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先秦名学史》是1915至1917年用英文写的一篇博士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先秦逻辑史专著,它系统地提出了先秦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独立体系,对研究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国逻辑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建议把它翻译出版。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接受了这一建议,并组织人员翻译。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2.
孙中原副教授的《中国逻辑史》(先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4万字,共八章:春秋末期中国逻辑学的开端、战国初期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墨翟、战国中期中国逻辑思想的争鸣、公孙龙和名家学派的终结、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建立——后期墨家、荀况的逻辑学说、吕不韦及其门客的逻辑观、韩非的逻辑论和辩论观。  相似文献   

3.
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逻辑史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是把邓析列为先秦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史于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5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及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作者把邓析列为先秦名辩逻辑的开拓者。会上则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应以《易经》为开端。因为,(1)《易经》是一部思维工具书,是一个符号系统,有一系列推演规则,而且  相似文献   

5.
早在中国近现代时期,一些文化学人就开始研究中国先秦逻辑史,时至今日,研究中国先秦逻辑的成果大量问世。关于中国先秦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关系一直是争议的问题。一些前贤认为墨家辩学就是亚氏逻辑,这种观念影响着当今逻辑史界部分学者对中国先秦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史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有没有逻辑,如果有逻辑,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自从梁启超开始研究墨家论理学(逻辑学)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西方逻辑学的争论.例如,梁启超、虞愚等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有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当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西方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逻辑学.建国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自1980年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以来,开始了有组织的学术讨论和集体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成果面世,出现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从这些著作和论文看,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国逻辑史界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逻辑史是名学和辩学史、是中国形式逻辑的思想发展史、是中国古代符号学史.  相似文献   

8.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1980年决定编选《中国逻辑史资料选编》(四卷本)。现在先秦卷和汉至明卷已编完,先秦卷可望下半年见书,因明卷和近代卷即将编完。该会原于1982年决定在编选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一部《中国逻辑史》,从先秦至五四共四卷,但为了使该书能更完整地反映我国逻辑思想发展史的全貌,于1983年年会上决定增加现代卷(从五四至1949),并决定在前四卷开始编写的同时,立即组织力量编出现代卷资料选。为了编好  相似文献   

10.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11.
沈有鼎研究先秦名辩学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有鼎先生(1908-1989)从3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晚周辩学,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没有停止在这个领域里的探索。他出版了《墨经的逻辑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墨经》、《公孙龙子》和古代辩者的论文,还多次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讲授先秦名辩思想的课程。沈先生在先秦名辩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推动了这个领域研究的进步。进入9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回顾本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特别是反思百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得与失。在此,探讨沈先生研究先秦名辩学所遵循的原则和所运用的方法,也许是有意义的。沈先生引…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的研究上,梁启超最早于1904年撰写了《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用西方传统逻辑的观点概要介绍了《墨经》中的逻辑思想。1922年,作为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在国内出版,也肯定了《墨经》六篇中有重要的逻辑推理学说。自此以后,《墨经》逻辑就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几乎所有涉及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通史或段史著作都把墨经逻辑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重点和主要代表,对墨经逻辑思想的发掘也越来越丰富。解放后还先后出版了四本墨经逻辑的专著,而且都把墨经逻辑描述为一个相当完整、相当科学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墨经逻辑学”或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那么《荀子·正名》之"正名"在于"正心",确立"名"的所指,以满足治国的要求。其"用名"思想是对圣人、君子之辩说的考量,形成荀子心学的论证体系。不过,《荀子·正名》将"正人心"的要求放大到一般的正名原则,又体现出先秦逻辑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任继愈主编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发展史》中的第一卷——《先秦哲学发展史》,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哲学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先秦哲学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探索。该书着眼于中国哲学逻辑的发展过程,以华夏民族的认识史为开端,说明先秦哲学如何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小来的曲折经  相似文献   

15.
<正>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诸子百家,各有创意,且有不同思维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必须了解中国哲学的源头;由于思想的内容是透过不同的思维方法而呈现,因此我们以"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为专栏主题,探讨先秦儒、道、墨、法各家的思维方法,以及"中国逻辑"的建构问题。在先秦儒、墨两家的思维方法方面,本人撰写《先秦儒墨思维方法之比较》,指出儒、墨两家以类推方法为主。类推方法涉及"故"的原因、理由,"理"的类型与层次  相似文献   

16.
先秦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逻辑思想,具有古代逻辑先进的思想特征。由于形式上与传统的西方逻辑结构不相同,所以在思维形式的共同原则之下,突出地形成了自己民族语言表述的特殊方式。同时,更由于我们古代文化科学不同的历史经验,特别是社会生产斗争中反映的政治伦理思想,促使它在整个“名言”的思维对象上,有了极为广泛而多样的综合性内容。因此,从纯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先秦逻辑思想的体系,基本上是古代中国独立创造的一个逻辑体系。这种体系的内容,除了结合自己民族语言特征,提出逻辑基本形式原理的解析外,主要任务是作为当时政治伦理的正名和实际政治斗争的名辩工具而提出的。截至战国末年的时候,代表中国古代逻辑的思想体系,即已在后期墨辩学者和荀子正名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但是春秋至战国之际,在许多名辩思想学说中,先后  相似文献   

17.
杨武金 《哲学研究》2023,(3):79-86+127
中国古代典籍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悖论,这是中国逻辑史和悖论研究领域中,学者们一直热衷讨论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典籍,《墨经》讨论了言尽誖、非诽、学无益、知知之否之足用、仁义之为内外等悖论。本文通过准确考察这五个悖论的含义和基本来源,初步认定它们多来自儒家或道家的主张。墨家对这五个悖论形成了或语义或语用角度的理解,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作了消解。通过分析悖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墨家所提炼和消解的这些悖论在本质上是逻辑矛盾,而儒家或道家所主张的论题则属于辩证矛盾,属于某种严格意义上的非逻辑悖论,即渗透了独特思想文化内涵的哲学悖论或科学文化悖论。区分两种不同悖论,或许更有助于把握墨家和先秦儒家、道家各自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思想成果,它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民族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不了解先秦就不能了解中华民族乃至东方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如同不了解古希腊就无法了解西方的传统文化一样。在先秦众多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名辩逻辑特别是关于矛盾律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先秦的矛盾律思想问题,着重说明先秦矛盾律思想萌芽、产生和发展的概况及其主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矛盾律思想”,不仅指先秦思想家对矛盾律的陈述或论述,而且还指他们在进行辩论,论证和反驳时对矛盾律的运用,及在运用中所涉及到的矛盾律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20.
墨家的"类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在丰富的类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事物间的类同和类异的考察,概括出了推类的称谓,明确了类推重“类比”的逻辑性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全面地阐述了有关推类的思想,并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从而使类推成为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但由于墨家的类推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政治思想交锋,即“辩”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又凸显出服务于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性、语用性的色彩。虽然推类也具有由“所然”进到“未然”的认知形式,但这是它的“弱势”,它的“强势”是描述、论辩、说服。所以,它所探讨的推理形式与思维内容相结合,所阐发的逻辑思想与政治伦理观点相结合,它是带有中国思想、文化、语言特色的中国古代逻辑,亦是墨家推类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