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鹤鸣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北距大邑县城十三公里,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现属灌县的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在东汉时同属江原县管辖。明代蔡长通撰《鹤鸣山迎仙阁记》云:“西蜀名山,甲于天下,而青城为十大洞天之一,其周回几十里,地脉衍迤,分支  相似文献   

2.
早在1993年4月19日,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主持即率众弟子,前来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寻根问祖,当年,鹤鸣山条件很艰苦,刘松飞主持察得实情,与飞雁洞弟子们,立誓要为恢复创教祖庭出力。为了弘扬道教事业,傅大师与省、市、县各级领导、道教协会的负责人员及飞雁洞弟子多次往返鹤鸣山  相似文献   

3.
明著名道士张三丰住鹤鸣山年代及其他卫复华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字三丰,号玄玄,自称清虚道人,邋遢道人等。清顺治张廷玉等撰《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清道咸年间,道教内丹西派之祖、长乙山人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  相似文献   

4.
鹤鸣山,一作鹄鸣山(鹄与鹤古音近,可通假),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成都一百四十五里,属岷山山脉,从雪山经鎣华山入大邑县境,与红岩、雾中、冠子、龙窝诸山一脉相连。清齐騤《鹤鸣山记》:“上应氐宿,氐宿为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天根“,青龙七宿的第三宿。“有大洞二十四,应二十四气,小洞七十二。应七  相似文献   

5.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蜀之鹤鸣山究竟在哪里?本刊曾发表过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的文章。现在蔡运生先生提出四川剑阁县鹤鸣山才是张陵创教地点的新见解,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刊登其来稿。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华阳国志》及《后汉书》均载:汉末沛国人张陵,客于蜀,学道鹄(鹤)鸣山中,造作道书,创立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此鹤鸣山之位置,据唐人李贤注《后汉书》云:“山在今益州晋原县西”。即现在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为了亲眼看看这块道教发源地,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至十七日,对大邑县鹤鸣山道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是历代道教界人士所崇敬之地。自近代以来,鹤鸣山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当今国泰民安,道教徒对恢复道教祖庭的辉煌寄予厚望。最近,四川大邑县政府与成都恩威集团决定共同在鹤鸣山兴建“道源圣城”道教文化旅游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四川省民宗局局长王增建,成都市民宗局副局长赵文,大邑县有关领导和恩威集团董事长薛永新等参加了1月17日举行的奠基典礼。奠基仪式之后,来自海内外宗教界、学术界、文化界、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道源圣城”的建设规划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据介绍,“…  相似文献   

8.
城山是道教名山,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都在成都市17个县(区)的区域内。但此二山,各在一地,一在灌县,一在大邑县,自古以来,都无异议,可是1981年出版的《宗教词典》却说“鹤鸣山是青城山的后山”,而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1981年出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1983年出版的《辞海·宗教分册》在词句上虽没有明白表示接受“鹤鸣山是青城山后山” 的说法,但同样地也将鹤鸣山这一词目抹掉(按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31日上午,经历了地震考验的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幡幛高扬。来自两岸四地的500余名道教界人士,云集鹤鸣山道源圣城,举行"中国道教界为汶川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  相似文献   

10.
四川成都市青城山道教协会 5000元四川成都市青羊宫道观 2000元四川成都市老君山道观 1000元四川成都市鹤鸣山道观 500元四川成都市大邑县道协 300元四川成都市九龙观道观 200元四川成都市道教协会 1000元  相似文献   

11.
元明道士张三丰,行踪游止神秘莫测。明永乐初,都给事中胡濙奉旨遍访三丰于秦陇蜀地。今甘肃陇南武都万象洞、成县金莲洞保留着几通(帧)与张三丰、胡濙行踪相关的明代碑刻、题壁,其中包括武都万象洞胡濙题诗墨书真迹和成县金莲洞张三丰题诗碑。这对考察张三丰、胡濙关陇行踪,探讨胡濙出使目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初夏的成都,草木葳蕤,生机盎然。6月5日至10日,由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和成都市道教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这里成功举行。青城山幽大道自然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成都又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谈中国道教的起源和传衍,就不能不说到成都,不能不说到鹤鸣山、青城山。鹤鸣山位于成都大邑县境内,是道教的发源地,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史载,东汉顺帝年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携弟子到四川鹤鸣山修道,因得太上老君授以道法,于是作道书24篇,创五斗米道(据说当时凡入道者须出米五…  相似文献   

13.
五斗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陵(即张道陵)创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亦称天师  相似文献   

14.
清代,来自武当山的陈清觉、张清夜、穆清风等道士相继入蜀,使四川全真道逐步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整个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方志资料为主,辅以金石、碑刻、文人游记、诗文及其他资料,对青城山、二仙庵、青羊宫、灌县二王庙、大邑县鹤鸣山、温江县龙盘寺、重庆府五福宫等四川地区的宫观及知名道士作了介绍,以期勾勒清代四川地区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龙门派发展的大致样貌,为日后总结清代四川道教的发展史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鹤鸣山记     
鹤鸣山,又作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公社三峰大队境内。其地古柏葱茏参天蔽日,鸟声啁啾,清脆悦耳,三面环水,双溪合流。古称“鹤鸣双润透龙泉”,即指此水。为县中八景之一,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其官观殿宇,迭经兴废,至文化大革命前,汉唐旧观和宋代勒赐重建的殿宇、遗址,俱已不见,惟明清两朝的建筑和一些古迹尚存,足供游人登临凭吊。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暇时常留心这里的文物古建和  相似文献   

16.
游鹤鸣山记     
久慕鹤鸣山,欲往参访,以路程遥远,未获偿愿。今年七月中旬,应邀到成都青城山古常道观讲学之后,下山小憩于建福宫。实在幸运得很,恰逢鹤鸣山迎仙阁住持张至益大师也在建福宫歇息。他是欲上山拜访青城山古常道观住持傅元天大师的,因听说傅大师已去成都,故在此留候。我与张大师在四年前曾见过面,老友重逢,自然感到亲切。语及鹤鸣山近况,张大师兴奋地说,古宫观现正在修复中,并十分豪爽地邀我去鹤鸣山一游。这对我来说,正是久已向往的事,欣然应邀。我们乘建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14日,道源圣城祖天师神像开光大典暨寻根拜祖活动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近百位海内外道教界人士、专家学者,与当地群众1000余人一起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张三丰全集》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知,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全真派道士。1314年,67岁的张三丰,因感人生光阴有限,富贵无常,入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学长生之道。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主要的隐居地却是武当山。相传他在武当山看到猫与蛇打架,于一夜之间悟出了“太极拳”的妙理。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武当山道教内家拳的创立和流传与张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张三丰之所以在内家拳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勤奋学习和钻研道教传统的内丹理论,并将此等理论应用于武术的习练与创新过…  相似文献   

19.
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外一百四十五里、大邑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三峰村境内。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得名,自汉至今,沿用无改。据《三国志》、《后汉书》、《魏书》等书载的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陵创建五斗米道,即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这里有参天蔽日的葱笼古柏;清脆悦耳的啁啾鸟声;长流不息的滔滔龙津;三面环水,双溪合流,俨如飘佇在荡漾碧波中的一座仙岛,或四周绿绕的天城。山之古观,据明代左翘《鹤鸣山记》载:“始建(结庐)于汉安徵士张道陵”,其后迭经兴废,永乐时。又两建醮坛,御赐药物经卷,嘉靖朝,再次醵金增饰,置产数百亩,以继往来宾客,清代以降,更建文昌等殿,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拥有太清(老君)、天师、紫阳、文昌、迎仙等一百多间观宇殿堂,建筑面积达二二○○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平盖治小议     
一九八九年七月初,大邑县西门外团结机砖厂一位姓冠的工人,在深2.3尺的土层中,掘出一枚铜质“平盖治都功印”章。印章三寸见方。印文篆体,细平正直,布局严谨,与金石图章资料记载相符。出土印章四周,均有汉砖。距印章几十公分处,有一铜质印盖。现均存大邑县文管所。 平盖治是张陵在大邑鹤鸣山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时所设的二十四治之一。《云芨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并序》中说:“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