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这是近年来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鉴于创新是一项兼具“探索”与“利用”双元特征的活动, 懂得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就成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的微观视角, 从“组型”与“构型”两方面探索了解决这一悖论关系的方法。具体而言:(1)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团队领导行为之间的互补效应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 (2)在合理的“成员认知风格-工作角色要求”构型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进一步地, 还基于阴阳哲学思想研究了解决团队创新悖论的内在机制。为论证相关理论命题, 将开展三个研究模块,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相关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从微观视角研究团队创新前因、悖论管理方法的理论成果, 还将为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珂  田喜洲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36-1646
组织中的高质量联结(HQC)指工作中短期的积极互动关系。它能使交往双方体验到活力、积极关照与相互交融, 并具有高情感承载力、关系张力与联结力三个特征。目前, HQC已成为积极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它不仅对个体生理健康、工作态度、学习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还能通过组织过程、高管团队的决策与张力、团队创新力作用于组织。而认知、情感和行为机制是构建与强化HQC的重要方法。未来HQC研究需要对其影响因素、构建与强化机制间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双元领导基于"两者/都"的认知思维,将相悖领导行为统一协同,为破解组织发展中创新与效率的悖论提供了新思路。鉴于已有研究尚未验证双元领导能否提升双元绩效(创新绩效×任务绩效)及其内部机理,构建如下研究思路:1)借鉴双元行为、双元文化概念提出双元绩效的概念,分别从组织和团队层次验证双元领导对双元绩效的预测力;2)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双元领导通过制定/实施柔性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继而积累人力资源柔性实现双元绩效的多层次连续中介模型。理论上,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整合领导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两大领域,揭示了双元领导影响组织/团队绩效的新机制。实践上,为如何实现双元绩效和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念是个体、团队和组织共有的属性。认知过程取向的正念在个体、团队及组织层面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托信息加工理论, 基于认知的正念在组织中各层面的衍生过程可从4个阶段(刺激-觉知-识别-反应)进行解析, 其干预可依据衍生过程中的注意力与互动等关键要素入手。未来研究可发掘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发展认知取向正念的心理学内涵, 检验不同层面正念衍生过程及基于认知干预的有效性, 并尝试构建个体-团队-组织正念递进补充与反哺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差异化-整合化”框架,探讨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增长的影响(研究1)以及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的中介作用(研究2)。本研究通过对360名新大学生组成的90个课程团队、进行为期3个月(研究1)和656名员工组成的74个创新团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研究2),分别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潜在差分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团队反思训练正向影响团队双元增长趋势;(2)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中介了团队反思训练对团队双元增长趋势的正向影响,即当团队接受反思训练后,团队元知识共享与观点采择水平提高,进而使团队双元水平上升。研究支持团队反思在促进团队适应能力、提高双元水平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其内在机制。同时,研究对揭示团队双元的动态性与提升复杂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界定的是组织员工出于维护组织的利益而做出的不道德行为。UPB在组织中难以被识别, 却可能给组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兼具亲组织性和不道德性, UPB的研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有必要明确UPB的来源与界定; 亦有必要借鉴“不道德行为”的解释路径, 从理性决策和直觉判断两个解释机制对UPB前因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理论归纳梳理, 形成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亲领导不道德行为和亲团队不道德行为的细分研究, 中国本土背景下企业所有制形式对UPB理论模型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以及角色压力对UPB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企业高声誉通常被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竞争优势。然而, 无论是在常规情景(企业正常经营)下, 还是在危机情景(爆发妨碍企业正常运营并可能伤害企业的事件后)下, 企业高声誉都可能对企业和员工产生负面影响。高声誉的负面效应源于企业声誉的微观心理基础, 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情绪。其中, 在常规情景下, 高声誉通过认知和情绪机制分别对企业和员工产生负面效应; 在危机情景下, 高声誉主要通过认知机制恶化危机给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声誉的负面效应受到个人、组织和市场等多层次因素的调节, 且常规和危机情景之下负面效应的边界条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高声誉各维度在常规和危机情景下负面影响的独特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研究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拓展高声誉对企业员工的负面影响, 探究高声誉负面影响的动态变化, 以及开展有关高声誉负面效应的元分析。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5):150-157
已有文献对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各异,甚至相互矛盾。本文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行业差异下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资源,其特征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影响;(2)分别从同质性和异质性两个角度考虑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者与行业特征产生了不同的交互作用,对于企业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部行业环境和内部价值资源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将行业因素引入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不同行业特征下的企业进行合理的高管团队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组织惯例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性和效率,但有时也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变得无价值,甚至老化过时。建设性偏差正是一种来自员工的、自下而上的组织惯例创新与变革的推动力量,但规范挑战的本质使得建设性偏差很难在个体层面展开或是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本项目聚焦于团队建设性偏差,在编制相关行为量表与事件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事件系统理论与团队认知-情感的双重过程视角深入探讨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形成与影响过程,包括:分析组织惯例僵化背景下团队建设性偏差的形成过程;探索团队建设性偏差与组织惯例更新的倒U形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以往建设性偏差研究的推进,而且还能为探究组织惯例演化的黑箱过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组织匹配、资源保护和认知坚韧等理论,考察了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机制以及认知坚韧于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395名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人-组织匹配显著负向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在人-组织匹配与员工离职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认知坚韧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即相较于低认知坚韧水平,高认知坚韧水平更有助于缓解低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组织成员地位通常是指组织内个体受组织其他成员尊重和钦佩的程度,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一个心理学构念。虽然组织成员地位与权力、阶层、面子、基于组织的自尊等概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组织成员地位主要受到外在显性因素(形体特征、人口统计特征)、内在心理因素(人格、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神经生理因素(睾酮激素、皮质醇激素)的影响,并能够对组织成员的认知、情绪、行为和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区分组织成员地位的维度,探索组织成员地位的生物学基础和文化差异,关注组织成员地位的动态演化及其后果,并检验团队和组织层面地位分布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主动性人格与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瑶  甘怡群 《应用心理学》2008,14(2):118-128
本研究的目的:考察主动性人格在中国企业内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性及个体-组织匹配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研究以三家中国本土企业的253名员工为被试,使用修订过的主动性人格量表。结果:(1)除了大五人格和社会赞许性之外,主动性人格还可以解释工作绩效8.5%的方差变异;(2)整体分析时只有团队导向因素显著,单独分析时高新独资企业中注重细节因素、团队导向因素和结果导向因素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民营企业中尊重员工因素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国有企业中革新性因素和团队导向因素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主动性人格可以有效地预测工作绩效,个体-组织匹配则根据不同的企业组织,不同的因素在主动性人格和工作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关于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都有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团队心智模型相似性与正确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敏  白新文  林琳 《心理学报》2014,46(11):1734-1747
现代组织越来越依赖团队进行创造与创新活动, 团队创造力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理论指出, 与个体类似, 团队也是信息加工者, 团队决策实质上也是信息搜寻、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从团队认知角度开展研究是团队创造力领域的新方向。鉴于此, 本研究从团队认知的角度出发, 探讨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基于80个信息平台运行维护团队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心智模型的相似性与正确性均能影响团队创造力, 但方向正好相反。心智模型相似性负向预测团队创造力, 而心智模型正确性则正向预测团队创造力。两者还共同影响团队创造力, 当成员心智模型正确性高且相似性低时, 团队创造力最高; 而当成员心智模型彼此相似但错误时, 团队创造力最差。本研究首次将团队认知和团队创造力两个研究领域结合起来, 研究结果有望丰富和拓展两个领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给组织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组织往往对员工提出高的绩效要求, 绩效压力已成为普遍现象。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绩效压力的消极效应, 存在忽视其积极结果及理论视角较窄等不足。因此, 系统、全面地认识绩效压力的双刃剑效应, 有助于组织充分发挥绩效压力的积极效应及阻遏其消极效应。通过系统地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 在将绩效压力影响效果的研究分为积极、消极和二者并存的曲线效应三个类别后, 引入压力认知评价理论、资源保存理论等理论厘清研究背后的解释机制。最后, 基于以上梳理分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组织中绩效压力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边界条件, 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组织中绩效压力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宁  张雨青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性格优点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它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及其表现。文章对性格优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严瑜  李彤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307-1318
梳理和归纳了导致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组织事件, 包括团队层次的不作为领导行为和领导不文明行为以及个体层次的同事不文明行为。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对受害者反转为实施者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说明, 如果组织事件的强度足够引起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 则其可能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进而实施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受害者的控制化信息加工可以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即学习过程, 归因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认知两者在不文明行为受害者角色反转中的作用, 以及工作领域之外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并且能够使用日记研究法进行验证; 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旁观者反转为实施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适应性绩效: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绩效是指应对工作要求和环境变化的各类行为。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适应性绩效与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可能存在内容上的重叠, 有关适应性绩效的具体结构维度还存在争议。一般认知能力、知识技能、大五人格、自我效能、组织内的人际支持和环境支持, 以及组织外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对适应性绩效具有预测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适应性绩效的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谢宁  王程  吴艳红 《心理学报》2009,41(5):424-432
通过比较注意线索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共线性和相似性知觉组织的影响,探讨了知觉组织老年化的原因。研究发现,注意线索对年轻人的助益更大,对老年人的助益较小,符合抑制控制理论的研究假设,同时本文还对加工速度、基本感觉能力等可能引起认知老年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发现了知觉组织中与阅读习惯一致的方向偏好,无论在有无注意线索的条件下,135°方向上的知觉组织都快于45°方向上的知觉组织。  相似文献   

19.
组织学习整合理论模型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如何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定义的根本假设、组织学习层次、组织学习过程、内部推动因素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的界定以及整合的组织学习模型,它包括:个体、团队、组织层、组织间四个学习层次,获得和产生、解释、整合、制度化四个心理和社会互动过程,反馈学习(feedback)和前馈学习(feed forward)两个信息或知识流动过程。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心理所有权的理论基础,整合了组织心理所有权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念,阐述了组织心理所有权与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①对组织的心理所有权与员工态度以及工作行为之间具有积极的关系;②心理所有权有助于解释员工的工作责任及其行为;③心理所有权对员工绩效的预测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