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 ,一类是修成的 ,一类是降生的 ,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 ,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他们虽然在人神之间相会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 ,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道教的女仙也有人仙和神仙之分 ,《列仙传》和《神仙传》里的女仙基本上是人仙 ,而到了《墉城集仙录》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里 ,就并存着人仙和神仙两类神仙了。从性别的角度检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神仙 ,可以明显地看到 ,归属于人仙的女仙并没有摆脱一个男性的框架 ,而由神而仙的女仙才真正是宇宙和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么是神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4.
道教中的谪仙观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中国宗教》2012,(7):58-59
"谪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本文以白玉蟾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相似文献   

5.
神仙是唐前地理博物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从《山海经》到《十洲记》再到《博物志》,地理博物小说神仙世界的内核经历了从"巫"到"仙"再到"人"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小说对神仙环境、神仙人物、神异物产等内容表现方法及侧重点的不同上,这映衬出了不同时期仙道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原始宗教向人文宗教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7.
神仙传记     
记述神仙事迹的著作。神仙的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至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深信寻求。于是神仙传说,遂累见于史传之中。随道教之兴起,记述神仙人物事迹的专著——《列仙传》,也随之问世。企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理想,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而可学,体现了道教的要求。《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道诗     
李白(701~762)有“谪仙”、“酒仙”、“诗仙”之称。在他浪迹天涯的一生中,“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太白之曹南序》),44岁时他从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李白以其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写下了大量惊世骇俗的道诗。18岁以前就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绿…  相似文献   

9.
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  相似文献   

10.
论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洪通过论证“神仙存在,仙可学致”,阐述“形神相卫,内修外攘”和 宣扬“立玄为本,思神守一”,将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系统化,创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神哲学形态。通过葛洪,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的过度,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高扬生命的主体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涉及不少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和在医学、药学、养生学、化学等方面很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