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重加工模型将社会认知加工区分为外显认知加工和内隐认知加工。上世纪80、90年代涌现出来的双重加工模型关注加工的条件,重在对心理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解释;进入21世纪后,模型强调加工所依据的原理,强调模型的包容性和应用范围。双重加工模型为人类行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但存在术语较多,对两种加工的界定含糊等问题,其中双重加工的单一系统论与双重系统论引起的争议最大。在对双重加工模型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后指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1)将间接测量的正式加工模型引入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中,可对双重加工的本质内涵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2)将个体差异纳入到双重加工模型中可以提高双重加工模型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2.
袁登华  付春江  罗嗣明 《心理学报》2014,46(10):1534-1548
为了探讨品牌印象的双重结构及其形成与改变的心理机制, 在双重加工模型理论基础上, 采用2×2×3完全随机被试间实验设计, 先后进行两个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显品牌印象的形成与改变遵循规则加工, 内隐品牌印象的形成与改变遵循联想加工, 说明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心理结构, 为双重加工的双重系统观点提供了新证据。Smith和DeCoster (2000)的双重加工模型未考虑被试对信息的卷入程度对联想加工和规则加工的影响, 使其理论解释力不够, 此研究结果正好在这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知识和试题双重结构模型"重构成"推理题与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包括:(1)"双重结构"是指在人类的推理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结构,即"推理题的内在结构"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结构";(2)推理者对完成推理任务所需要的"推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理性加工"还是"非理性加工";(3)判定推理结论的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两种判定标准,并由此决定其推理性质是属于"逻辑加工"还是"非逻辑加工"。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选择性注意如何影响行人整合交通信号中的多感觉加工优势,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操控交通信号类型(视觉/传统视觉信号灯、听觉、视听觉/有声信号灯)和信号呈现位置(线索化位置、非线索化位置)两个变量,分析被试对视觉、听觉、视听觉三类刺激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并通过对相对多感觉反应增强值(rMRE)和竞争模型(race model)的计算,对多感觉加工优势效应进行量化。结果发现:有声信号灯能够产生多感觉加工优势,选择性注意会减弱有声信号灯的多感觉加工优势。该研究结果为有声信号灯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且提示应当避免在环境中设置容易引起行人选择性注意的设施。  相似文献   

5.
加工流畅性在近二十年来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人们深入了解认知-情绪的相互作用机制很有价值,与决策、直觉、审美等领域的研究也有密切的关系。流畅性-归因模型和流畅性-情绪联结模型是解释加工流畅性效应的两个竞争模型,笔者分析与评价了这两个模型的观点与证据,提出了建立双系统模型的初步设想,并对未来如何根据双系统模型的观点进一步开展加工流畅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最近研究者发现,人们对决策任务的加工随表述的语言形式(母语/外语)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出现外语效应,并基于双加工模型提出了直觉(即情绪)加工被弱化和审慎(即认知)加工被增强两种理论解释,且均获得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本文概述了外语效应及其心理机制的主要研究文献,并指出由于既往研究范式无法分离情绪与认知加工两个子过程的效力,未来研究应利用加工分离程序以及负性情绪与认知加工阻断技术,深入考察外语对直觉加工和审慎加工的影响,以阐明外语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对不充分调整和选择通达两种解释机制的整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态度改变理论则为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从精细加工可能模型出发,提出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和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划分,阐释了两种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及相互关系。对极端锚值作用和锚定效应强度与持久性的考察等,也深化了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内涵。未来从态度改变视角对锚定效应的研究应突破锚定效应的标准范式,进一步探讨其加工过程,并考察与真实社会情景联系的调节变量及锚定效应对非即时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负载对位置干扰子激活加工和抑制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耿丹  金志成 《心理学报》2009,41(4):292-304
针对工作记忆(WM)负载对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两种分歧观点的争议及Park等人的负载特异机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文章尝试采用干扰效应和负启动效应双指标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双重作用机制(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目标刺激与干扰子刺激的属性一致时,亦可得出负载特异机制观点,且可将WM任务与选择性注意任务之间竞争的资源锁定为知觉处理资源;导致上述两种观点争议的原因是以往研究未将干扰子加工过程分离为激活加工阶段和抑制加工阶段来考察;用双指标分离干扰子加工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但可解决这两种观点的争议且可为两者的统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年老化与文本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老化与文本理解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表层形式和文本基础两个低水平表征上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下降,而在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提取、更新等加工过程中都没有发现由于年老化引起的能力下降。在介绍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情境模型与另两个低水平加工的不同特点和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老年人在不同层次表征水平加工能力差异的原因。对情境模型水平加工能力保持的潜在机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弥补在低水平加工中认知能力因年龄而产生的下降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Leslie的心理理论机制选择加工模型(ToMM-SP)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信念-愿望推理任务中抑制是如何加工的,并验证Leslie提出的两个抑制模型。采用三地点双重抑制任务,对216名4~6岁儿童实施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心理定势及三个地点公平性这两个因素对儿童选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都对儿童的表现有影响。消除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后,儿童的表现符合返回抑制模型的假说,即儿童在回避愿望的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抑制加工是系列的。  相似文献   

11.
多项式加工树(MPT)模型是一种认知测量模型,能够对潜在认知过程进行测量和检验。已有研究探讨了二链MPT模型次序约束的重新参数化问题,本研究探讨了MPT模型次序约束的量化分析方法并从二链推广到多链,同时归纳出MPT模型参数向量内和参数向量间两参数次序约束量化分析的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在MPT模型框架下验证了潜在参数次序关系,而且给出了约束的量化指标,为潜在认知测量提供更有意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文本阅读研究的技术模型和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阅读心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严格的文本阅读实验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不断进步,具体理论和实际应用不断成熟。到目前为止,文本阅读领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作者首先对文本阅读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模型进行了梳理,从目标、空间、时间、因果和主角五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评述了文本阅读研究的两种新观点,即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最后作者对文本阅读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The orientation model is a multidimensional dual‐process assessment framework composed of 4 empirically validated instruments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attachment, empathy, and introspection. It lends counselors a flexible means to assess client processing patterns relevant 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author used 375 participant responses to determine whether selected subscales align with analytic and experiential dual processes.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rientation model can serve as a dispositional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4.
Ambivalence, Uncertainty, and Processe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n-line and memory-based processing model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by incorporating the concepts of ambivalence and uncertainty, both as subjective feeling states and as objective properties of information. A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address thre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bivalence and uncertainty? What are the informational foundations of subjective ambivalence and uncertainty, and to what extent are they rooted in on-line (time of exposure) and memory-based (time of judgment) processes?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ambivalence and uncertainty for candidat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subjective uncertainty is more strongly rooted 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ndidate than is subjective ambivalence; (2) subjective uncertainty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mbival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opensity to engage in memory-based processing; and (3) subjective ambivalence and uncertainty result in more negative evaluations, particularly among less sophisticated people. These results suggest ways in which the on-line and memory-based models might productively be combined.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类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加工方式:一种为快速的、不受工作记忆资源影响的启发式加工; 一种为慢速的、受认知资源限制的分析式加工。通过对这两种加工类型互相作用方式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加工模型,意图解决核心问题——推理偏差产生的原因。本研究从双系统加工模型入手,结合最新的行为、训练以及神经机制的研究,对导致推理偏差的原因究竟是冲突察觉还是冲突抑制的失败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再认记忆研究中。文章述及ROC解释记忆结果的三种理论模型,并结合基于项目识别、关联识别、排除任务以及“记得/知道”程序等范式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此三种模型进行了评价。文献分析表明,相对于阈限模型和信号检测模型,结合信号检测加工和回忆阈限加工的综合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研究结果,并佐证再认可能是包含功能相互独立的双结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胡笑羽  方平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3,36(2):311-314
阅读时词汇加工的注意分配是序列的还是平行的,是所有眼动控制模型需解答的关键问题。对此,可通过分析副中央窝-中央窝效应(POF效应)进行解释。以往研究结果的争议在于POF效应是否为误差眼跳。本研究为控制眼跳误差,采用分心阅读范式,考察词n与词n-1的语义相关性对词n-1加工的影响,探讨中文阅读的POF效应。实验以26名大学生为被试,选取高频双字词为词n-1,低频双字词为词n。结果发现当词n-1与词n语义相关性高时,词n-1的凝视时间更短,再注视率更低,出现同向的POF效应。本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支持SWIFT模型为代表的平行加工假设。  相似文献   

19.
Adaptive emotional responding relies on dual automatic and effortful processing streams. Dual-stream models of schizophrenia (SCZ) posit a selective deficit in neural circuits that govern goal-directed, effortful processes versus reactive, automatic processes. This imbalance suggests that when patients are confronted with competing automatic and effortful emotional response cues, they will exhibit diminished effortful responding and intact, possibly elevated, automatic responding compared to controls. This predi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face-vignette task (FVT). Participants viewed emotional faces (automatic response cue) paired with vignettes (effortful response cue) that signalled a different emotion category and were instructed to discriminate the manifest emotion. Patients made less vignette and more face responses than control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and FVT responding was moderated by IQ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These results replicate and extend previous research and provide tentative support for abnormal conflict resolution between automatic and effortful emotional processing predicted by dual-stream models of SC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