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刊登的陶富源同志的文章,提出人类社会形成和初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理环境的论点。这里,我想着重就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社会制度所起作用的性质谈些认识。对于人类初期的社会制度来说,地理环境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谁都知道,生产力最终规定着整个社会制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但是,生产力是历史地形成和  相似文献   

2.
《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九期刊登的《对生产力定义的质疑和探讨》一文,对目前流行的“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生产力定义提出了质疑。我认为,把生产力说成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妥的。但是,这篇文章把生产力定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文在坚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作为总体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还是构成生产力的某一因素起着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分别有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各自的社会基本特征。作者称这些特殊的生产要素为“第一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力、奴隶社会的劳动力(奴隶)、封建社会的土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第一生产要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上述论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利用外部自然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组合的复杂系统。不但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因此,不仅要对生产力各要素作分析,更要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它。在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中,人类改造外部世界所必需的各种现实的物质手段和力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手稿和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存在着一个生产力系统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物质生产力在原始社会中表现为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力则是既得的生产力,同时还表现为一般生产力。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包括《资本论》第二、三、四卷)中关于生产力有诸多提法,如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等,准确把握这些提法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关键。一、既得生产力与自然形成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简明辞典》出版优素福最近,由郑勉之先生主编、安士伟阿訇审定的《伊斯兰教简明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该《辞典》由江苏省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0万字。编撰队伍以穆斯林学者为主,副主编张志诚、米寿江、华涛...  相似文献   

9.
《简明心理学辞典》,阿·南·彼特罗夫斯基和姆·格·雅罗舍夫斯基主编,勒·阿·卡尔宾科编辑。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85年版,约30万字。这是苏联最新出版的一本内容新颖、选材精炼、文字通俗、理论性强的心理学辞典。由人民出版社组织鲁群等同志集体翻译,  相似文献   

10.
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基本的范畴之一。但是,在理论界,对这个范畴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分歧。就我所见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和论文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社会形态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总和,其中包括生产力。(徐飞:《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吗?》见《国内哲  相似文献   

11.
评《伊斯兰教简明辞典》《伊斯兰教简明辞典》,郑勉之主编,591千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责任编辑:府建明。郑勉之先生主编、安士伟阿訇审订的《伊斯兰教简明辞典》,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二介绍伊斯兰教知识为主旨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2.
去年年底,一本新版的书在苏联的书店里轰动一时,几天之内,10万册书被抢购一空。是本什么书如此畅销?它就是修订和补充后的新版《无神论者袖珍辞典》。这本辞典最早发行于1973年。在苏联,论述宗教问题的书总是不易出版,即使是以间接的手法谈到这个问题也不行。所以,这部280页的简装书,尽管它只是为“从事无神论工作的宣传者、讲演者和组织者编集的”,但对人们还是具有“禁果”的一些吸引力。这部辞典,以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为基础来规定辞目的定义。例如:宗教或者是纯粹的迷信或者是“人民的鸦片”。上帝吗?这不过是一个“用来维护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评价善恶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伦理学界的传统看法是:在历史上,人们的行为凡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就是善的,凡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是恶的(参见六十年代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八十年代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书)。在国外,也有的学者持这种看法。例如,德国学者弗朗兹·路埃赛尔在《伦理学中的客观标准》一文中明确写道:“我认为伦理学中的最基本的客观标准是:一切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规律的事物是善的。一切违反这些规律的事物是恶的。符合或违反这些规律的程度高低,则又决定事物的较好或较坏。”(参见《学习译丛》1958年第8期)  相似文献   

15.
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据笔者的粗略考察,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对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在这些不同的表述中,有些涵义较为接近,有些涵义又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指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①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把生产方式定义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人们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是用手工工具呢,还是用大机器;(2)  相似文献   

16.
苏联伊·谢·康主编的《伦理学辞典》,最近,已由王萌庭、周纪兰、赵可、邱濂译出,王萌庭、李先焜、赵可校订,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辞典共有四百余条目,既有伦理学一般名词概念的简明解释,又有伦理学家和各种伦理学流派的扼要介绍。它是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和干部了解  相似文献   

17.
Ю.К.普列特尼科夫是苏联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迫切问题研究室主任。1982年,本刊发表了他的文章《进一步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以他为首的所谓“活动论”派关于构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该文在苏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他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论》一书(三卷集)就是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写成的,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在构筑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方面的开创性著作,该书即将在我国翻译出版。此次本刊编辑利用赴苏学习之机,走访了普列特尼科夫教授,请他就有关问题做了回答。下面即是此次谈话的译文。(根据谈话录音整理并经普列特尼科夫教授审阅)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最流行的劳动定义是:“劳明是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需求日趋丰富多样,人类劳动的形式也越来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兼与王贵明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明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一文,批评了权文荣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有其特殊性:原始社会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后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是既得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