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具有良好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使用多水平建模,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的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途径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及学业成绩中分别有10.0%和33.3%的变异来自学生个体以外的学校因素。(2)在控制学生年级、性别、家庭背景和学校所在地、师资、学校学生总体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基本特征后,学校总体和学生个体知觉两个层次的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与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相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相对较强。(3)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受到学校所在地、学校师资水平、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调节。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处于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庭年收入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作用;对处于农村、师资水平较低、平均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相对更强的保护性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且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强度受到学校所在地、师资水平和学校学生总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一在学校班集体中,学生们关于男女学生交往的态度对其学习、生活及恋爱等产生重要影响。男女学生交往的极端形式是学生的早恋行为,这已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有关男女学生交往心理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见到。我们认为,了解男女学生交往的心理、调查学生关于恋爱的态度,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订有关政策,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将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浅析犯罪人格的形成过程》是“犯罪学”领域中一个值得深刻研究和探讨的关于犯罪的基本问题,对犯罪是个人身心演变观象还是纯社会现象呢?在本论中笔以五大影响来浅述犯罪人格形成的过程。即(一)犯罪的人格受家庭的影响;(二)犯罪的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三)犯罪的人格受化因素的影响;(四)犯罪的人格受地域的影响;(五)犯罪的人格受学校、工作场所等近邻的影响。当然仅从这五个方面研究论述这样一个关于“人格”过渡成“犯罪”人格的形成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做公安保卫工作的同志深感面对犯罪人格的变化在现阶段不断更新,实际观察难以适应形势的迫切需要,急需我们加倍从实践中继续摸索,为理论出更全面现实的犯罪人格形成过程发展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性教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文虎  雷良忻  黄海 《心理学探新》2003,23(4):39-41,54
目的:研究青少年学生性生理、心理的发展及性教育的现状。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江西省中学生性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江西省三县市4所中学的1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07岁,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96岁;(2)江西青少年手淫行为发生率较国外学生低,但对此行为更多表示否定态度;青少年有较强的异性交往愿望;(3)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教育未占主导作用,而女生在学校与家庭中受到的性教育显著高于男生;结论:江西青少年性生理发育正常,但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的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此外,青少年缺少必要的性教育,且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试谈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少年犯罪者,他犯罪的动机是偷窃,但发展的结果却杀了人,这就产生了偷窃与杀人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某种关系?与怎么会发生这种关系的问题。这种关系,在刑事心理学中称为:犯罪第一动机与犯罪第二动机之间的恶性转化。西方近年来,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这个犯罪动机间的恶性转化问题,逐渐成为各国犯罪心理学家们密切注意的问题。但他们中的有些论点,有不少局限,对某些关键问题,也不能作出使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莱斯根据多年研究指出:15—25岁的青少年处于“青春冲动容易犯罪期”。了解青少年冲动犯罪期的特征及原因,采取对策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危险期”,就能有效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据一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冲动犯罪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攻击性冲动”。产生报复他人、聚众闹事、寻衅斗殴、行凶  相似文献   

7.
态度元认知指个体对所持态度的主观判断(如态度是否正确、重要与否等),是态度强度的重要维度,并能在态度说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介绍态度元认知的主要成分(态度确定性、重要性及矛盾性),然后重点阐述新近对态度说服元认知过程的解释模型:认知加工精细程度模型(ELM),内隐-外显双过程模型(APE)和元认知模型(MCM),并从来源属性(来源可信度)、受众属性(情绪及身体动作)、信息属性(信息与受众的匹配程度)和情景四个方面阐释了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因素。未来可以在态度元认知成分及其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态度元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项对初中二年级超常与常态儿童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其特点是详细考察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情绪感受范围和层次。从得到的结果使我们看出,超常(高智力)班学生对学业内容有着比常态班学生更积极的情感态度;而超常班学生情感态度测量与学习成绩较低相关是出于他们的智力水平;另外,性别差异上女生突出的现象是由于青春期起始阶段。本研究显示,学业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仅基于较高的智力,儿童积极的学业情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R.T.Lapiere(1934)的经典研究揭示了态度与行为可能不一致的现象,引起了对这方面研究的广泛兴趣,同时又给人们意图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乐观设想蒙上了一层阴影。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领导看在作出管理决策时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顾虑——担心组织内外、上下各方面对决策的否定态度会引起抵制或反抗行为。笔者与许多领导者接触时发现,他们对组织乃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产生愤怒,并不能立即引起犯罪。根据犯罪心理学对情绪犯罪的研究,情绪犯罪倾向的发展,可分成九个梯级。一般学者认为,只有发展到第六梯级以上,才有可能进入激情性犯罪的危险领域。第六梯级以下的愤怒,一般是不可能产生激情性犯罪的(这是激情性犯罪与其它犯罪不同之处)。因为愤怒发展到六级、七级以上时,人就会被强烈的激情情绪所支配。这时人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考查不同群体(本地、外地)青少年朋友选择的特点,以及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群际焦虑在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905名初中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朋友提名(友谊数量和质量)、群际态度(积极情感与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量表。结果发现:(1)在本地与外来学生混合的学校中,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且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2)跨群体友谊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且这种"友谊效应"只存在于外地学生中;(3)跨群体友谊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群际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理性和情感的动态人际过程,教师一旦被学生称为“教师”,就始终处于学生的极精细、极严格的监督下。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合格的教师,就应该了解学生对教师的一般看法,基本态度,这将有利于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期待,有利于教师自觉地、有效地调节师生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抽样调查,从系统和发展的角度,对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进行较为全面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了解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否有年龄和性别特征,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文化背景(指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无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位少年给家长带来了灾难性的消息,他在幼儿时期智力迟钝,在学校里令人讨厌,现在因学业成绩低劣而被学校开除,通知上写着:“容许你继续上学对班级不利,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几年以后,他回顾他的学习问题时说:“我的智力发展是迟钝的,因此直到长大成人时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怀疑。当然,我能比小孩子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就这样,年青的艾伯特·爱因斯坦在被学校开除十一年后,发表了相对论,这一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建康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受到儿童本身心理(特别是情绪)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制约.而认识能力、以及态度、信念又对心理(特别是情绪)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比如Ajzen和Fishbein(1980)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儿童认智能力的发展对他们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指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普通学校选取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研究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交往成败归因向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对未来交往成功的期望值。(3)短时间内的归因训练对高中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面孔是社会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源,来自实验室或者真实案件审理的证据表明,面孔特征维度会对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面孔特征维度包括:面孔的吸引力、可信度、成熟度,面部的种族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审判决策过程中,这种面孔特征效应还受到诸如犯罪类型,罪行严重程度,决策者的思维加工类型、法律专业训练,个体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的调节。面孔特征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主要和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犯罪刻板印象的激活和特质推理以及情绪的唤起几个方面有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研究的生态效度;(2)面孔特征对审判决策影响的文化差异,重视本土研究;(3)各个面孔特征维度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4)如何去调整或者矫正审判决策中的面孔特征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54名大学生对学校抱有的犬儒态度与其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探讨了社会支持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犬儒态度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政策犬儒、学习犬儒和环境犬儒对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以政策犬儒的影响效果较为突出;学校犬儒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家庭支持、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以及朋友支持对大学生犬儒态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犯罪构成?我们知道,犯罪总是具体人(自然人)施行的具体行为。要正确认定犯罪,就要认真分析行为人的行为,看其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成立某种犯罪所要求的基本要件(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要件,犯罪才能成立,行为人才负刑事责任。否则,行为人就无罪,也就无需负刑事责任。过去,在习惯上把这些能使犯罪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国外养子女犯罪研究的基本状况。养子女犯罪研究是70年代以来在犯罪遗传生物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重要研究领域,一些国家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若干引入瞩目的研究结论,例如,遗传因素在犯罪中起一定作用,多次进行犯罪或进行严重犯罪的生父母对养子女的犯罪影响更大,生父母的遗传因素对女性子女的犯罪的印象作用更大。这些结论对探讨犯罪与遗传、犯罪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犯罪预测等问题,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