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5,(12)
<正>教会只有走进社会才能真正了解社会,过教会的社会行为去认识她的。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社会最终是通社会服务是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调节和相互关怀的行动,以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在教会内部,基督教作为社会团体,基督徒作为社会成员,常通过其社会服务来传递基督的爱,并借此表达基督教信仰的福音关怀。对中国基督教而言,教会的社会服务还是我们走出教会围墙的一扇  相似文献   

2.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3.
王保成 《天风》2018,(11):16-17
社会服务是教会公益慈善事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服务事工是教会的传统,也是教会的优势。近些年来,教会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事工,也成立了许多的社会团体,数量最多的就属养老机构,达到近400家。  相似文献   

4.
肖安平 《天风》2001,(2):18-19
教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教会只有融入社会,投入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随着时代和处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光与盐的作用.教会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统一的.今天只有正确处理教会与社会的关系,尤其在社会中树立起教会的良好形象,才能让教会在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使之更好地走向社会,体现出基督教特有的价值和地位,为民众所喜悦.  相似文献   

5.
姚增谊 《天风》2010,(3):26-27
<正>多年来,湖南基督教两会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认识到教会在引领信徒丰富灵性、敬拜上帝的同时,参与社会服务也是加强教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服务社会、关爱人群是教会与社会增进相互了解,提升教会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远来 《天风》2014,(10):22-24
带着满腔热血进入教会却屡屡受挫,这可能是不少新同工面对的难题.新同工如何适应老教会?笔者仅就自己的经历作几点探讨.一、改变自己而非改变教会新同工与老教会的张力也许最早是来源于一种心态:太急于改变教会.他们渴望的不是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教会,而是如何改变教会成为他们心目中那模模糊糊的理想化教会的样子.张力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7.
正因着天主的恩宠,中国天主教会获得了社会和民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对教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然而,这也让教会必须面对世俗更多的挑战。首先,任何宗教都有社会属性,天主教也不例外。如教会神职人员的家庭、社会关系,天主教与社会、政府的关系……因此,家庭、社会中的一些错误立场、观念和习惯就可能影响到教会活动,动摇教会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8.
张远来 《天风》2013,(5):22-23
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是基督教文化一个重要的范畴,在西方教会,社区服务是基督教会一项常规性事工,几乎每一间教会,无论大小,无一例外,均具备社会服务事工。但在中国,由于教会自身服务意识的淡薄及过去社会空间相对狭小,教会的社区服务还基本是一个新鲜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在要求基督教回归其原本的信仰和组织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本文尝试从基督教文化中的社区服务理念、社区服务的意义及参与社区服务的途径三个方面,浅谈基督教文化与社区服务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许圣义  李新武 《天风》2001,(2):20-22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你能容别人,别人才能容你,这是一个浅显的辩证法.教会负责人是基层教会工作具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负责人的素质是决定基层教会工作的关键.一个善解人意、知人善任的教会负责人,必然会使教会群体和睦,同工和信徒心情舒畅,教会管理事半功倍;而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负责人,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工和信徒的心理失衡,极易引发教会班子内讧,或者将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转嫁给信教群众.教会一旦发生些许混乱,教会在社会上的反响不好,教会形象怎能不受影响?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同工和信徒的团契精神失调,天怨神怒,教会管理质量无从谈起,教会管理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0,(4)
<正>中国基督教网站新开通两个板块:1.社会服务。主要报道中国基督教两会社会服务部的相关事工,也是您了解和参与教会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1.
教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教会只有融入社会、投入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随着时代和处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光与盐的作用。教会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统一的。今天只有正确处理教会与社会的关系,尤其在社会中树立起教会的良好形象,才能让教会在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使之更好地走向社会,体现出基督教特有的价值和地位,为民众所喜悦。  相似文献   

12.
一、角色定位信仰无国界,信徒有祖国。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平信徒应该既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既要服侍好教会,又要服务好社会。只有这样,我们基督徒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参与福传事业也才有基础和底气。如今,我们正处在伟大变革的时代,生活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祖国,这是天主的恩赐,也是我们的幸运。  相似文献   

13.
吴伟庆 《天风》2022,(10):30-32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北京基督教海淀堂的聚会时开时停,前前后后有四个来回.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教会的弟兄姊妹尽管盼望教堂能够早日开门,重新过上基督徒"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但许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线上的牧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信仰生活的简单化、形式化,恰恰是这种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激发我们思考教会的本质和功能,探索信仰生活的多样化、科技化的路径.尤其是疫情发生期间,海淀堂自觉与社会适应,转变理念,走出教堂,走进社区,服务社会,践行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12)
<正>个人行善看起来力量很小,但许多小小水滴,便能汇聚成浩瀚的江海。目前,"社会服务"对于教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会中每个人都认识到了社会服务的重要性,更不意味着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直到如今,仍然有人认为社会服务对教会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事,甚至是一个额外的负担。其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服务是教会在世上作光作盐、  相似文献   

15.
毛丽茹 《天风》2017,(9):20-21
只有在一片疏松的土地上,种子才能良好地发芽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教会也日益欣欣向荣,信徒人数与日俱增。教会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么,教会如何才能牧养好年轻人呢?以下是笔者的点滴认识。给年轻人一个成长的空间毋庸讳言,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过程。年轻人比较热情好动,争胜好强,充满了生命活力,令人羡慕。  相似文献   

16.
刘少康 《天风》2014,(12):24-25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牧人员,我们要面对教会内外日益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信徒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又需要面对迅速改变的社会,他们期望教会能提供切合时代的真理教导;另一方面,他们又盼望教会能在这现代化的社会中,扮演积极而有影响力的角色。因此,无论对讲坛、教会的方向和策略、现代化的办事效率、教会的社会行动和言论,信徒均有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邵珊 《天风》2018,(9):18-19
教会论所决定的教会牧养模式是一种教会处境化的产物,同时这样处境化的教会牧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实现教会本质。现今,我们正处于为中国教会"质"的腾飞而努力的时期。因此,探讨为教会带来质的提升的教会牧养显得格外重要。1.中国教会的牧养模式需要中国化我们首先要清楚何为教会牧养?教会牧养是指为了促进实现"教会作为教会之本质"而使用的综合性教会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讲台供应的价值 教会讲台具有严肃性、神圣性以及权威性.这里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对信仰、教会、历史、社会的阐述,都具有一定的号召性,成为基督徒和慕道友行事为人的准则.因此作神出口的人必须自己先被洁净、被圣化,必须实行"道成肉身",将健康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为讲台供应的帮助,再由讲台供应转化为信徒的社会实践和教会实践. 牧者不仅要在讲台上安慰、启发信徒,也要面对处境解决、协调信徒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文化的关系,引导他们活出积极人生.  相似文献   

19.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你能容别人,别人才能容你,这是一个浅显的辩证法。教会负责人是基层教会工作具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负责人的素质是决定基层教会工作的关键。一个善解人意、知人善任的教会负责人,必然会使教会群体和睦,同工和信徒心情  相似文献   

20.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