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一次正式规定了听证制度,这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与国外行政听证制度相比较,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文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述作为协商性的行政听证制度;第二部分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从医者主体的角度处理医患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建立适时稳定的治疗关系现代循证医学的发展往往要求一个医生与他(她 )的病人保持 3~ 5年 ,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关系。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到的病人则多具易变性 ,他们难以与固定的医师保持相对稳定的治疗关系。而良好的治疗关系可提高患者对医师治疗的顺应性与主动性 ,使其认真执行医嘱 ,从而保证临床疗效。作者认为 ,现代医师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病人” ,而首先是社会化的“人”。与“人”的交往是治“病”的基础。任何治疗没有病人的配合都是困难的 ,甚至是徒劳的。“人”的特征是受社会各种因素及患者本质特性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  相似文献   

4.
AI技术正通过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方式,改变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改变人性。应当重视人类如何与AI相处的问题。尽管AI具有智能,拥有自我学习与自主自抉能力,但是由于AI没有意义世界与自由精神,AI不是主体,只是类主体。人类与AI的关系不是主体间关系,而是人与自身创造物及自身生活世界的关系。AI缺失想象力与怀疑批判精神,缺失意义世界,AI的认知、判断、行动选择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人类对AI的信任是有条件信任。人类自身命运的最终选择权不能无条件地交给AI。人类使AI置于自身有效控制之下的努力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生存悖论:人类通过极少数专业人员控制AI,这些人有可能通过控制AI而控制人类,人类在努力摆脱一种控制时,有可能陷入另一种新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泓  周章 《学海》2006,(5):150-154
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的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探讨生物医学活动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三种不同主体利益冲突的表现、危害及其特点,以期有针对性地促进人们对该领域利益冲突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探讨生物医学活动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三种不同主体利益冲突的表现、危害及其特点,以期有针对性地促进人们对该领域利益冲突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丽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3,26(3):504-507
近几十年核心家庭取代大家庭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使亲子关系研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一些研究[1]表明,老年人依然占据着抚育孙辈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隔代抚养中,祖父母代替父母的养育职能,使老年人在孙辈抚养中更是起重要的作用,祖孙关系及其功能更为重要。这里祖孙关系指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祖孙之间接触频率(身体卷入)和亲密  相似文献   

9.
从存在意义上说,行政对应的是社会,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所以,行政角色来源于社会的规定.行政只是社会的填充型结构,它置身社会之中,利用专业知识判断为社会服务.如果它不能被证明是有效且公正地完成其职能的话,行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行政伦理取向就在于服务社会,以促成社会活力和社会功能合理化.社会性的角色也要求行政伦理应为解决行政过程中引起的伦理冲突创造一个对话的平台,保证每一个相关人员的充分介入,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才能达成具有普遍意义且令当事人满意的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0.

采取主体间性的视角,对精神分析中以治疗关系为核心的工作实践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客体关系学派、拉康精神分析、人际精神分析以及主体间性精神分析在工作实践中的关注焦点与互动形式的差异,探讨患者主体与治疗师主体的主客关系的不同理念的演变,以及语言在主体间互动的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精神分析中的治疗关系与互动向着三个方面发展:治疗关系在根本上是超越的;治疗关系在实践上是双向开放的,是共同参与的;在工作实践中更关注语言诠释的主体以及非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郭成  何晓燕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6,29(1):133-136
自1976年Shavelson将自我概念区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结构及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在阐述学业自我概念的多侧面结构和等级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对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谁为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还论述了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以及要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加强以人民为主体的权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对科学的看法常常因为主体与客体绝对的二元对立而陷入困境,这个困境使得科学的真理观要么滑向客观主义的绝对主义,要么滑向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这两种立场都没有恰当地反映出主体在科学实践中的恰当地位和作用。我们将以上述方式所看待的主体称为不在场的(non-present)  相似文献   

15.
杨光斌 《学海》2003,(1):61-66
比较发现 ,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时期 ,在主导我国经济生活的三大权力主体中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 ,尽管一些行为具有非市场化特征 ,而行政机构在规制经济中具有鲜明的部门主义倾向 ,因而其市场化动力不足 ,因此 ,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推动市场经济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问题属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框架探讨医患主体间性问题,是认识医患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医患主体间性问题的实质是主体之间的“可通达性”问题。主体间何以需要“通达”、是否能够“通达”以及如何实现“通达”,是需要理解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主体间“可通达性”的实现,医患的“前理解”是医患沟通的主体间性起点和先验性基础,医患差异与矛盾是医患主体间性的重要表达形式,医学叙事是医患主体可通达性形成的重要通道,同时,医患主体的可通达性有赖于医学世界中多个主体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重要伦理思想——关心自己,福柯提炼出一条与现代主体形成模式完全异质的主体化模式。在其中,个体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获得关于与其所生活世界之关系的精神性知识,并根据这种知识进行开放式的修身实践。同时福柯结合现代人的境遇,提出现代个体能够通过持续批判自身与由知识—权力机制组成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属于现代人的修身实践。当代女性主义充分吸取福柯晚期伦理思想,提出性别研究也应积极地回到女性经验构成的历史中,持续批判女性与男权权力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藉此塑造基于女性现代体验的开放的修身实践。  相似文献   

18.
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立法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考察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结合国家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医疗立法的宗旨和发展趋势,得出如下结论:医患关系本质平等,医事法属平权法。医事法律关系本质平等,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现行医患关系立法体系下医患关系的某些特征,不能反映医事法律关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重要的认识论方法之一。其所指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等是对技法、学养、品格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描述,折射着书法创作主体的精神面貌。书法修炼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入到书家的精神显现,这是精神现象学阐释书家心理——审美——哲思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崔晨 《世界哲学》2022,(6):5-13
当代西方左翼的主体反思立足于西方传统工人阶级的式微。新革命主体形态的构建打破了主体的既定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因此可以说是一场“主体”概念的革命。其中,拉克劳、墨菲和奈格里寻找到一种从民主到革命的新主体建构路径。拉克劳、墨菲通过整合拉康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生成一种激进民主话语主体,将新民主运动政治现实引向民主式革命;奈格里依托斯宾诺莎的权力生产论、反契约论式民主以及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建构出非物质劳动的“诸众”主体,诸众在生命政治生产前提下的“出离”成为革命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