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村4-6岁幼儿性格发展与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国彬  范存仁 《心理科学》1993,16(6):333-337,368
本文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4—6岁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分别对儿童的性格特点评分,并要求家长对家庭教育方式评分。结果表明,儿童的一些优良性格品质与父母的某些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性格特征上,没有发现独生与非独生予女之间有明显差别;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评分之间有高度相关,说明本调查信度是高的。  相似文献   

3.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是在北京城区六个日托幼儿园所作的关于5至7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某些个性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被试有138名独生子女和127名非独生子女,其中男孩120名、女孩145名。观察了五类行为:独立性、助人行为、依赖性、攻击行为和友好行为,这五类行为共有16个观察项目。在所有三个年龄组,非独生子女在依赖性,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等方面的平均得分总的来说略高于独生子女,但是没有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只有五岁组在独立性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5)。对被试家长问卷的分析也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大多数项目和年龄组都没有显著差别。只有独立性这一方面在五岁组差异是显著的。我们还比较了性别差异,在所观察的五类行为中除了助人行为之外,在依赖性、独立性、攻击性行为和友好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友好行为方面女孩比男孩表现好,而男孩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  相似文献   

5.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随机抽取36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提示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1)提示对3~4岁和8~9岁儿童几何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9~11岁儿童词语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11岁儿童数字类比推理成绩均有影响;提示对3岁和8~11岁儿童关系图形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提示对3~4岁和8~11岁儿童故事类比推理成绩有影响;(2)提示使原本不会类比推理的3岁儿童能够初步进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7.
独生与非独生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广州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可能造成的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分别在广州七所小学一年级和五年级中选择了146名和171名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用11项认知能力测验对这些儿童进行测查。一年级独生儿童在言语记忆和一般常识项目上的成绩优于非独生儿童。研究认为,一年级独生儿童在与一般认知能力有关的项目上具有优势。而五年级的独生儿童在认知作业成绩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优势。另外,独生男童在一般常识方面优于独生女童。作者用独生儿童受到较大的父母关注和投资来解释一年级独生对非独生儿童在认知方面的优势。随着儿童的自然成熟和学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从而使五年级独生儿童未能在认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Y—G人格测验量表对高中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如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干事效率高,喜好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指导性等优点,但也明显存在主观性强、合作性差的弱点。二者人格特质的差异是,独生子女在神经质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合作精神却比非独生子女差;在人格类型上,独生子女B和B'型人格少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者较少。  相似文献   

9.
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红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02,34(4):65-69
研究了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被试为 4岁到 5岁儿童 4 2名 ,男 19名 ,女 2 3名。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为控制组、单维组、双维组 ,采用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类比推理材料。结果表明 :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单维类比推理能力已接近形成 ,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但年龄差异显著 ,其中 5 5岁组儿童明显优于 5岁组 ,5岁组和 4 5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5岁组显著优于 4岁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4 5~ 5 5岁为儿童发展双维类比推理的“快速增长期”。实验中没有发现“练习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45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独生家庭的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显著优于非独生家庭;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的父母冲突没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母子亲密与母子冲突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父子亲密与父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母子亲密在父母冲突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没有差异,母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仅在独生子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母亲应尤其注意将父母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消化在夫妻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11.
12.
13.
l'A. présente une analyse behavioriste du développement de l'enfant, qui est l'application à un domaine spécialisé d'une approche behavioriste de la psychologie générale. Il montre tout d'abord ce qu'est l'analyse behavioriste, en examinant successivement quelle philosophie de la science elle implique, et quels en sont les concepts, les principes, les bases méthodologiques essentielles et les applications pratiques. Il évoque, ensuite, comment se posent dans une telle perspective, les problèmes que I'on retrouve constamment dans l'étude du développement de l'enfant : liaison entre hérédité et milieu, nature psychologique de l'enfant, stades du développement, recherches des moyennes par âge ou recherches longitudinales. Il termine par un bref bilan des contributions de l'analyse behavioriste à l'étude du développement de l'enfant, en s'attachant particulièrement au fait qu'elle a fait progresser les méthodes de recherche, permis de préciser et de compléter les concepts et les principes, et démontré la valeur pratique des principes.  相似文献   

14.
15.
朱智賢 《心理学报》1961,6(1):22-34
意識的起源問題是宇宙三大奥秘之一,是心理科学上的根本問題。 在心理科学中,意識的起源問題,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研究的:一个是从种系发展方面来研究,这就是动物心理发展史和人类心理发展史;一个是从个体方面来研究,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方晓义  董奇 《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192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被试,通过学生对8个方面亲子冲突的评价,探讨初中生亲子冲突的特点。研究发现,(1)初中生早期的亲子冲突处于较低水平;(2)与母亲的冲突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女生尤其如此;(3)多数亲子冲突随年级而增加;(4)在多数冲突上,男生与父母的冲突多于女生;(5)亲子冲突最多的三个方面为日常生活安排、学业和家务,而冲突最少的为隐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