回视艾香德所倡导的宗教对话就显得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丛林,通指禅宗寺院,所以也叫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释尊创立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  相似文献   

19.
正开展僧才的培养、僧团的管理一直是佛教界永恒的课题。千百年来,历代佛门大德高僧始终将僧才教育、僧团管理作为佛教之根本,从隋唐的丛林管理至近现代的新式佛教学院教育,无不倾注着一代代佛门大德对僧宝建设管理的心血与期望。在1992年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谈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说过一句令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怀的话:"在当前和今后,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成中国化的佛教。之后,又由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而创立了丛林制度和僧团制度,随之改变了僧众云游乞化的生活,也解决了僧众求学从师的困难。于是丛林教育随着丛林制度的发展而诞生。僧众持净戒守清规,四众和合。与此同时,“一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